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败的随机性因素有多大?王莽篡汉的经历值得后人深思

人生成败究竟是由必然因素决定还是由偶然因素决定呢?关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看看他的人生是如何因偶然事件走向巅峰,后来又因偶然事件跌落谷底,这位大人物的名字叫王莽。

王莽家族早年并不显赫,他的祖父王禁在京师廷尉府中担任低级官员。后来王禁的次女王政君被选入宫中,并赐婚给了太子刘奭,即未来的汉元帝。王氏家族这才开始飞黄腾达起来。

王莽是王政君的侄子,但由于他的父亲王曼早逝。所以王氏家族其他几支都相继封侯,王莽一家的地位就相对低了很多。不过当时的王莽并没有过于看重功名,他博览群书,见识远超周围的那些贵族子弟。此外,王莽为人谦恭,对家族中的长辈都极为孝顺。因此在当时的贵族圈中广受好评。

汉元帝去世后,王政君成为太后,新继任的汉成帝年仅18岁,王氏家族因此得到重用。王政君的几个兄弟相继担任过大司马,后来当他们都无法胜任时,王莽作为后辈中的佼佼者接替了这一职务。此时的王莽绝不可能有当皇帝的心思,之所以出现后来王莽篡汉的局面,第一个偶然因素是王政君长寿。

王政君活到了84岁,身居后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长达61年,这在古代真算得上是超长待机了。而汉朝的皇权在大多数时候都与外戚家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只有王政君不倒下,王莽的地位才能不断稳固。

王莽人生的第二个偶然因素是汉哀帝早逝。王政君的儿子汉成帝刘骜在公元前7年4月17日驾崩,由于没留下子嗣,所以皇位就由他的侄子刘欣继承,史称汉哀帝。

汉哀帝登基时年仅19岁,但他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也有自己的母亲和祖母。于是王政君被封为有名无实的太皇太后,汉哀帝母亲的丁氏家族和祖母的傅氏家族成为朝中掌权的新外戚集团。王莽则被迫辞去职务,开始了一段长达6年的赋闲生活。

如果汉哀帝足够长寿,那么王莽的人生可能也就这样直至终老。然而公元前1年8月15日,时年25岁的汉哀帝病逝。政治手腕老练的王政君在皇帝驾崩当天就夺回了传国玉玺,王莽也立即复出重掌大权,汉哀帝的母系亲族则被遣送出了京师。

经过这次起落之后,王莽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持者也日益增多,不受限制的权力让王莽的个人野心也无限扩张。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年号“始建国”。值得一提的是,王政君在这件事情上坚决反对王莽,但此时的她也已经拿王莽无可奈何了。

《汉书》中将王莽描述成是一个无能、狡猾、伪善的奸诈之徒,并指责他篡汉后将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可事实上,新朝只在建立之初遭到小规模反抗,从公元10年至20年的这段时间里,朝廷内部没有发生过一件反对他的阴谋。那么王莽和他的新朝又是如何轰然倒塌的呢?这就又得说到第三个偶然因素:黄河改道。

公元11年,也就是王莽建立新朝的第三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发生决口,这次灾害导致黄河永远脱离了北部旧河床,改道至东南的漯川故道,经河南、山东,最后在利津(今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一带入海。在当时,这片受灾区域正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许多人在水灾中丧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朝廷得知灾情后也迅速开展救灾工作,然而灾民数量过于庞大,相比之下,赈灾物资就如同杯水车薪。于是许多挨饿的灾民就开始结成团伙劫掠粮食、财物,地方官府对他们也毫无办法。后来在山东琅琊人樊崇的带领下,不断壮大的难民团伙开始被组织成军队,他们在前额抹上红色,并自称为“赤眉军”。

从公元20年开始,原本小打小闹的盗匪团伙已经发展成为能与朝廷官军正面对抗的有组织军队。而刘秀、刘玄等汉朝宗室子弟也瞄准机会打着“光复汉室”的名义顺势起兵。此时王莽才决定出动军队前去镇压,然而一切都已为时晚矣。

公元23年,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同死忠于他的千余名随从跟起义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全部战死。后世将王莽的失败归结于他胡乱治国,不得人心,最终导致天怒人怨。可事实上,真正压垮王莽的却是那场百年不遇的黄河水灾。

从王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成败其实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叠加。比如王莽的家庭背景让他能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这是使他后来走向人生巅峰的必然因素。但王政君长寿、汉哀帝早逝这些偶然原因却是促成王莽改朝换代的关键。而当王莽君临天下后,一场始料未及的水灾又将他推向了无底深渊。

参考文献:《汉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