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10句必背精华,5分钟读懂知人论世
《资治通鉴》和《史记》并称,是不朽的史学名著。
清代的顾炎武、近代的梁启超,都对这本书赞赏有加。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资治通鉴》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小说,刀光剑影、宫闱斗争、人性险恶自不必说,同时也有才子佳人、市井小民的趣闻轶事。
书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代君臣成败之事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
这样的经典之作,即使放在今天,对我们的待人处事、工作交际,都非常值得借鉴。
从战国到五代十国,300万字的《资治通鉴》浓缩出来10句必备精华,让你5分钟读懂知人论世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知易行难,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行动。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德行不正,才能越大,危害越大。
所以古人先看德,再看才。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心术不正,那么他一定不能被重用。
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抓住时机,立即行动,不要等到天晚。
西汉王莽当政,多改汉制,尚书陈咸眼见汉家政权大势已去,他感慨地说了这两句话,然后称病退休。
《周易》里讲:君子待时而动。
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动之中,无论进退,都要审时度势,抓住机会,否则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有非同一般的眼光,他们认准了马上就去做。与别人商量,反而容易出事。
猛虎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喜欢独处的人,有更多时间独立思考,不会被流言左右,也更容易掌握大势,做出一番事业。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
做臣子不忠诚,即使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
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会愚昧不明。
生命在时光中消长。唯有读历史的人,活得达观通透,不易迷失。
读史明鉴,必少不了《资治通鉴》。因为它涵盖了智谋、兵法、心理、做人、处世:
讲唐太宗如何运用人才: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要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
讲处事智慧,从故事中剖析出: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
即为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解决了难点,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
讲做人处事,需掌握势态和度:
“物极则反,器满则倾”
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极端必会走向反面。
今天分享的这部《资治通鉴》,无论在内容上,印刷质量上,做工工艺上都居上乘,
看完《资治通鉴》,既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领导者如何领导下属,治理基业,也可以从一个一个小故事里得出做人的道理。
这套《资治通鉴》是白话文文言文的对照版本,不需要担心全是文言文而读的乏味,而且它是6册装,内容及其丰富,完美的还原了原著,比市面上那些一本装的《资治通鉴》强太多倍。
喜欢的可点击下方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