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对于空气源热泵行业来说,一些假冒仿冒者的存在,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老鼠屎”。
因为冒牌行为伤害的是客户、品牌和行业的共同利益,除假冒方暂时得利外,对任何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来看本微在调查中了解到的几个“冒牌案例”——
4台10P的商用热泵热水机不能正常制热,严重影响学校师生生活用水,需要维修。校方打电话到企业里去,但该项目在企业项目库根本没有报备过。不过企业不敢怠慢,师傅上门查看,发现机组竟然是假冒的!logo和参数倒是对的,但机器实实在在是冒牌货,连外观都不一样!用户购买一台商用热泵热水器,出现制热问题后联系厂家售后。售后到场,发现机组是假冒的!随后厂家想先了解用户从何处购买,但拖延了一两天之后,用户却反悔啦!不仅给了假电话,而且态度也变了,说该项目的施工方要求:千万不要再找企业了,马上给你解决!企业在走访市场时发现了问题。某用户家中的机器,贴着自家的logo,但机器外形、性能、参数等,完全货不对版……机器故障,打电话到企业保修,却意外暴露了一起3年前的假冒事件。事情发生在2017年,假冒方借该企业产品名义中标,但实际操作中使用的机组却是来自其它工厂的“白机”,总数量有20多台,产品金额高达100多万!市场上有这么多的冒牌货?这些冒牌货都哪里来的呢?经过调查梳理,被假冒的机组集中在商用领域、商用热水领域,原因在于商用产品模仿难度较低,且不容易被发现和举报。第一种,很可能是企业离职的老员工。第二种,则是终止合作的代理商;第三种,则可能是从事二手回收机买卖的商家。第四种最可恶,是业内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恶意冒牌。比如前面说的第一个案例,被仿冒的品牌方是纽恩泰。他们认为该起冒牌事件,就是因某些已经停止合作的经销商和离开的老员工所为。因为有些经销商停止合作后,仍然会遇到指定要求品牌的客户。经销商为促成合作,选择从其它渠道购买“白机”,贴上仿冒的logo等伪装成正品。对于很多经销商来说,只要将客户售后服务好,就不太可能被发现产品系假冒,故而选择铤而走险。本微尝试着接近一位“冒牌者”。听他讲述自己仿冒的动机和经过。起因是这样的,该代理商曾是某品牌的某地级市独家代理,某大型项目的前期热水工程都是他配套的,提货量很大。后期和甲方熟悉了之后,他发现了漏洞。发现甲方对设备的品牌和性能,并不是很在行,而且经办人对他非常信任。久而久之,该代理商生了异心。该大型项目的后面几期配套,代理商就不再全部从厂家提货了。而是自己找OEM厂家,订制机型,再贴上仿冒的原品牌铭牌出售,一年装机量也达到了近百套。第三种,市场上还有很多假冒产品来自二手市场。比如河北市场上有着大量从北京流去的二手产品,这些产品出售时可能会被随意贴上任何品牌的logo。前文的第三个案例,被仿冒者是华天成。去年,华天成曾经就假冒问题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公司在北京昌平地区发现的贴有自家logo的顶出风采暖设备,但自家从未生产过该类小型采暖设备。后来根据调查,该设备就是消费者从二手市场购得。至于第四个案例,仿冒来源更容易追查了,因为甲方本身就是知名国企。一查就查到了同省的某仿冒者!出乎意料的是,居然也是个小有规模的企业。目前,品牌方正在同假冒厂家沟通如何处理。品牌方的主要诉求是希望对方能够就自己的行为公开道歉,但仿冒者只愿意照原价购买产品。梳理一下还会发现:假冒现象之所以很难被发现,一方面是假冒行为通常极其隐蔽,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并不十分配合,很多时候追查冒牌的线索到买家这里就会中断,因而无法揪出真正的始作俑者。如前文的第二个案例,在发现山西阳泉的假冒热泵热水器后,纽恩泰售后人员希望消费者能够提供卖方信息,但仿冒者得知消息后承诺消费者会尽快维修,条件则是要求消费者不要再联系品牌方。从此之后,酒店的态度和配合度,就180度转弯了,人也不见,电话也联系不上了。本微先后以媒体及厂家售后人员身份联系该消费者,均未获取任何有关售假方的有效信息。还有前文的第三个案例,反映出部分消费者在“知假买假”。华天成发现5P顶出风的假冒产品后,曾同数位消费者联系,但对方只说了假冒品系其从二手市场购买,哪个门店,谁负责安装,费用多少,如何保修等等,一概不再透露。律师团队多次追查假冒产品来源,都是到买家环节就线索中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品牌集中度的提高,企业一致认为“冒牌”现象接下来会更加严重。如今,2020年已经进入下半年,行业将迎来一年中的旺季,届时市场上的冒牌产品将倍级增加。而且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大环境不好,市场比往年更难做,冒牌行为只会更加防不胜防。“冒牌”毫无疑问是一种侵权行为,对行业发展更是百害而无一利。由于质量无法保证,冒牌产品流入市场后,危害的不只是某个具体品牌的产品形象,更是整个品类乃至整个行业的共同声誉。因此,无论是为了品牌还是行业,企业都应该积极打击“假冒”现象。但事实上,被假冒的企业虽然都知道假冒现象的存在,但通常无法花大力气“打假”,一方面是因为发现的假冒产品大多数量不大金额不高,不值得耗费太多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则是追查难度和维权成本实在太高。可以预见的是,假冒不会停止,就好像老鼠不会在乎一锅汤的好坏。还需要消费者擦亮眼,心态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