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姐姐、罗玉凤、犀利哥和沈大师,一条主线一声叹息和一些反思

熟知芙蓉姐姐的人,相信已不年轻,算来那也是14年前的往事。

2005年,网民达到8000万,婀娜的S造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得益于网络的快速传播,bbs里芙蓉姐姐声名鹊起。不管她的本意如何,在网络这面放大镜前,已经成为全民娱乐的对象,让那些连北都找不到的人们,瞬间有了方向,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那标志性的S造型,品味着芙蓉姐姐那一句句光芒四射的言论,开始互联网的第一次全民围观。

同样还是一位女士,2008年罗玉凤因征婚而出名,这次引起争论的不是造型,而是她过高的征婚条件。相较于芙蓉姐姐,人们在罗玉凤女士身上,更多地找到的是那一点点优越感,从一定程度上抚慰了房子票子对他们一次次海扁后伤痛的心。以至于若干年后罗玉凤女士远赴美国,多少人的心理又酸又气,做了多年房奴后,在她面前再也提不起那点可怜的优越感了。

2010年,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流浪汉被抓拍,定格在最帅气的瞬间。那敞开的大衣,臃肿的牛仔裤,一根布绳代替了皮带,蓬乱的长发飘飘,斜叼着烟卷,人群中惊鸿一瞥,犀利哥成为全面焦点。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多的话都溶解在这一张照片里。

9年前的网民已经足够成熟,沉默地围观着同样没有言论的犀利哥。无需文字注解,一张照片足以说明一切。这些被养老、医疗、教育群殴,已经蒙圈的成年人,放下的是尊严,放不下的是面子,心底里没有鄙视,而是羡慕犀利哥的帅气和潇洒。同样是围观,同样是眼球经济,这次只有眼球,没有经济,犀利哥最终回归正常生活。那是一个不需要过多解释的时代,一张图片足矣。

9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又凭空造出了第四位人物,这次是一位大师。

所谓“小丑在厅堂,大师在民间”,被生活痛扁的一群人,寻找撑下去的力量,他们在苦苦寻找着真正的大师,为忙乱的人生指明方向。

人走过了千山万水,而成熟在一瞬间。人们发现,鸡汤变味了,教授成了叫兽,专家也成了砖家,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自己判断,自己定标准。

有好事者上传了一段视频,视频里一位衣着肮脏得已经看不出颜色,头发胡子蓬乱的中年流浪汉,坐在路灯下安静地捧着一本书,言谈儒雅,举止从容。人们说“沈大师,很干净”,的确褪去一身肮脏的外衣后,显露的依然是一颗向往文化的心,这种向往没有夹杂名利。不知道沈巍的学问能否称得上大师,而围观者称其为大师,已经显露出向往文化的内心,颠沛流离的心期望找到一条路,那条路似乎就是文化。

表象是热闹的,而背后的线索却有很多条,有经济的,有文化的,还有技术的,从芙蓉姐姐的文字+图片,到罗玉凤的图片+文字,到犀利哥的图片,再到沈大师的视频,媒体平台也随着通信技术在变化,内容形式也在同步变化,信息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丰富,围观的形式也是越来越多。

中国从来不缺围观,围观是最轻松的娱乐和发泄。看似围观,实则是在观察不敢直视的自己,从被围观的对象看到自己的影子和被隐藏起来的内心。众人只是盲目起哄,而一边的有心人在寻找商机,这就是眼球经济。可策划可利用可推广可复制,一切都在某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空节点莫名其妙地爆发,轰隆隆来又轰隆隆去。

这四位的出现,也隐藏了一条生活线索,这几年的经历,让人们趋利避害,向非主流要力量。很可惜,发泄后轻松一时,狂欢后加倍落寞,人们在一次次寻找中,从单纯的娱乐、发泄到深沉的反思,沈巍大师来得正是时候。

在这个身不由己,呼来唤去的时代,心飘在空中找不到根,向祖宗要答案,从书本寻真理,成为一股潮流,如果眼前晃过异于自己的同类,请不要嘲笑,他们也是我们善良的同胞,不过是在尝试着改变和突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