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告诉你:不要向别人诉苦
她是鲁迅笔下最悲情的一个女人。
初为寡妇的她来到鲁镇,在鲁老爷家做女佣。最初鲁老太太是不愿意要她的,因为她的寡妇身份不吉利,但是看到她大手大脚,低眉顺眼,认为她是一个干活的能手,于是将她留下来干一些粗笨的活计。鲁老太太的选择是正确的。她确实是一个干活的能手,一个人可以干三个人的活。
然而没过多久,她的婆婆来了。她的婆婆与鲁老太太交谈之后,将她的工资悉数领走,并将她强行带回了婆家。不久她就被五花大绑送到山里,嫁给了个山野汉子。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奇耻大辱,因为在当时社会,人们都崇尚贞洁,认为替自己的亡夫守身如玉是一种美德。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段她不同意的婚姻竟然给她带来了人生中最温暖平顺的幸福。从这个山野汉子身上,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
不久之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然而山野汉子为凑钱还债病累而死,她又成了寡妇,与自己的儿子阿毛相依为命,但是有一天一只狼将阿毛叼了去,她又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她再次回到了鲁镇,然而这次回来的她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以前的她总是低眉顺眼、沉默寡言,干活手脚勤快。这次回来之后,她虽然也和之前一样手脚勤快,但是话却显然多了起来,她的脸上充满着悲哀与愁苦。
祥林嫂
她向遇到的每个人,诉说自己儿子阿毛惨死的状况。人们最初经常听的眼泪汪汪。然而,当人们听的次数多了之后,慢慢的开始躲避着她,不愿意再听她絮叨。就连一心向佛的鲁老太太,也从最初的感同身受,到后面的厌恶麻木。
所有鲁镇的人,都对她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耳熟能详。
她对人们退避三舍的态度是不明所以的,她依旧抓住一切机会向人们倾倒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后来一个女人给祥林嫂出主意,说像她这种嫁过两任丈夫的人,到了阴间之后会被劈成两半,让她去庙里边捐门槛来赎自己的罪。她似乎找着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攒了多年的钱,去庙里捐了一个门槛,然而人们对她戏谑嘲弄、躲避不及的态度,仍旧没有改变。
目不识丁的她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阴间这一说法,她问回到鲁镇的作者:人死亡后有没有灵魂,作者不明所以,含糊其辞的回答道:“大约是有的吧”。就是这一句话让她彻底崩溃。
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家家户户迎新春之际,她一个人孤独地在鲁镇死去。
也许有人认为祥林嫂的死是她自己造成的,因为她太过愚昧。然而我认为她的死,是当时她身边的所有人造成的。
祥林嫂不厌其烦的讲述自己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是因为她的内心太过于痛苦,她期待找个人能够共同分享并分担她内心的苦痛,然而她却忽略了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扛,没有人能够替你走你本该要走的路,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帮你分担人生的苦痛,也许祥林嫂当时期望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和善意眼神。
祥林嫂
她变成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讲述者,只是因为人们最初的引导。最初她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她从别人的身上感受到了她们对她的同情,这些使得她认为自己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这也给了她动力和引导,让她不厌其烦的去讲述这个故事,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安慰和理解。
然而人们最初是带着好奇心去听这个故事的,有的人甚至专程跑来只为听一遍她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不是同情,不是怜悯,只是为了好奇。人们一遍一遍的撕开她苦痛的伤疤,让她的伤口永远无法愈合。但后来好奇心满足之后,人们就厌弃了她,将她丢回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苦难,这时一个陌生人的安慰和眼神都能让我们痛哭流涕、脆弱不堪。然而我们始终要记得,自己的路终究要自己一个人走,没有人能够替你走过你的一生。
有时候我们向别人诉说的生活的苦难,往往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和生活调味品。
祥林嫂
我想鲁迅写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首先不要成为祥林嫂。要做一个精神独立的女人,即使面对天大的苦难,也要独自一个人承受,永远不要期望从别人身上同情中得到力量,因为依靠别人的同情和安慰获得自己精神力量的人,终究会被别人所抛弃,只有精神独立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勇气。
其次,鲁迅告诉我们不要做那个将别人推向死亡的看客。如果有人向你诉说生活的苦难,你能真正做到共情并真诚的给予她安慰,就认真地倾听。如果不能,一开始就严厉的拒绝她,让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苦难终究只能自己一个人扛,别人没有责任分担你的苦痛。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当有人真心向我们求助的时候,不要随意给出一个答案,而是要问清楚缘由,否则你的回答可能无意间会扼杀一个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