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口苦的辨证论治1、热扰少阳【症见...
1、热扰少阳
【症见】口苦,咽干,目眩,或伴胸胁苦满。或伴脘痞纳呆,或伴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弦。
【病因病机】热扰少阳,胆液外泄,胃气上逆而溢于口,引起口苦。《伤寒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经证。并指出“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可为分析要点。
【治则】和解少阳,和胃泄胆。
【方药】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药用】柴胡、法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心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党参,加炒山栀清热;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口渴加花粉生津。脘痞,纳呆、呕恶,加陈皮,茯苓、竹茹和胃。
2、肝胆郁热
【症见】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心烦易怒,胁痛胸闷,头痛头晕,目眩目赤,小便黄,大便干。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肝郁化火生热,迫胆液外泄,上溢于口。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泄胆。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用】龙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当归、生地、车前子、木通、泽泻。
【加减】口干喜冷饮者,加天花粉、麦门冬生津止渴;口舌碎痛者,去龙胆草,加黄连、甘草、竹叶,以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清心泻火。
3、胆虚气怯
【症见】口苦口腻,神情抑郁,惊恐不安,如人将捕之,胸闷善叹息,多疑虑。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沉细,
【病因病机】肝主谋虑,姐主决断。胆虚不和,忧郁惊恐;肝气不疏,胸闷叹息,疑虑丛生,胆气不和,胆液上泄。外溢于口而致口苦等症。
【治则】清胆和胃。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用】黄芩、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生姜、茯苓、甘草。
【加减】惊恐不安者,加龙骨、牡蛎重镇平惊。胸闷叹息,多疑虑,加炙远志、石菖蒲、合欢皮、郁金;失眠心悸者。加枣仁、麦冬、五味子,均为安神之品。
4、肝郁肾虚
【症见】口苦而涩,头晕目眩,胸胁不好,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烘热汗出。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久而化热,肾阴虚亏,阴虚火旺。
【治则】疏肝养血,滋肾养阴。
【方药】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加减。
【药用】柴胡、当归、白芍、生地、茯神、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甘草、薄荷。
5、心火上炎
【症见】口苦口干,舌痛,口疮。心胸烦热,失眠不得卧,小便短。舌尖红起刺,或舌裂,苔剥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烦劳伤心,心火上炎,挟肝胆之气上逆,外溢于口而为口苦。
【治则】清心降火。
【方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伤寒论》)加减。
【药用】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麦冬、莲子心、竹叶。
【加减】舌痛、口疮者,加生地、蒲黄凉血;小便短少者。加木通,甘草、生地泄热。
6、脾胃湿热
【症见】口苦,脘腹胀满、口黏泛恶、不思饮食、大便积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化脾胃湿热。
【方药】藿朴夏苓汤(《医原》)。
【药用】藿香、川朴、姜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白蔻、猪苓、淡香鼓,建泽泻。
7、胃火灼盛
【症见】口苦、胃痛拒按、消谷善饥、常喜冷饮,或口臭口疮、牙龈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数实。
【治则】清胃火。
【方药】清胃散(《脾胃论》)。
【药用】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8、肺热壅盛
【症见】口苦、发热、咳嗽、咯痰色黄、胸痛、咽喉肿痛、舌红苔薄、脉数。
【治则】清肺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
【药用】黄芩、栀子、桔梗、麦门冬、贝母、橘红、茯苓、桑皮、知母、瓜蒌仁、甘草。
9、阴虚火旺
【症见】口苦、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目眩、早泄、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形体消瘦、尿少而黄、舌红少津或光滑无苔、脉沉细数。
【治则】养阴泻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景岳全书》)。
【药用】知母、黄柏、生地、茯苓、泽泻、丹皮、山药、枣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