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学习区

今天和一位同事一对一沟通后,觉得沟通的话题可以稍做记录,于是延伸一下记录下来。大概是以下三个方面。

1

心理学认为,人总是倾向于做容易的工作,因为这不占用我们的认知资源。比如,一天有两项工作,一个容易得心应手就能完成,另外一个需要付出学习心力,那么我们倾向于做自己熟悉的内容,而对难的事情表现出拒绝、拖延、做到哪儿算哪儿等行为。

但这样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很难让自己有快速的提升。容易的事情可以考虑利用自动化工具做效率提升,而不是机械性地重复做一百遍。难的事情,也许需要我们去查足够多的资料,系统地学习某个知识点,虚心地请教同事,真诚地沟通问题点,但对于我们的认知以及心智提升,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2

看过一个报道,作为世界上做好的女足运动员之一,米娅·哈姆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坚持通过与年长的孩子比赛来挑战自己。当她10岁时,她加入了一个由11岁男孩组成的球队,甚至还射门得分。在大学里,她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好,但是当她与全国最强的选手进行比赛时,她才发现自己“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步着”。后来,哈姆和记者说:“或许我真的有天赋,但我还没有做到最好。”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熟能生巧”,而是在强调怎么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哈姆认为自己的表现是一项可以通过努力来逐渐提高的技能。而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日常的工作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科研活动,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和训练能做好某些难事,包括技术和沟通,这种驱动力会内化为行为,驱使我们去做好跨职能的工作。

3

有一个心理学说法,把人的学习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舒适区的内容相对容易,恐慌区的内容太难,刻意练习要求我们始终在二者中间一个特别小的学习区里学习——这里的难度对我们学习要恰到好处。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本职工作比如设计或编写代码,基本上都比较熟悉了,那该怎么让自己待在学习区呢?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我们每个人应该让自己85%的时间精进自己熟悉的内容,另外把15%的时间用于探索一些自己未接触的领域或当前比较难的事情。这会让我们一直待在学习区,而且学习效果最好。对应到日常工作也是如此,除了本职工作做好外,这是最重要的,但对于自己工作外的其他职能,我们也要保持这个15%的“刻意学习”,这样对我们的综合能力以及和其他职能协作,会产生更好的沟通,自身也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这三点说的是,如果我们不畏惧难的事情,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通过一些刻意学习量化自己的学习范围和时间,这样下来无论是学习效率还是综合素质,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