一句“曲径通幽处”,为何惊出我一声冷汗?
上卷 第十七回 第三节:
原文
说毕,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提"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端木持易见解
有一天,我到常熟去游玩,一大清早我走进一座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他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大家熟悉的两个成语,“曲径通幽”和“万籁俱寂”就是从此而来。一首诗产生两个成语,你们说厉害不厉害?这个诗人叫:常建。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的文采,据说在李白之上,唐朝丹阳进士殷璠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就把常建置于卷首,位在李白、王维等人之前,并在诗序中大加称赞。欧阳修一辈子最恨的事情,就是自己竟然写不出常建这样的诗来。可惜,唐宋八大家,竟然没有他。大约是他只做过盱眙县的县尉这么个小官的缘故吧!
我不想多谈他这个人,也不想谈这首诗。
我想谈这首诗的题目,叫《题破山寺后禅院》。最关键的是这个“破山寺”,很有意思。破山寺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这个寺庙正山门前,有一条涧,据说当年在这里和龙打斗,山崩地裂,才形成这个涧,这个涧被称为“破龙涧”,又称“斗龙涧”、“降龙古涧”。当然,后来为了避讳,就说这是两条龙自己打斗才导致的。把人民的反抗性,说成了统治阶级内斗。真是越活越窝囊。
实际上,常建写这首诗的时候,这个寺庙学名叫福寿寺。大约在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作为寺庙,初名“大悲寺”。在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常建是唐朝人,公元708年出生的。可他不采用“福寿寺”,而用“破山寺”这个民间的称呼,其用心是可知的。
破山寺后的禅院,好像一片祥和:禅房、花木、山光、潭影、钟磬声,人心如鸟性,万籁都寂静。哪里晓得,寺前的山野间,早已是龙争虎斗,昏天暗地,山崩地裂?龙游天下,祸害人间,如不能破龙,斗龙,降龙,怎得有此美好的禅院,祥和的景象?
人人都想“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到这个破山寺的寺后禅院,到这个“曲径通幽处”的后面的大观园。而问题是:真正的问题不在院内,不在园中,而在山前,而在园外啊!
诸公是像二世兄那样,“天分高,才情远”?还是些“读腐了书的”呢?
一句“曲径通幽处”,望山前野涧,读懂常建文章在寺前,雪芹真心在楼外,惊出我一声冷汗。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诚不我欺啊!
遥想润之当年,“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一声长叹:何日长缨在手,缚住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