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一定总会到来
达叔,走了。
故人的一个个离去,除了不舍,也在提醒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你我都只是这世界的过客。
下面分享一篇老文,讲的正是这种心境。
宋仁宗嘉祐元年,苏轼二十岁,他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在父亲苏洵的陪同下赴京城汴梁赶考。经过渑池时,曾寄宿在一座寺庙中,老僧殷勤招待,兄弟俩在寺壁上题了诗。
过了几年,时间来到嘉祐六年冬,苏轼前往陕西做官,苏辙为苏轼送别,又路过渑池。旧地重游,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名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短促,辗转各处,或为了生计或为了事业,东奔西走,聚散匆匆。这到底像什么呢?
就像在萧瑟的冬天,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我们经历此生,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想到这里,不免感到一阵悲伤,而智慧之门也因此悄悄开启。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鸿雁在雪地上留下片刻的指爪印痕,这是极其偶然的;鸿雁是向东还是向西飞,它自己不会考虑也无法计较,就渺然不知去向了。
人生也有太多偶然,我们无法掌控。自然变化莫测,天灾时常光临。既然终点都是死亡,那么存在的意义到底为何?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不过几年时间,殷勤好客的老和尚已经死了,埋在了一座塔下。他的笑颜、他的声音仿佛还在眼前,可眼前只有一堆埋骨的土。老僧的一生,又何尝不是雪泥鸿爪呢?
寺庙也已经破败,看不到兄弟俩当年题在墙壁上的诗。那些诗句还记得很清晰吧,可眼前只有颓败的土墙。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还记得当年,我们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
这就是人生路啊!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
人人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它是一个我们一出生就通报要来访的客人,现正日夜兼程,一步步走向我们。可当它敲响我们的门时,我们仍然感到突然,责怪它是最唐突的不速之客。
有人说,想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还不如难得糊涂。
其实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海德格尔曾说: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人生真正的制高点,不是站在成功的巅峰上,而是站在死亡的高度上。
据说,临终的人容易宽恕一切。这并非是他突然良心发现了,而是因为在死亡面前,一切琐屑的往事都变得无所谓了。
亲情、爱情和友情,权力、地位和财富,我们苦苦追求的一切,都终将离开,即使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也会由于死亡。
哪里有什么永恒!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唯一拥有的,是当下。
当下,就是我们的人生。
哲学家罗素曾注意到,其实成年人很少有幸福。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他在伦敦郊外的公园找到了答案。
公园里一个小孩在草地上跑,跑着跑着一下子绊倒了,可他没有哭,看见草地上有花,就把花摘下来看了半天,然后又看见别的地方有花,又去摘好多花。后来他看见一块石头,就在那儿摸着石头仔细看,一看就是老半天。
罗素在小孩脸上看到了幸福感。
苏轼的诗讲完了,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必定是在表达人们内心深处最丰富、最深刻、最幽微的人性和感情。朝九晚五的尘世忙碌,让这些人性和感情被压抑在内心深处,不少人根本没意识到,更不知如何表达。
通过读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理解人生,也认识自己。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