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竹:沉迷读书,我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沉迷读书,我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作者 | 薛玉竹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读书有什么用?
过去的说法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的名句,曾经迷醉了无数天下读书人。赵恒是实在人,直接了当,没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忽悠人。通过读书求得功名利禄,然后坐享人间荣华富贵,确实是很多人读书的原动力。
最新的答案是: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聪明,因为不读书的人都是一根筋。不读书的人一事无成,只会怨自己不读书。读书的人一事无成,会怨天怨地怨社会就是不怨自己。想想也是,感叹怀才不遇的有几个不是读过几本书的人?把责任全部推给别人,也确实是许多落魄的读书人安慰自己的一个理由。
除了求名求利、怨天尤人,我觉得读书还有别的用处。
我喜欢读书,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有人说我是个书迷,我认为是在夸我,我会很高兴。如果有人看到我读书便问我读书有什么用,实际上是想告诉我读书没用,这是对我的直接否定,我是不会有好脸色的。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对读书没有兴趣,有人喜欢读书却没有条件,都很正常,只能说是各有各的活法儿,大家相安无事就好。
我最早的阅读兴趣是从连环画开始的。一本连环画,如果不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也就是看个热闹而已。如果能够阅读文字,不连贯的图画就会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会活灵活现地长期存在于记忆中。我小时候识字较多,小朋友们有了连环画,都喜欢让我拿着边看边读边讲解,这样他们才能看得懂才觉得有意思。我至今仍对一大群小朋友围着我边看连环画边听我讲解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是我一生中最初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初中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也没有什么书可读,偶尔得到一张旧报纸,都能拿着看上半天。高中时,每个星期最盼望的,是星期天去山陕庙内的社旗县文化馆看报栏内的各种报纸,有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参考消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站着看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看完报纸后如果再舍得花5分钱看两本瓷器街边连环画摊上的连环画,就是一次超级享受。过去瓷器街上有两个国营食堂,还有几个路边小吃摊点,虽然饭菜诱人的香味不时钻入鼻子,但打一次牙祭的想法从来没敢有过。
我真正的阅读时代是从进入大学开启的。海量的图书,再也不用为找不到或者买不起想看的好书而遗憾,遗憾的是时间总是不够。那个时候,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几百种报纸杂志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
因为座位有限,好多次慌慌张张赶到后又悻悻而归,更多的是为了一个座位早早排队等待。
有一段时间,我对古人的笔记发生了兴趣,把图书馆里能借到的的古人笔记几乎看了个遍,至今仍记得有清人陆以湉的《冷庐杂识》、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谈》、清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等,他们的作品内容驳杂,成了我了解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一个窗口。
有一段时间,我看了不少西方的文学名著,印象最深的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为了能及时看到下一册曾一天往图书馆跑好几次。看《基督山伯爵》时,打破了我上课不看闲书的习惯,一堂课有好几次停下来偷偷地看上一页两页。英雄美人,快意恩仇,传奇故事,异国风情,小说所营造的奇幻世界,使我感同身受,自己仿佛成了里面的主人翁,阅读产生的快感妙不可言。
大学阶段,我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基本做到不动笔不看书,并且使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几十年下来记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几十年阅读经历的物证。图为部分读书笔记。)
参加工作之后,我的阅读进入一个稳定期。工作之余,小县城的生活单调且乏味,旺盛的精力需要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多余的时间也需要找办法打发,寂寞无聊之时,我发现书的世界仍然是最好的去处。那个时候,学校图书室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不管是新书旧书,还是各类期刊,都是我涉猎的对象。像《十月》、《当代》、《收获》、《人民文学》等大型文学期刊,那几乎是篇篇精读的。
有一天,又是闭门一个下午在屋里读书,傍晚时觉得需要出去歇歇眼透透气,便走出去在校园里随便转转,但脑子里仍然沉浸在书本的内容里,在思考,在回味。走到操场边,遇到刚打球结束的年轻同事张老兄,穿着短裤光着背,手里拿着篮球,看到我后愣了半天,说你咋看着像是个外星人哩?我只是微笑着看了他一眼,并未答话。现在想来我当时一定是表情木然两眼迷离好似灵魂出窍,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让他心生无限感慨了!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是《读书》,这份杂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书界十分有名,曾有“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不读《读书》”的美誉。我对这本杂志一开始便爱不释手,不管读懂读不懂,每期几乎都是从头读到尾,还记了大量笔记。后来嫌去阅览室借阅麻烦,还自费订阅了好几年的。
2021年1月10日,创造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读书》首任总编辑沈昌文先生去世,著名作家野夫在追悼沈昌文先生的文章中说到了《读书》杂志对他的影响:“我们这些传阅《读书》的年轻人,真正开始了“读书无禁区”的狂热阅读。
可以说,我们完全是依靠它,寻找到精神的食粮。在那国门将开未开之际,用初初睡醒的眼睛,开始打量和展望文明社会的踪影。”他又说:“一本表面看去只是介绍出版和阅读的杂志,却成了W革之后,第一本关于思想启蒙的读物,第一本关于世界潮流的指南。它把民国和历次运动淹没的知识分子重新打捞出来,与我们这些新三届大学生建立起精神纽带和知识传承。”实际上这也正是我对这本杂志的感受和评价。
(我收藏的部分《读书》杂志。因为对它的偏爱,实际上是到2004年后才不再订阅。)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是《南方周末》,我也阅读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有那么几个年头,每周满怀期待去报刊亭买这份报纸,然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是每周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我知道这份报纸培养出了许多知名的调查记者,也培养出了许多知名的时事评论家,这批人后来虽然散落各地,但始终是新闻领域的中坚力量。《南方周末》以报道真相、传播真相为己任,敢于大胆直言,屡屡推出重磅的深度调查报告和时事评论,在社会上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惊天骇浪,被誉为是最具新闻理想的报纸。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期间,唯一接受采访的媒体就是《南方周末》,由此也可看出这份报纸的分量。
(当年《南方周末》头版关于独家专访奥巴马的报道。)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份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报刊,周围喜欢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几乎无人可以交流。更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两份报刊的风光不再,我也有十几年不再阅读了。但当年报纸的剪报和杂志的装订本依然被我珍藏,是我那段难忘的阅读经历的见证。
我的兴趣和特长在文科,但小时候是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社会普遍重理轻文,促使我最终选择学了理工专业。参加工作后,不再为考试而读书,就只能是跟着兴趣走了。文史哲是阅读的重点,偶尔也涉猎科普作品,阅读面非常宽泛。这就产生一个很不好的后果,就是我不可能成为任何一个领域内的专家。但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后果,就是我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个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那些读书读傻了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读书的范围特别狭窄又特别自信,以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对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一个读书范围很大,看过不同的观点,了解过其他领域知识的人,就像一个游遍世界各地的旅行者,知道好景致不止一处而且各有千秋,偏见比一般人往往会少一些的。爱因斯坦说:“要打破人的偏见,比崩解一个原子还难。”偏见使人走向极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冲突和不幸都是因偏见引起,但让一个人放下偏见又是何其艰难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互联网迅速兴起和普及,在我面前呈现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思想世界,各种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观点、隐秘的历史突破纸质媒介的束缚,蜂拥进入我的视野,一次又一次地更新着我的观念。
通过互联网,林昭、顾准、遇罗克等思想先驱感动着我,李慎之、资中筠、陈行之、秦晖等思想大家引导着我,更有无数有真知灼见的不知名作者的作品,更新或强化着我对人生、社会、世界的认知,使我总是经常慨叹知识的广大、思想的深邃和个人的渺小。
知识浩瀚如海,我所得到的只是点滴!虽然互联网没有彻底改变世界,但确实是彻底改变了很多人。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遨游网海肆意阅读的二十年,也是从不惑走向知命的二十年。
在几十年的阅读经历中,有不少人问过我读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我也无数次自问过自己。确实,因为喜欢读书,我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赔上了视力和颈椎,没有升官发财,也没有成名成家,怎么看都是一种赔本的买卖。但是,为什么我又对书本割舍不下、对阅读如痴如醉呢?其中必有原因。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已经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
我认为,读书至少有四个用处,分别简述如下:
(1)求知。"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忧者何?不就是生命有限而欲求无限嘛!大千世界千姿百态、魅力无穷,而我能亲历亲为者少之又少,能够弥补这一缺憾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读书能够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了生命的丰度,所以不读书只有一种人生,读书可以有很多种人生。
(2)求识。书中蕴藏着无数哲人先贤的思想智慧,可以为我所用少走弯路,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或少点错误判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要通过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的知识,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不被各种表面现象蒙蔽,才能活得清楚明白。
(3)求美。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图像之美,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给人一种美的精神享受,徜徉其中其乐无穷。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杜甫盛赞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体现的都是“美”的魅力。
(4)求安。人生总有不断困扰人们的各种难题,如何从容面对,并最终达到内心的安宁,需要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同样的处境,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反映的是人生态度的不同。“此心安处是吾乡”,乐天知命才能心安呢。历史上留下很多赞美读书的名言佳句,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人们,读书有用,且为能者所用,只是有人不太明白罢了。
(虽然阅读的主战场已转移至网络,但看得见、摸得着的纸质书仍是我的挚爱,因为她代表着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是2020年所购新书的一部分,有几本还没读完。)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音乐、舞蹈、美术、诗歌、小说等等。正是这些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御寒的东西,却能丰富人的心灵,让人于贫穷中富足、于孱弱中坚强、于困顿中怡然自得。
读书已经成为我无法改变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通过读书,我体验人生、充实人生、感悟人生;通过读书,在别人以为我一帆风顺的时候,我熬过了人生中多个至暗时刻;通过读书,我找到了随时可以交流的知己,也找到了随时可以领教的导师;通过读书,我打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那里可以忘掉人间烦恼并俯瞰人世。无书可读,我的生活会是多么的乏味,我的人生会是多么可怕!正是:
喜书山之林立兮,争妍斗奇;
叹学海之无涯兮,吾心沉迷。
求人生之真谛兮,寻寻觅觅;
建心灵之天堂兮,其乐无极。

作者简介

薛玉竹,男,社旗县朱集人,网名豫园主人,豫北某高校教师。也曾嗜书如命,也曾爱做美梦,也曾拂袖而去,也曾激情喷涌。后来是:静坐每思己过,常怀感恩之心。如今是:视前程为归程,将他乡作故乡。千万社旗老乡是我良师益友,乡土赊旗公号是我精神家园。
(0)

相关推荐

  • 三年了,我是如何改善爹妈对动画根深蒂固的偏见的?

    我曾经在自己的知乎专栏文章<一个不爱动画的国度,凭什么做出精彩的动画片?>细谈了国内为什么没有创作动画的环境的原因,抨击了自己的父母不能理解动画,以及对动画的一些错误认知,和根深蒂固的偏见 ...

  • 《不要让别人的偏见束缚了自己的光芒》

    七嘴八舌,各执一词,我只要你的思想坚定就足够.         别人的阅历与你肯定不一样,可千万别因为他人的俗见而捆绑了你的思想.人都是五花八门的,更别提他们的思想了,你若想要在有限的年华里创造出无限 ...

  • 致德鲁克:十三年弹指一挥间

    今天是双十一,又是一个不眠的日子. 对于很多人而言,不眠是因为双十一的各种特卖活动,但除此之外,今天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这一天被命名为"德鲁克日",是加州市 ...

  • 【王纪民】连环画藏家殷世来

    殷世来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连环画 连环画藏家殷世来 家住青岛广饶路的殷世来今年54岁,原宏达塑料公司员工.这位从7岁始开始就喜欢划图作画的人,仿佛命中注定要与图和画打一辈子交道.于是,只要有空,有闲钱, ...

  • 薛玉竹:事如春梦总留痕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事如春梦总留痕 作者 | 薛玉竹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 ...

  • 薛玉竹:钢筋铁骨梦成真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钢筋铁骨梦成真 作者 | 薛玉竹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 ...

  • 薛玉竹:海上仙境非虚谈-新加坡纪行

    ‍ ‍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海上仙境非虚谈 新加坡纪行 作者 | 薛玉 ...

  • 薛玉竹:为谁辛苦为谁忙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为谁辛苦为谁忙 作者 | 薛玉竹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 ...

  • 薛玉竹:少年心事当拿云-我的1981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少年心事当拿云 我的1981年 作者 | 薛玉竹 ...

  • 薛玉竹:当年鏖战静无声 -1981年高考前后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当年鏖战静无声 -1981年高考前后 作者 | 薛 ...

  • 读书的体验

    作者:雨山  书读多了,便有了一种奇妙的体验. 有的书翻开之后随便读三两页就够了,不必逐字逐句去读:有的书需要从头到尾读一遍,甚至扉页上的一行小字也不能放过:有的书,需要粗读一遍,再细读一遍,方可满足 ...

  • 30岁宝妈沉迷“读书”,一月挣4万:你看不起的行业,往往最赚钱

    女儿派 今天 最近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月薪4w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其实很简单,毕竟这个时代,只要你找对方法就能赚钱! 如今有一群人一个月靠"读书"就 ...

  • 读书岛札记77:阅读改变人生

    红五月,果然是火热的,不仅气温骤然飙升到30℃,而且到处都是返家和旅游的人群.因为没有料到购买5月1日高铁票的艰难,所以我们不得不在4月30日驱车前往宁波.往日两个小时的车程,居然跑了4个小时! 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