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习案例 林佳明
经方学习案例
一、改变传统思维,认真辩证治疗疾病
案例一、牙痛
女,牙痛,服用消炎药还是好转不明显,牙龈红肿疼痛,恶心呕吐,咽喉红,失眠难以入睡,小便黄,舌是胖大的,脉沉细无力。这个不是真的上火,是虚火。高血压,牙疼,躺下就疼,比较典型的虚火上炎,不在其位。
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
病位:里。
病性:里虚,里热。
辨方证:四逆汤,封髓丹,生三石
拟方:蒸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30g,生龙牡30g,黄柏10g,砂仁15g,牛膝20g,半夏15g,细辛10g
三剂药治疗后好了。
案例二,失眠
失眠是否一定要加酸枣仁,酸枣仁,伯子仁,夜交藤安神药?不一定!
如一失眠的患者,口干口苦,心烦,便干结的,用大柴胡汤,失眠有明显的改善,没有用到所谓的安神药。
失眠,伴有鼻窦炎的患者,鼻塞,流脓鼻涕,以前会忽略这些患者不是以主诉来就诊的症状,而针对症状用了桔梗甘草汤,千金苇茎汤,失眠好了,也用过小青龙汤治疗失眠好的,六经辨证的思维,丰富了治疗失眠的思路,也是取得了更好的临床疗效,不在盯着局部的症状,而是着眼于全局。
有类患者,四逆,手脚冷,大便稀,但是心烦,焦虑,口干口渴,以前按照厥阴来治疗,如运用柴桂姜,乌梅丸,等效果不是很好。
这类情志之火,不是真正的热,不是实火,失眠又有阳不入阴的核心,如何把这阳亢引下来入阴,能寐,运用温潜的思路,采用小剂四逆。附子,干姜,炙甘草比例应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来运用,如脉,舌,个人是否容易上火,体质等因素来确定,但用的不会特别大的剂量,小剂量的附子较好。这里重点要用龙骨,牡蛎,琥珀等这类具有潜降安神的药物,三者之间的剂量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运用,每个人的配比不同,疗效差别还是比较大,如有水饮,还是要治疗水饮,有少阳证,就合上四逆散。
案例三、心悸
临床上经常会遇见一类心悸的患者,心慌心悸,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有时,会被当做冠心病治疗,效果也不甚明显。
有位女患者感冒后会出现心悸,想按住的感觉,其他也没有特别的不舒服,失眠,难以入睡,舌是淡胖的,苔是白的,脉沉细无力。
给他她开了桂枝甘草汤,就是两味药,桂枝24g,甘草12g,服用后改善比较明显,二诊有失眠,难以入睡,又给她加了龙骨30g,牡蛎30g,形成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三次心悸心慌,就基本没有发作了。
感冒的时候,经常会用感冒药物或是汗蒸等来发汗,发汗过多,夺血,血不能养心,就如同《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适用于不论是汗、下、吐等各种误治造成的津液大伤,气上冲是重要的特征。
一些人误认为桂枝辛温发汗,津伤后出现阴虚证,则不能再用桂枝,因而不会用桂枝,甚则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这首方子,从六经层面来说,属于太阳病,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水饮心悸的厉害,平时会加上茯苓。
案例四、桂二越婢一汤治疗咳嗽,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
小男孩咳嗽
刻诊: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烦躁,夜间睡不安稳,舌红苔白,脉浮,苔是黄的。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病位:表,里。
病性:表虚,里热。
辨方证:桂二加越婢一汤。
拟方:桂枝(去皮)6g,芍药4g,麻黄4g,甘草(炙)各4g,大枣(擘)3枚,生姜6g,石膏15g
两剂即好了。
桂枝二越婢一汤的理解,此方出自《伤寒论》27条: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本方为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组成为: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各十八銖 生姜一两三銖 大枣四枚 石膏二十四銖(六銖=一分 四分=一两)。
此方为临床用来治疗外感发热的一首退热神方,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但临床所用医家寥寥无几,实在可惜。
此条条文所述,历代医家争论纷繁,主要针对“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的理解,意见不一,并且对本条所述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条文顺序等争议很大。
因而临床上对本条文的应用并不广泛,很多医家的医案中都难于找到运用该方的踪影,远没有第23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影响深远。
在学习伤寒论中发现了该方独特的剂量特点,十分赞同医圣原文所述,并积极运用于临床,尤为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由此更说明了医圣原文所述的合理性,以及经方的强大威力-----效如桴鼓。
现就该条文的研究概况从理论研究至临床运用综述如下。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属太阳病,病位仍在表,可以是初感外邪,亦可以是用药后的坏病,总之,病人体质已处于气阳不足,津液亏虚的状态,但表邪仍不解,郁而为热,热多寒少,因而不可发汗,只宜宣通并清郁热,以桂枝二越婢一汤达到这样的目的。
尽管对该条文的理解没有获得统一认知,临床中不少医者仍在不断实践中,并获得良效,但均为个案的报道,离广泛应用还很远。
因此,在学习和临床运用过程中,我们要理解这首方所治疾病的体质特点、病机特点,用药特点,临床中才能灵活运用,获得满意疗效,并以临床疗效来再次证明该条文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要改变条文来适应我们自己的认知。
那么平时桂枝二越婢一我们怎么样用呢?
我总结了那么几点啊:
第一点是平素气弱,阳虚的小孩发热。
这时我就直接用,而且平素气弱阳虚的小孩发热了,看他的舌象,舌是偏淡的,舌苔是白的,然后脉是比较弱的,摸上去不是很数。
浮数也可以用啊,脉比较弱也可以用,但是我们要排除少阳证,典型的阳明证,还有阴症啊。
第二点呢,就是比如说高热了很多天。发热了好多天呢,发汗了很多,也就是吃了很多退烧药,伤了阳气,脉已经变弱了,但是还是有太阳表证的表现,还是有发热,恶寒热度很少,脉是比较弱的,这样的一个表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
第三点,就是小孩子咳嗽了好久都没好,就是已经有了痰饮留伏的一个表现了,因为小孩子肺脾肾都是比较虚的,所以他外感以后很容易生痰生饮,然后形成伏痰留饮的,所以他咳嗽会好久都不好,然后又发热了,又外感啦,又发热流清鼻涕,这个时候呢,我就会用小青龙汤加石膏加生姜,以桂二越一汤的方义来治疗。
然后呢,就是太阳表证多5天,也没有传遍,比如说还流清涕,恶寒发热都很少,大小便正常,除外了少阳纯阳明证,还有三阴证,这些鉴别诊断以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一个桂二越婢一汤来治疗。
那么运用这个方的一个具体的药量怎么用呢?
我一般是用原方,用量是用原方的一个比例的,用这个方的比例里面生姜是最多,是生姜比石膏多二铢,石膏是第二多,如果是用在成人身上的话,用原方原量,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小孩子呢,是热多寒少,而且吃不了辣的。
很多小孩特别怕吃生姜,所以我就改为石膏多于生姜,石膏一般会比生姜多五克,而且我用的石膏量并不是很多,比如说15克左右啊就可以了,然后生姜就会用到十克这样子。
另外我还会加一些,如果热比较多的话,会加葛根、芦根、白茅根,这个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药啊,都比较好吃的药,另外呢,如果是认为里气比较足啊,舌苔比较厚,大便又不通畅,那么我会加陈皮竹茹蚕沙,这些药也是没有什么大的味道的,小孩比较容易接受的。
这个药的用法我基本上就是这样子用的,用上去以后一般一副药都能够退烧,那有些呢,在下面治了好久,有些输液好久,那可能会吃多几副,比如说三四副啊,也是有的,只要没有其他的病症都可以继续用,因为我们用量也不是很多,一般我用桂枝麻黄芍药就是用五克,比如三岁到五岁的都是用五克,三岁以下可能就会少一点点啊,也都可以用到五克左右的。
那么这个方的应用我就分享到这里了,然后只提醒大家一点的,就是我也会用到小青龙汤加减,这是我进一步的引申的应用,那么通过这样应用以后,无论是小孩的咳嗽还是发热都很快的缓解过来,效果也特别好,所以大家也可以这样子来用。
今天的案例,值得大家好好的总结,其实,不单儿科,成人也有很好的效果。
案例五、兼解读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女,感冒后,出现头晕,主要以晕沉感为主,没有天晕地转,没有恶心呕吐,无麻木,无咳嗽、咳痰,因为服用感冒药后还有轻微的鼻塞,流鼻涕,不脓,晚上夜尿三次,睡眠不好,易醒,舌是水滑的,脉眩细。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方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拟方:赤芍10g,甘草6g,生姜15g,茯苓30g,白术30g,大枣10g
患者服用后5剂后,头晕,鼻塞症状都没有了,主要是晚上夜尿也只有一次。
这次我第一次用这首方子来治疗头晕,以前会用苓桂术甘汤。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从六经归属来说,都是太阳太阴合病,都是治疗外邪里饮的一首方子。
两者细微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都用了茯苓,白术,利饮,仔细看看,不同的是解表药物使用的不同。
一个是生姜,一个是桂枝,从冯老的解读里,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细微的美妙:
仲景解表发汗,除用麻黄、桂枝、葱白、葛根、蜀椒外,还用了生姜,如真武汤、白术附子汤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亦是用生姜来解表的,这一条应 与第82条对比看。
这两条都是讲的太阳病,但不是单纯的太阳病,而是外邪内饮的太阳病,只用发汗药,其表是不能解的,只会造成津液伤耗,津伤重者,有可变为少阴太阴合病的真武汤方证。
真武汤方证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都是由外邪内饮的太阳病变化来,即本是外邪内饮的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其变证可有二:
其中津伤重而陷于少阴,则须真武汤解表利饮,因津虚甚,故不能用桂枝发汗,而只能用生姜发汗,又因陷于阴证,故还必伍以附子温阳发汗。
另一一种情况是,本来是外邪内饮的太阳病,用桂枝汤发汗、或用下法等错误的治疗,病当然不愈,“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是表不解的表现。
文中前已明示“服桂枝汤或下之”,津液大伤,但津伤不如真武汤方证严重,未陷于阴证,未变成真武汤方证,而变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虽未陷于少阴,但绝不能再用桂枝发汗了,只能用生姜微发汗解表,去桂枝是正确之举。
原来就是桂枝解表,生姜解表区别,再结合82条,20条,来反复读,就会更有不同的收获,此患者也是运用其他解表方法后,表并没有解,因为里有水饮,水饮上冲得厉害而头晕,夜尿多提示水饮邪正交挣邪欲从小便而解,这时假如不从六经来问诊的话,患者会认为轻微鼻塞流涕不碍事,但对于我们来说,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这个轻证的表,虽然患者没有用桂枝汤或是下法,但也是反复用了感冒药,好的体质还甚虚衰,没有陷入少阴,患者以头晕为主证,通过化水饮轻微的解表而得以解决。
在回过来28条,再次体会,这样的精妙绝伦的讲述: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敲重点:煎煮方法后,小便利则愈。
辨证要点: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表未解而水饮内停,临床中常见各种急慢性疾病,荨麻疹,头晕,头痛,失眠,咳嗽,鼻炎(特别是鼻炎,大家可以临床中运用,当然是要按照六经辨证的)。
苓桂术甘汤:外邪里面饮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解表的是生姜,苓桂术甘汤解表的是桂枝,那么两方之间的不同就是体现在两味药证的不同,苓桂术甘汤桂枝不单解外,还有降冲逆作用,临床中我体会,没有气上冲的头晕/眩晕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不能忽略表证辨证眼目
案例六、女性,40岁,头晕2个月就诊。
2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肢体偏瘫,在门诊反复输液治疗,症状未见好转。
头晕,头重,以左侧为主,伴有耳鸣,汗出恶风,口干口不苦,时有胸闷,胸胁胀闷,不想吃东西,没有胃口,无四肢冰冷,无腹痛腹泻。二便正常。面色稍白,身材中等。舌淡润,苔白,脉细。
病位:表,半表半里。
病性:表虚,阳。
六经辨证:太阳少阳合病夹饮,水饮上犯,清阳不能升。
拟方:柴胡桂枝汤加苓桂术甘汤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6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20g
四剂,水煎服,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用四剂后汗出、恶风好转,头晕减轻,饮食好转,自觉头重耳鸣,予苓桂术甘汤善后。
表里同病,有饮的同时如何处理?
在门诊及病房里面,很多内科杂病夹有表证未解的表现,反复的治疗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有些患者来就诊时以失眠,眩晕,头痛,皮肤瘙痒,抑郁等为主诉,并不会述说自己有表的症候,这时应该在问诊的时候,加以注意,有些患者强调了我有鼻炎,鼻塞流涕,怕冷恶风等证,医生可能觉得与此次就诊关系不大而忽略了一些辨证重要的眼目,临床很多杂病是表没有解,形成了伏邪,层层递进,形成了邪伏三阴,时间久了治疗起来非常的棘手及麻烦,比如尿毒症,肿瘤,颅内感染,痛风等,在扶正透表的过程会出现很多症状,在用麻附辛、人参败毒散等托透的时候,痛风的症状会加重,牛皮癣也会增加。
一部分患者头晕/眩晕由于感冒后休息不好而诱发耳石症、梅尼埃病,往往经过手法复位,改善内耳循环治疗后症状没有缓解,越输液就越难受,形成了眩晕/头晕反复发作,因为害怕头晕发作而内心焦虑,去做检查核磁等确实没有器质性病变,这时就会形成焦虑与眩晕/头晕的恶性循环,中医治疗确有独到的优势,有表要解表,有水饮的要同时利饮,那么治疗起来效果就非常好,门诊中有很多反复眩晕/头晕发作的,反复治疗不好,看后,却能3-5剂就能明显改善或是没有症状,有个外地患者,经过一次治疗就没有症状,但是远期效果还是需要观察,昨天她还来复诊,整个精神状态非常好。
眩晕/头晕,按照六经辨证思维,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辨三毒,辨方证。
不要以西医的诊断来辨证,如看到这个头颅CT,是小脑出血。
就按照出血思路来辨证,从临床来看,这是不可取的,有问题的。脑梗的患者,有表证,根据症状反应,还得从表来治。不能忽略表证辨证眼目!!!
3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全身皮疹瘙痒
案例七、男,全身皮疹,瘙痒3天,患者输液后出现全身皮疹,瘙痒,小点点,不成团块,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都有,无鼻塞流涕,汗出,口干口苦,胃胀,纳可,大便正常,因身痒而难以入睡,左脉,浮,沉细,细弱,右脉,沉细,细弱,细弱,舌尖红苔黄厚腻。
六经辨证:
病位:在表,里。
病性:表热,里虚。
辨方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拟方:
桑白皮10g,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5g,赤小豆 15g,当归15g,红枣10g,蒺藜 10g,徐长卿15g,蝉蜕10g,地肤子10g,茯苓 20g
中药3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患者今天复诊说已经不痒了,无皮疹,无口干口苦,胃胀也没有了,要求进行调理脾胃,开了陈夏六君子。
患者皮肤瘙痒,皮疹,脉浮,考虑还是有表证,舌红苔黄,有热,选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因为有汗,考虑了很久,去了麻黄,加了荆芥防风加强解表,口干口苦,没有考虑少阳,只有孤证,脉也不支持,我想看看服药后的反应,里虚只要还是有水饮,加了赤小豆,当归,茯苓,其他的都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徐长卿,蝉蜕,地肤子,今天复诊的时候,没有想到皮疹、瘙痒都没有了,口干口苦也是没有了,体会就是,无论大专家怎么说,都是要自己细细临床,体会,实践,详细的问诊,详细的四诊资料,都是需要自己的仔细的收集,并记录,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兼证的处理上,可以先3付药看看,表解了还有没有症候反应,二诊在症候反应上再辨六经,辨方证,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
肝炎患者顽固失眠
案例八、治疗一乙肝失眠的患者,顽固性失眠,用过很多方子都不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温胆汤等都没有效果,想起朱老的半夏枯草煎,服用7天后来复诊既然有效。
生半夏,夏枯草,薏仁,珍珠母。
有交通阴阳,清郁安眠作用。
按:《本草经读》谓:“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则又 速降。”半夏之长,全在“开、宣、降、 滑”四字,故凡杂病中因胃失和降,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导致失眠者,用半夏枯草汤化裁均能取效。
夏枯草质轻性浮,清轻走气之品,有养阴疏肝,散结解郁之功。
半夏枯草为对,既取“降其气即所以敛其阳”之理,又取二药和阳养阴,均奏治不寐之功。
加惹苡仁助半夏和胃除痰,胃和则心神安,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
国医大师朱良春半夏枯草煎用药经验分享
【组成】姜旱半夏12克,夏枯草12克,薏苡仁60克(代秫米),珍珠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加减法:肝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丹参;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麦冬、琥珀末(分吞);心气虚者,加大剂量党参;有痰热者,加黄连。脾肾阳虚,健忘头晕,肢倦纳差,或兼夹阳痿者,加大蜈蚣2 条,鸡血藤45 克,颇能提高疗效。手足多汗或彻夜不寐者,可配合脚踏豆按摩法。
【功用】交通阴阳,清郁安眠。
【主治】治慢性肝炎不寐。治疗顽固性失眠,尤其是慢性肝炎不愈,或误治或久服西药致长期失眠者疗效颇著。
【方义】朱老运用半夏治不寐,是受到《灵枢· 邪客篇》用半夏汤治“目不瞑”的启示。凡胃中有邪,阳跷脉盛,卫气行于阳而不交于阴者,此汤诚有佳效,是其有交通阴阳之功的明验。后世医家演绎经旨,治不寐用半夏汤化裁,因而奏
效者不知凡几,如《医学秘旨》载一不寐患者,心肾兼补之药遍尝无效,后诊其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夏枯草各10克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既能补养厥阴血脉,又能清泄郁火,则《秘旨》此方之适应证,当是郁火内扰、阳不交阴之候也。朱老盛赞此方配伍之佳,并谓:“若加珍珠母30克入肝安魂,则立意更为周匝,并可引用之治疗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失眠。”
按:《本草经读》谓:“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则又速降。”半夏之长,全在“开、宣、降、滑”四字,故凡杂病中因胃失和降,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导致失眠者,用半夏枯草汤化裁均能取效。夏枯草质轻性浮,清轻走气之品,有养阴疏肝,散结解郁之功。半夏枯草为对,既取“降其气即所以敛其阳”之理,又取二药和阳养阴,均奏治不寐之功。加薏苡仁助半夏和胃除痰,胃和则心神安。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且有滋肝阴、清肝火之功。本案中加丹参清心除烦,养血安神;柏子仁、百合育阴安神,又取琥珀末镇静安神之功,诸药合参,故收效甚捷。
【病案】潘姓,男,42岁,工人。慢性肝炎已延三载,肝功能不正常,经常通宵难以交睫,眠亦多梦纷纭,周身乏力,焦躁不安,右胁隐痛,口苦而干,小溲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微数,迭进养血安神之品乏效。此厥阴郁热深藏,肝阴受戕,魂不守舍使然也。亟宜清肝宁神,交通阴阳。
遂予:法半夏、夏枯草、柏子仁、丹参各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末2.5克(吞),川百合20克。
连进5剂,夜能入寐,口苦、胁痛诸恙均减。仍予原方出入,共服20余剂,夜能酣寐,诸恙均释,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中风六经辨证思考与分析
案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乏力,口干口苦,两侧胸胁苦满,没有胃口,大便三天一次,舌暗,左下腹压痛明显,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涩。
六经辨证思路分析:
病位:半表半里,里。
病性:阳证,热证,夹瘀。
辨方证: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
拟方:
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大黄6g后下,枳实10g,桂枝10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5g,止痉散(冲服),7剂,日一剂,水煎服,一天三次。
5月17日二诊:患者诉左侧肢体乏力好转,口干口苦减轻,同时能够进食稀饭,大便两天一次,舌脉同前,加守上方,去大黄,加生白术45g,考虑是患者的便秘津虚血少,目的是通过生白术生津液通便的作用。
对于津虚水少于肠道的便秘有了进一步认识,更是对生白术的作用有了更好的理解,患者体内津液并不少,他的头晕失眠我考虑的太阴水饮上逆于清窍,冲于心而心神不宁引起,和解少阳温太阴水饮后,水饮代谢恢复正常,肠道津液潤泽于下,也不冲逆了,大便就正常了。
(复习文案:)
应用生白术通便渊源
最早运用生白术通便的医家当属张仲景,如《伤寒论》第174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且白术用量为四两,为《伤寒论》含有白术的十首方剂中最大用量,根据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这充分体现了白术具有通便作用。
那么,这里所用的白术是否为现代的生白术?据有关医籍记载,白术炮制的使用,约从唐宋开始,故原方白术未注明用法,当属生用无疑。
此后医家鲜有运用或文献记载,俟到1978年北京名老中医魏龙骧的《白术通便秘》一文在《新医药学杂志》刊登后,才引起众医重视,效仿运用。
其后又有临床运用经验陆续报道,如国医大师王绵之及曹志群等教授运用白术调肠通便皆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作用机理探析
历代医家对生白术的认识:
生白术,苦甘温,功以燥湿利水见长,怎么又具良好的通便功能呢?
历代医家有如下认识,可供现代医者参考。
《本草求真》谓之:“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性最温,服之能以健脾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药也。”
《医学启源》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和胃、生津液”。
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续》谓:“白术之功在燥,而其所以妙处在于多脂。”《本草正义》记载其“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气胜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气也”。
《本草崇原》亦谓:“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者所当体会也。”
《本草通玄》则云:“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清气若升,而精微上逢;浊气苦降,而糟粕下输。”
《本经逢原》亦认为“白术甘温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经……补脾胃药以之为君,脾土旺则清气升而精微上,浊气降而糟粕输”。
由上不难看出生白术既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滋生津液、不通便而便自通,又质润多脂,无伤阴之弊,故为通便之良药。
生白术通便的药证及用量
生白术具有通便作用,并非适合一切便秘之症,笔者根据生白术的性味、功效特点,认为其只适应气虚便秘或脾虚湿阻、腑气不通之便秘。
此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列举。如上第174条载。
不难看出,桂枝附子汤所治之证为风湿留着肌肉证,若风祛湿存,且大便干结,小便通利者,则无需桂枝通阳化气、达表祛风,而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恢复正常,外合附子除湿止痛,内则升清为胃行其津液,加之生白术有质润多脂之特性,故湿祛津达,肠道自润,其便自通。
由此认为,生白术通便之关键,在于能使脾运水湿的功能恢复正常,能为胃行津达液,再加其自身质润多脂,虽苦温但不伤津耗液。
关于生白术通便时剂量问题,现大多趋于重用,如魏龙骧老中医的经验是少则一二两,重则四五两。《百味草药妙方》及《常见中药效验新用》皆载生白术通便时的量为30~60g。
临床应用
根据生白术的药性特点,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拟健脾通便汤治疗气虚便秘和脾虚湿阻之便秘,临床获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组成:生白术30~60g,炒枳壳15~30g,荷叶10g,冬瓜子15~30g。用法: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服。
功效:健脾升清,降浊通便。
方解:方中以生白术健脾益气,燥湿通便;配炒枳壳宽肠下气,伍荷叶升举清阳、兼可利水,二者相伍有欲降先升之理,又合中焦脾升胃降之机;佐冬瓜子清利肠中积蕴之湿热。诸药相合,共奏健脾助运、降浊通便之功。
加减:若舌苔厚腻者,加炒莱菔子以消积导滞;
若大便不干,但无力排便者,加黄芪以补益中气;
对部分顽固性便秘者,可“对症”试用本方。
总之,运用白术通便,一要生用,二要重用,三要辨证而用,四要对部分顽固性便秘“对症”试用。
患者大便通了后,每天有一次大便,腑气通,升降恢复正常,清窍得以濡养,后期予补阳还五汤,肢体乏力,重用黄芪120g而肢体基本恢复正常。
六腑以通以降为顺,六腑不通,五脏不平,在临床运用这个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取得良好地效果。
1、左侧肢体乏力案
女,76岁,2017年12月突发左侧肢体乏力,诊断为脑梗死,在当地治疗14天后,症状未见好转,家属因为经济困难而出院,经人介绍而来就诊。
左侧肢体偏瘫,恶心欲吐,大便5天未解,肌力2级,脾气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有力。血压182/90mmhg
辩六经:少阳阳明合病夹痰热内扰
辩方证:大柴胡汤合黄连解毒汤、小陷胸汤
柴胡18g,黄芩25g,半夏15g,大黄12g后下,枳实20g,芒硝 (冲) 10g,黄连10g,全瓜蒌20g,栀子12g,白芍 30g,甘草6g
5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大便4次,不成形,不是水样便,血压160/85mmhg,头晕恶心减轻,脾气烦躁,失眠难入睡,肌力无改变。加龙骨、牡蛎30g。
三诊:患者入睡好转,大便烂,情绪好转,去芒硝、大黄,后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化痰通络汤治疗1月余而肌力渐渐恢复。
此患者诊断为脑梗,抓住患者中风后腑气不通的临床特点,虽然是76岁,有实证,大胆采用通腑思路来治疗,三诊后中病既止,后而取得良好地效果。
2、大面积脑梗案
男,50岁,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在当地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等治疗,CT提示大面积脑梗,予气管切开后转入我科。
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不省人事,痰鸣明显,大便1周未行,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六经辨证:阳明太阴合病,夹痰夹瘀,俯气不通,血络阻滞、瘀闭清窍。
拟方:桃核承气汤合温胆汤
大黄10g,芒硝(冲) 10g,半夏15g,桃仁12g,陈皮10g ,茯苓 15g,枳实10g,竹茹20g,钩藤20g,甘草6g ,鲜竹沥水30ml(冲)
患者泻下大量粪便,第三天神志转清,后继续予指迷茯苓丸、温胆汤等辨证治疗,后患者顺利封管出院。
指迷茯苓丸,又名茯苓丸。
组成与用法:半夏60克 茯苓30克 枳壳15克 风化朴硝9 克 上药共研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克。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功能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或咳嗽痰多,胸脘满闷,或产后发喘,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脑血栓形成后遗症,神经官能症,失眠,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症。
3、咳嗽发烧医案
初诊:冯秀英,女,76岁,广西玉林博白县人,2019年4月29日,咳嗽,发热两天就诊,病人叙述:开始发病时咳嗽、发热、恶寒,去输了两天液体,用过布洛芬等药,体温退了,不久又烧起来。
现体温:39.1℃,主要症状:咳嗽、发热、恶寒、颈项部僵硬、疼痛、身痛、咽部微痛、无汗、流鼻涕、口干、口苦、不欲食、欲吐、便秘(一直都有)脉浮紧数,舌偏红、胎白,辩证:太阳、阳明、少阳。
选方:柴胡葛根汤加减:柴胡24克、黄芩9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大枣6枚、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生石膏50克、陈皮30克、葛根30克、芒硝6克(没大便时冲服)。二剂,每天一剂。每天喝三到四次。每次半碗(平时每餐饭量就不多,加上也出现不欲食,所以采取少量多餐喝)。
二诊:2019年5月1日复诊:第一天喝了,病情变化不大,第二天咳嗽有所好转,但依然高烧,当晚:39.1℃,体温太高,就叫她吃了一粒布洛芬胶囊,药后出了一身汗,烧退了,但出现头晕,有一种虚脱的感觉,挺不舒服的。这应该是发汗太过出现的症状吧,因家里有肌苷口服液,难受,她自己就拿来喝了两支,两个小时之后慢慢好转,第二天早上继续服用中药。
现在症状:咳嗽、痰黄白色、量偏多、头晕、头痛,一时冷、一时热,口干、口苦,不欲食,大便结(一直都有便秘),脉浮细数,舌淡红,胎白,辩证:太阳、阳明、少阳。
选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4克、黄芩9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红枣6枚、生姜10克、陈皮3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炒枳实10克、芍药10克、生石膏60克、两剂,每天一剂,早中晚各喝一次,每次半碗。
三诊:2019年5月3日复诊,体温降低:37.8℃,症状:咳嗽、咽痒、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舌淡、苔白腻、不欲食、腹胀、痰粘色白、脉细弦微数,辩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选方:小柴胡加减:柴胡24克、黄芩9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灸甘草10克、大枣6枚、生姜10克、陈皮30克、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白芍20克、干姜4克、细辛3克、五味子4克、石膏30克。二剂,每天一剂。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半碗。
四诊:2019年5月6日复诊,不发烧了,但咳嗽加重,喉咙一痒就咳,连续性,咳得严重时会出现两肋疼痛,阵咳后偶尔有呕吐、噫气、气紧,不咳时身体感觉还可以,精神不振,感觉手脚偏冷,脉沉细弦、舌淡、胎白,辩:太阳、少阳、太阴。
选方:金沸草散合止咳散加减:旋覆花15克(包煎)、赤芍30克、灸甘草10克、灸麻黄8克、生姜10克、大枣6枚、荆芥10克、前胡15克、紫菀15克、百部10克、桔梗15克、陈皮30克、杏仁15克、苏子10克、炮附子10克、太子参15克、当归10克、桑皮10克。三剂,每天一剂,早中晚各喝一次。
当晚七点左右喝了一次,晚上12点左右又喝一次,吃了当天晚上咳嗽减轻,但大便拉了三次(比吃小承气汤,麻子仁丸还好),第二天咳嗽好了很多,因拉肚子,每天改为喝两次,拉肚子慢慢也好转,用完了三副,病情基本上好了。
体会:初诊: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伤寒论261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397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根据条文:太阳伤寒:发热,恶寒,颈项部僵硬、疼痛,身痛无汗脉浮紧。
少阳证:发热、口干、口苦、不欲食、欲吐。
阳明证:便秘、咽痛、舌红、脉数,辩为三阳证合病,选方:柴胡葛根汤加减,加石膏清阳明之热,也套了个麻杏石甘汤在里面,陈皮理气化痰,杏仁宣肺,桔梗治咽痛,套了个桔梗汤,因便秘发热,如果不大便,冲服芒硝。
二诊:因高烧用布洛芬胶囊发汗后,出现不舒服,原因应该是发汗太过引起的,所以凡是见到老年、体弱的病人,发汗都要注意,不能过汗,过汗容易出现病情加重,严重会休克,甚至死亡。
伤寒论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现症状:一冷、一热,转为以少阳证为主,咳黄白痰,加杏仁宣肺,加排脓散(金匮要略里的方:由桔梗、芍药、枳壳组成)和陈皮理气化痰。
三诊:出现了痰粘,难咳,腹胀等症状,体温下降,其他变化不大,还是以小柴胡汤为主,因腹胀、痰粘,所以加用了紫苏子、炒莱菔子行气化痰。腹胀、咳嗽、白痰、舌淡、苔白腻已转为太阴、因为胎腻,少量加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转为低烧,石膏减量。
四诊,咳嗽加重,以痒、阵咳为主,痒就咳,咳得严重时出现两肋疼痛兼偶尔呕吐、噫气。
选方思路:金沸草散合止咳散加减,金沸草散来源:
1、【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旋复花、麻黄、前胡、荆芥穗、甘草,姜半夏、芍药、生姜、大枣;
2、【来源】《类证活人书》组成:前胡、荆芥、姜半夏、赤芍、细辛、甘草,旋复花、生姜、大枣等。
经验主要是从江尔逊的医案来的,止咳散是程钟龄《医学心悟》里的方:主要用于感冒,发烧等热退了,后期以咽痒咳嗽为主,偏寒或寒热不是很明显的时候可选用)。
加陈皮的量可以大一点,胡老治疗咳嗽经常加用陈皮,量30克左右,少了效果不好,加当归、用其活血吧,咳嗽,气紧,很多会影响到血液循环。
活血药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加快恢复,胡老常用大柴胡加桂枝茯苓丸治喘就是这个道理,有气逆加了桑白皮,手脚冷,太阴证加了炮附子,太子参是用来顾护脾胃吧,因十八反去半夏。吃了当晚大便拉了三次(比吃小承气汤,麻子仁丸还好)。
伤寒论78条:.......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应该是一种排病的反应吧,用了当天晚上,咳嗽就减轻,效果特别好。
这种病胡老常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来用,为什么不选半夏厚朴汤呢?
其实选用也是可以的,但觉得旋覆花和厚朴相比,厚朴燥湿伤津明显一些,特别对津虚,体弱的老年人,选用时要兼顾护正气(津液),旋覆花有降气化痰、还有止呕、除噫气作用,厚朴也有降气化痰但没有止呕、除噫气作用,加上这个思路我用的比较多,非常熟悉。
旋覆花、芍药、甘草是该方主药,其他药可以加减,唯独这三个药不要变,对于咳嗽,寒热虚实加减得当都可以使用,旋覆花要包煎,吃了喉痒甚至想吐,可以加生姜汁来改善,用好了也能达到立杆见影效果,和胡老的用药不同,但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4、胡老治疗哮喘独特经验
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
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匠。”又问:“何为麻黄证?”
胡老笑而答曰:“这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待有时间再详细讲吧。”当时急待获得答案的学生,不免感到遗憾,但庆幸的是,自此每逢星期天,胡老就给我讲授他对经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治疗哮喘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的道理也就应刃而解了。
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见。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
以瘀血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使瘀血变化,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驱瘀,则哮喘经久不愈,故凡哮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已者,多后瘀血为患。具体常
见方证如下: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千,大便干燥。
2、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方证主症见:上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通者。
以上二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渴者,均宜加生石膏;若上证复有外感,发热恶寒面无汗者,则宜葛根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见咽干烦躁者,亦宜加生石膏;若上证见汗出而喘明显者,则宜麻杏石甘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
(三)痰饮瘀血二因俱备的哮喘证治
既有外邪内饮,复有瘀血在里的哮喘也屡有所见。如常见有小青龙汤方证,复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证者即以小青龙汤、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主之。大便难通者,可易桂枝茯苓丸为桃核承气汤;若现射干麻黄汤方证者,即以射于麻黄汤为主,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之。
以上各方证,若见口舌干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石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