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程派的发声和用气方法
本文源自《陈朝红博客》中博文——“程派的极致”等文的节选(有关程派的部分)
与众不同的程派的发声和用气方法
程砚秋他戏曲界到欧洲学习西洋发声的第一人。他学到的不仅是气的深、沉、收、放,也学到了发声的位置。
气息和声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搞声乐的学生不能躺在老师身上学,换句话来说,学声乐更多的要靠自己的领悟,不能“自悟”的人,恐怕能歌唱一辈子,但永远也唱不好
程派,它的难度在于用气和发声。大家都知道程派对吐字要求很严,程砚秋对字头、字腹、字尾的讲究,是形成程派吐字区别于其他流派的很大区别。其他流派对吐字也很讲究,但通俗的说,演员咬字就像猫吊老鼠一样,先不把老鼠咬死,而是吊着不让它跑掉。但程砚秋的咬字,从第一个声母出来,就狠劲一口把老鼠咬死了,字头的劲头绝对大,整个字的头、腹、尾切割得非常清楚。决不会因为考虑声音的松弛,而在咬字上做适当的让步。
最难理解的恐怕是我讲的垂直运动的程派发音特色,我把程派的“脑后音”解释为头腔高位的极致,如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音1,就要用气息来控制音量,使得1字的前半部,悬在头顶的最高处,达到“细若游丝”的意境,最后才能放声,这就是程派比一般流派更为吃功的地方。
另一方面程派常常会使用用轻微的喉头音,使用喉头音时又必须找到较低的同时还勾着头腔共鸣的发音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不伤发音位置随音带又能随时快速的变换发音的上下位置。
程砚秋的“脑后音”,也就是西洋发声中常提及的裤缝线后面的声线。 但他用到了极致,大多数的发声的共鸣点都用到了最高点,特别是音域较高的声腔,更是如此,而一般演员恰恰做不到这个极致。
声腔的转换需要前后、高低各个部位都能运用自如的运动,梅派和张派都如此。所以唱得好的演员声音松弛、宽厚、明亮。但程的发声方法更主要的是靠垂直运动,用极高和极低的气息和声音的迂回,唱出了他不同于所有京剧旦行流派的发音、行腔的特色。
程派唱腔中的尾腔,一般都比较紧凑,在适当的撤慢之后还得回到原来的节奏上来,虽然我们常说“橡皮筋”尺寸,京剧演员是允许在速度上的自我发挥的,但程派的风格决定节奏变化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