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列国志】斯巴达(九):走向衰亡2
斯巴达(九):走向衰亡2
(3)两支联军
公元前223年,迫于马其顿军队的兵威,克里昂米尼暂时停止了他的扩张步伐。但在他的对手其实也并不想直接诉诸于正面开战。安提克三世仅仅是在名城科林斯驻军,就在冬季解散了大批本土农民部队。亚该亚同盟的阿拉图斯,只希望将斯巴达人堵在原地。
然而,克里昂米尼三世的改革要求他不断吸引足够的资源。因此,利用对方在冬季解散部队的时机,斯巴达军队反而再次向北进犯。他们袭击了阿戈斯城与梅格洛玻利斯。前者是斯巴达人历史上的世仇,后者则是当年为了限制斯巴达扩张而修建的移民城市。但这也让反斯巴达联盟断定,不消灭对手的军队就无从解决这场危机。
公元前222年,重新集结的马其顿军队开始通过地峡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中包括了安提克王朝稳定后训练的10000马其顿方阵士兵、3000名精锐的近卫轻盾兵和300名由马其顿贵族和雇佣兵组成的骑兵分队。通行的还有安提克王朝重建的1000阿哥瑞安标枪手部队、1500名伊利里亚步兵、1000凯尔特雇佣兵和3000名来自各地的标枪、弓箭或其他增援力量。
在科林斯,马其顿人遇到了同时集中起来的亚该亚同盟军。他们主要由6000名来自希腊各地的城市民兵或雇佣军组成。每个地区还象征性地提供了骑兵,组成600人的分队。如果没有马其顿人的增援,仅仅凭借这些兵力是无法阻止斯巴达入侵的。但有了他们的加入,联军规模已经接近30000人。
南方的克里昂米尼三世也为了自保而大量征集军队。这其中的斯巴达人仅有6000,大部分还是在近些年才获得军事份地的新兵。但他也不忘按照马其顿王国的模式,集中财力训练了自己的方阵团部队。此外,依靠半岛南部地区的边民,他的部队有了进一步扩充。加上埃及的财政支持,让他可以从克里特岛等地获得一定数量的雇佣军。
虽然人数刚刚超过20000人,但斯巴达军队却选择了主动后撤,拉长对方的补给线。同时,将主要阵地设立在至关重要的塞拉西亚关口。当地有两座可以扼守有限平原的山丘用于驻军,中间又有一条河流径直穿过。所以,联军的兵力优势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相反,他们又必须隔着河流在两头行动。
(4)斯巴达的挽歌
在联军抵达战场前,克里昂米尼已经将全军分为三个部分布置。作为主力的万名斯巴达人,扼守右翼的奥林匹斯山头。他们中的不少还是传统的希腊重步兵装备,但缺乏严格的训练和良好的防护装备,仅仅是比亚该亚对手更为善战。其他人包括标枪和弓箭手组成的轻装散兵。最精锐的2000常备部队,是按照马其顿样式训练和武装的长枪方阵。
位于左翼的尤亚斯山,这交给了过去的二等人--边民和克里特雇佣军防御。前者依然是传统的希腊重步兵+轻装部队组合,后者则有大批驰名地中海世界的弓箭手和标枪兵。军中仅有650人的骑兵部队,被部署在两山之间的跨河平地上。
联军发现这一情况后,也做出了针锋相对的部署。安提克三世指挥的马其顿军队位于左翼,直面斯巴达人的主力。在万名长枪方阵步兵前面,还有大量的色雷斯、伊利里亚、加拉太和希腊轻装部队。3000名最宝贵的皇家轻盾步兵,则位于二线位置。大部分马其顿人带来的骑兵,也由将领亚历山大率领,部署在斯巴达骑兵对面。
联军的右翼主要是亚该亚的同盟军队。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希腊重步兵战术,转而使用介于轻步兵与重步兵之间的武装风格。这些新式的亚该亚步兵,可以组成方阵进行肉搏,但更多使用喜欢使用标枪进行投射作战。只有少量雇佣军虽然改用了凯尔特式椭圆盾牌,但还坚持着希腊传统的重步兵战法。
战斗开始后,马其顿人首先向着山头的斯巴达主力发起进攻。大量的轻装部队上前开道,与占据高处的斯巴达轻步兵们相互射击。
安提克部署的散兵线稳步向前,开始袭扰克里昂米尼的重步兵部队。不堪忍受标枪、弓箭和投石洗礼的斯巴达人,在愤怒中从山顶俯冲而下。他们这么做的另一个用意,是想在马其顿的方阵部队站稳脚跟前,就将之击破。
在战场的另一头,亚该亚人的轻盾兵也开始攻击斯巴达盟友们的阵地。但在仰攻条件下,他们的轻型标枪威力被打了折扣,反而被克里特等地的对手压制。斯巴达边民们也从山头冲下来,以并不严密的方阵攻击亚该亚人。后者勉强组成密集队形,被慢慢赶下了山坡。一些克里特人还绕到同盟军背后袭击,加速了他们的崩溃步伐。如果没有其他干扰因素,这一头的联军就可能被重创击败。
这时,联军的中路的开始发挥作用。来自亚该亚联盟的将领菲洛皮门,不等马其顿军队的亚历山大同意,就率领骑兵发起了冲锋。利用更好的武装和2:1的数量优势,斯巴达骑兵被迅速逐出了战场。接着,又是培罗波门率领骑兵及时迂回,从侧翼攻击了尤亚斯山上的克里特与边民部队。后者完全忙于同亚该亚轻盾兵的作战,在遭到重击后开始溃退。同盟军这才控制了战场的右翼阵地。
至于另一边的斯巴达主力重步兵,已经同马其顿方阵展开了血腥的近距离厮杀。由于上山的道路面积有限,马其顿人的数量优势无法得到体现。于是在正面宽度有限的位置上,斯巴达方阵成功地挡住了对手。很多士兵的枪杆在激战中断裂,必须使用随身的刀剑或矛头继续拼杀。但斯巴达人毕竟数量有限,普通重步兵又战斗力不足,难以利用地形优势获得决定性的压制。
最终,联军的右翼开始越过河流,从侧面进攻奥林匹斯山。他们的轻盾兵迅速上山,在骑兵掩护下形成了包抄之势。巨大的压力迫使斯巴达人的雇佣兵和同盟军都纷纷逃离战场。
克里昂米尼眼看形式对自己非常不利,只得在几个随从保护下,迅速骑马撤退。但他麾下的斯巴达公民兵部队却不愿意后退。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一旦国王的改革失败,自己就将失去到手不久的土地。结果,6000名斯巴达人在马其顿与亚该亚联军的包围圈中,有5800人被杀。
克里昂米尼没有选择回到斯巴达,而是直接乘船去往埃及。在那里,他以流亡者身份成为了亚历山大城宫廷内的军事幕僚。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再返回家乡,并在后来因为卷入埃及的宫廷政变被处死。但他的母邦却没有因为这次灾难性的失败而遭到灭顶之灾。
得胜的安提克三世,拒绝让军队劫掠斯巴达。虽然他表面上宣称自己只是来惩罚克里昂米尼,而非全体斯巴达人,但深层次的用意却是不希望亚该亚联盟的老对手被直接消灭。加上国内又传来了北方蛮族南下的消息,马其顿军队便匆匆返回国内。
(5)影响
塞拉西亚战役对于斯巴达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此后的他们,虽然还尝试过突破亚该亚同盟对自己的限制,却再也没有能达到克里昂米尼三世时代的高度。因此,塞拉西亚战役也可以算是传统斯巴达的彻底陨落之战。至于作为“国际警察”南下的马其顿人,则开始了自己的短暂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