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生逢乱世的英雄,更有实力夺天下,为何给朱元璋做了嫁衣
陈友谅:生逢乱世的英雄,更有实力夺天下,为何给朱元璋做了嫁衣
历史,成王败寇。关于这一点,元朝末年的朱元璋、陈友谅便是一例经典。
在那个风云际会、群雄逐鹿的时代,陈友谅用勇气和胆魄差点开创了宏图霸业,可惜历史没有选择他,他的轰轰烈烈反而为朱元璋做了嫁衣。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结局,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曾作过断言。《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友谅之从徐寿辉也,其父普才止之。不听。及贵,往迎之。普才曰:“汝违吾命,吾不知死所矣。”
意思是:陈友谅跟随徐寿辉(造反),父亲坚决阻止。陈友谅不听。自当上大元帅后,前去家乡迎接父亲,没想到父亲却对他说:
你不听我的话,我如果随你而去,不知道会死在哪里。
父亲的话一语成谶一一一这或许就是陈友谅的宿命。
陈友谅到底是个什么样?接下来,请允许我调阅些史料,力图还原那些年的真实。
陈友谅影视剧照
01
1320年,陈友谅出生在湖北沔阳(今仙桃),但一落地就沦为最低等的贱民,因为他家是打渔的。
那时候,渔民生活在船上,上岸都是种奢侈,所以连附近的村民都瞧不起他们一一一脏兮兮的、一身鱼腥味。
陈友谅的祖上姓谢,后倒插门故而改姓陈。
不过,陈友谅算是冒了个头,家境贫寒却是个文化人(少读书、略通文义)。一次,有个算卦的察看他家的祖坟后说:法当贵一一一日后定富贵一一一陈友谅暗自惊喜。
稍长,陈友谅在县里谋得了个小吏,不过依然受人差遣、被人欺凌,但陈友谅不甘于此,还怀揣着出人头地的梦想。
为什么呢?因为卦师、因为时局、因为徐寿辉。
相信时局大家都比较了解,就先从徐寿辉说起吧!如果没有徐寿辉或就没有日后的陈友谅。
徐寿辉,罗田人,又名徐真一,和元朝末年的很多英雄人物一样,出身并不高贵一一一是个贩布的。
此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为人正直,由于贩布那点微薄利润时常被元朝官吏抠了去,所以对这群人一直深恶痛绝。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点燃了推翻暴元的第一把火,徐寿辉也跃跃欲试,到刘福通的义军路过他家时,徐寿辉终于不再沉寂。
徐寿辉影视剧照
02
可举事到底该怎么搞呢?
这一点,徐寿辉要比其他人委婉一一一从宣传明教入手,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
其中,他还有两个神助手,一个是麻城铁匠邹普胜,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二人商议后得出结论:光搞宣传不现实,武装夺取政权才是唯一的出路。
几个月后,他们在大别山区打着红巾军的旗号揭竿而起,从攻克罗田开始,然后拿下黄州和蕲水,有了这块方寸之地后,便定都蕲水,开始建国了。《明史》记载:
奇寿辉状貌,遂推为主一一一徐寿辉长得漂亮,被推上了皇帝位。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徐寿辉的国号一一一天完。咋一看,这不是自己作死的节奏吗?
殊不知这里面大有讲究,如果我们拆开两个字的上面部分,不就是“大元”吗?好一帮神人,分明要骑在“大元”头上。有创意!
不仅如此,一路走来,区区几千兵马,徐寿辉还设置了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六部,活脱脱一个宏大王朝的构架。
所幸他手下有四大金刚,个个非等闲之辈。他们依次是: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傅友德。
还有一个说漏了,他就是天完国的丞相一一一倪文俊。
接下来,一部大戏,一段传奇就开演了。
徐寿辉影视剧照
03
不久,徐寿辉部攻陷饶、信两地,第二年又兵分四路,占了湖广、江西不少郡县,而赵普胜那一路又夺下太平等地,一时间,天完国声威大振。
但枪打出头鸟,元廷集中火力对付天完,结果蕲水被攻破,徐寿辉落荒而逃,一切战果付诸东流。
好在,徐寿辉手下这帮人着实厉害,随后又另起炉灶,再次定都汉阳。只是此时的徐寿辉已被倪文俊控制。为什么会这样呢?《明史.陈友谅传》给出了答案:
然无远志,所得不能宁。
简单地说:胸无大志,好高骛远,守不住领地。
不过,当义军经过沔阳时,有个人却像打了鸡血,主动放弃稳定的收入,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起义队伍。
不用猜,这个人就是陈友谅,而且不止他一个,共五兄弟一一一或许这就是父亲坚决反对的原因。
加入义军后,陈友谅因“少读书”,写得一手好字,被丞相倪文俊相中,做起了他的文秘。
然而倪文俊心机深重,不甘居徐寿辉之下,一直偷藏着觊觎之心,所以为培植自己的势力,特别看重陈友谅,不久,陈友谅进入高层,带兵驻守黄州。
至正十七年九月(1357年),倪文俊终于露出獠牙,打算向徐寿辉动手,由于计划被泄漏,不得不亡命逃跑,当然,首选肯定是自己分管的陈友谅部。
来到黄州,陈友谅好酒好饭招待,当从倪文俊口中打探到朝中的情况后,陈友谅什么都明白了一一一只有向上攀爬,大权在握才是唯一的出路。
没几天,汉阳收到倪文俊的人头。接下来,陈友谅收编了倪文俊的军队,自称宣慰使,之后又改称平章政事。
陈友谅影视剧照
04
天完国即将迎来陈友谅时代。
自执掌军权后,从第二年起就大杀四方,攻安庆、破龙兴、瑞州、取邵武、吉安,亲自领兵得抚州,不久又取建昌、赣、汀、信、衢州等地,一路功城拔寨、势如破竹。
陈友谅具有很高的军事天赋,知人善任,另外还有一样与身俱来的看家本领一一一勇敢、心狠手辣、甚至胆大妄为一一一这就是他可以纵横驰骋的主因。
接下来,陈友谅计划拨除身边的钉子一一一以图谋不轨罪杀掉了赵普胜,不料,杀鸡儆猴却意外带来了蝴蝶效应,丁普郎和傅友德自知不是他的对手,转身渡过长江,投奔北方的朱元璋去了。
丁、傅二人的离开,陈友谅并不意外,强大的自信告诉他:一切尽在掌握。此时,前进路上只有一个障碍了,而这个障碍就是徐寿辉。
不如和他一起去战斗吧!
1360年6月16日,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这一天,陈友谅率十万大军挟持着徐寿辉顺江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被朱元璋占着的采石矶。
午后,陈友谅邀请徐寿辉去郊外的五通庙祭神,徐寿辉分明知道是个陷阱,但此时已身不由己。《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
铁锤砸破了徐寿辉的脑袋,米秒之间,徐寿辉脑浆迸裂,天完时代彻底划上句号。
徐寿辉输在哪里呢?
第一:才大志疏,假似一腔抱负,没有根本的宏图大计;第二:缺乏主见、无力驾驭下属,从开始的“遂推”就注定了悲剧;第三:贪图安逸、乐于享受,仅占方寸之地就开始建国,自诩皇帝,当然会被元军和将帅射成马蜂窝。
徐寿辉倒下了,但他的失败却为后来的朱元璋提供了有力的借鉴,所以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听了朱升的建议,这个建议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谁说中国古史无哲学?我想,朱升醒来一定会扇他耳光。
陈友谅影视剧照
05
继续陈友谅。
采石矶的那个下午本来天气睛好,所以陈友谅:
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无可争议地成了南方红巾军的领军人物,不过,改元“大义”颇有些讽刺意味。因为日后他将重蹈徐寿辉覆辙,只是他要壮烈得多,在笔者看来,陈友谅除了是条硬汉外,终不负英雄本色。
倒是登基典礼出了点意外。《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陈友谅即位的时候,采石矶突然狂风大作,群臣只能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贺,没有按礼仪行事。
此时,陈友谅沉浸在群臣拜贺的欢乐中,不知他是否想到了“风云际会”这四个字?
简单介绍下时局吧!
在陈友谅企图杀掉徐寿辉,登上帝位期间的确捡了个漏。因为刚取得应天不久的朱元璋随着实力壮大和腰缠万贯的张士诚掐起来了。
在朱元璋眼中,张士诚“器小”,守着富庶之地,偏安一隅,想坐山观虎斗,最后被朱元璋灭掉,由于他俩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过程就不再赘述。
不过,陈友谅从根本上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因为他是一个心硬如铁的反元斗士,绝无妥协,所以不停地夺下元朝手中的城池,或者说,他在前方战斗,一路功城拔寨,而朱元璋和张士诚却在窝里斗,哄抢值钱的地盘。
在这一点上,陈友谅强于朱元璋,朱元璋为避免出头遭枪打,一边给元廷说好话,又一边塞银子,换句话说陈友谅一直在为他躺枪。
当然,就当时而言,陈友谅已称帝,必须拓展宏图霸业,朱元璋呢?相对弱小,可能连一方诸侯都算不上。
但,此人有朱升、叶琛、刘伯温这等绝顶的的高参。
陈友谅影视剧照
06
据史料显示,朱元璋和陈友谅之所以结下梁子是朱元璋先动的手。不过,那时候陈友谅还在徐寿辉麾下(1359年)。
他们动手的这个地方叫池州。《明史.李文忠传》记载:
年十九(李文忠),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什么意思呢?池州本来是陈友谅从元朝手中夺过来的地盘,但朱元璋却派常遇春去抢,常遇春久攻不下,不得已向朱元璋求援。
彼此,朱元璋手中已无兵可派,只好安排李文忠去搭救,李文忠不负所望,大破天完军,和常遇春一起拿下了池州。
获胜后,常遇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杀降,俘虏的三千军士几乎被活埋,特意留下几个回去给陈友谅报信。
所以,陈友谅选择在采石矶登基就不足为奇了。从这段史料分析,陈友谅大仇得报,颇有些挑逗朱元璋的意味。
妙!
两个世纪强人擦出了火花,巅峰对决将不可避免。
陈友谅率着水军顺流而下,下一个目标太平一一一应天(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朱元璋在下游仰望,端的吓破了胆。
十万水军攻击太平犹如探囊取物,陈友谅一举歼灭守军三千,报了池州一剑之仇。
大军趁势南下,直指应天。
朱元璋影视剧照
07
水军向前进发,历史也在涌动,朱元璋即将面临灭顶之灾,他能挡住十倍水军于他、战力强悍的陈友谅吗?
谁也没想到,这时候命运眷顾着朱元璋。一个双面细作拯救了他,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从陈友谅处叛逃到朱元璋部的康茂才。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战略定力和未雨绸缪,他把康茂才打造成一把尖刀插进了陈友谅的心脏一一一很明显,两人在利用康茂才这一点上朱元璋的确技高一着。
陈友谅原本打算直接从秦淮河攻入应天,然而康茂才却告诉他,请他往江东桥(趁夜拆除这座木桥),他在那里蛰伏,两人联手给朱元璋致命一击。
这是朱元璋能够获胜的唯一机会,没想到陈友谅居然上当了。当笔者看到这段时不禁唏嘘,同样身具雄才大略的陈友谅居然会钻进这个笼子一一一大路不走偏去旁门左道。
当陈友谅抵达江东桥时,面对的却是刚筑起来的石桥一一一去留无处,追悔莫及,当然等待他的只有残酷的杀戮,而那个为他蛰伏的点就叫龙湾。
这一仗,陈友谅损失2万精锐、被俘7000,更可气的是白白送给朱元璋100多条船,让朱元璋从此有了与他叫板水战的资本。
这一仗,明史称龙湾之战。
龙湾是陈友谅的伤心地,随后只得狼狈地逃往九江。
公允地说,龙湾之战并非陈友谅战力不济,也不是朱元璋什么天神下凡,这或是历史开了陈友谅一个玩笑,命运之神眷顾朱元璋更多一些。
但朱元璋知道,以陈友谅的性格一定会卷土重来。
陈友谅影视剧照
08
在九江陈友谅日夜操练水军,这一次把战船造得更巨大、更精细。《明史》记载: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语声不相闻,舻籍皆裹以铁。
什么意思呢?龙湾之战大败后,陈友谅疆土锐减,十分愤怒,于是制造了数百艘战舰。
这些船高数丈,用丹漆粉饰,每艘都有三层,设置走马棚,楼上楼下互不闻声,因为橹箱都用铁皮裹住。
厉害,船坚炮利,隔音效果良好,一切都是顶配,陈友谅不愧为设计大师一一一他为朱元璋准备了一份大礼。
与此同时,朱元璋犯了一系列战略错误:先是去搭救被张士诚攻击孤立无援的韩林儿和刘福通,然后又掉头庐州攻打令他不痛不痒的张士诚的老巢。
第一个错误或可理解,救下韩林儿似乎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为夺取天下作准备。
但为什么要去攻打庐州呢?这就毫无厘头了,难道他不怕陈友谅直接粉碎应天?
事实上,机会千载难逢,然而陈友谅却没有在这个时间节点攻打应天。为朱元璋留了一线生机,并成为他俩生死较量中的千古之谜。
难道是陈友谅愚蠢、缺乏战略眼光、或是情报不及时、不敢行动?我想都不是。
唯一的解释:负气,为了彰显自己的强大和虚荣,他转而去了洪都一一一教训这座叛城和叛将。
洪都是陈友谅的第二个恶梦,60万人马、几百艘战舰被朱文正和邓愈挡在城外三个月,损兵折将、死伤惨重。其过程不再多讲,只说结果。《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
黄金三个月,就这样被陈友谅白白浪费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沉鱼落雁水军着
09
好吧!既然双方各出昏招,那就去鄱阳湖决战吧!
地点选在鄱阳湖是朱元璋战略上的一大成功。他缴得陈友谅的小船无意中又帮了他的大忙。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双方投入80万(朱元璋20万)兵力,大战36天,朱元璋以少胜多创造了奇迹。
陈友谅输在哪里呢?心浮气燥、自负作崇,总想用摧枯拉朽压朱元璋一头,冀希望用极限武力征服他,让朱元璋输得一败涂地,永世不得翻身。
如果他不急攻冒进,如果他不连锁战船被火烧连营,如果他的左右金吾不倒戈,朱元璋还有机会吗?我想没有,或许历史就会改写了。
朱元璋的运气实在太好,让我们捕捉一个细节,来展现鄱阳湖之战的惊心动魄吧!《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
意思是:陈友谅手下第一悍将张定边驾着大船直接冲向朱元璋的旗舰,这时,朱元璋的船搁浅了,只能束手待毙被张定边擒获。
然而常遇春却在远处弯弓搭箭,一下射伤张定边,朱元璋才得以逃脱。
鄱阳湖残阳如血,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对决荡气回肠,一切仿佛都是天意,历史抛弃了陈友谅而选择了朱元璋。
接下来,陈友谅战败回撤,一支冷箭射来,穿过他的头颅,结束了。
陈友谅影视剧照
后记:
有人说,陈友谅输在三杀上:杀上司、杀兄弟,那朱元璋沉船韩林儿就有道义?
有人说:陈友谅输在战略上,那朱元璋救刘福通、攻打无谓的庐州不也是败笔吗?
有人说,陈友谅输在部将的背叛上,难道朱元璋尝到的苦果还少吗?
有人说:陈友谅心狠手辣、杀人无数,那朱元璋呢?也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陈友谅为什么会失败呢?笔者想,或许这就是宿命,因为历史不断向前,终需一个问天的人。反过来,这就是历史。
不过,在那个乱世,陈友谅担得起英雄二字。
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列传》等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