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亲民”
王阳明的“亲民”
(图片|网络)
王阳明老师喜欢讲课,喜欢探讨问题。在任官之余,作战间隙等时间,都要开讲。对于王阳明先生的行为,我们找到一个线索,就是孔子之后,一直下来的讲学风气,讲学对于世风改变是有意义的。
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这样的好为人师的。
好为人师,如果仅仅是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丰富,而不是为了某种意义,就会陷于浮夸。只有加上“亲民”这个词,才能够让为人师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方志远老师又上<百家讲坛>了》文稿中讲到方师对于王阳明的学者概括的主要思想有“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这个总结给我很大启发与大震撼,也给我了一个方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一课中讲到陆王心学,讲王阳明的时候,主要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样讲虽然没有错,但是少了一个“亲民”就少了阳明心学的核心与灵魂。“亲民”有教养民众,为民服务之意。把自己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才能有源源不断地动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才能甘心任劳任怨地去努力奋斗,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就会在功成名就之后,缺少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此意在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中有类似表达。)
当然,王阳明对于亲民的讲解,主要是在讲《大学》第一句话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亲民,一方面是讲要亲近民众,为民服务,另一方面,朱熹把“亲”解释为“新”,即“新民”,让民众的思想进行更新,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变。
这个理念又跟孔子的思路又是一致的:先让民众富起来,再教育民众。这种思路其实就是从政的一个方面。
这种理解,就抓住了学问的核心,就能够找到一个人一生最核心的部分。比如王阳明就是要成为圣人,这种大目标,就可以让他跟圣人一样思维,一样行动,最后,也成为圣人。
(10月16日,一中校运会开幕式后“知育班”师生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