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寻金记(16)金玉满堂
接上文书,过了乾清宫,后面就是坤宁宫,现在的坤宁宫已经不是明朝的格局,而是清朝入关后按照沈阳故宫清宁宫的样子改造的,里面东侧是光绪大婚时候的洞房,西侧是萨满教用祭祀的地方。每天杀猪祭祀,祭祀的猪肉除了赏赐给大臣们之外,猪杂碎也不浪费,拌上糙米喂大清的神鸟乌鸦。大清二百多年下来,由于不愁吃喝,营养好,紫禁城的乌鸦都变了种,变得体态硕大,羽毛黑亮。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鸟”吧,哈哈。
咱一路向东,来到宁寿宫区,这里是乾隆给自己准备的“干休所” 虽然没住过,倒是处处用心,堪称紫禁城的缩小版。倒是后来的慈禧太捡了大便宜,“归政”光绪后就在这里一直住到归西,似乎我们放佛在今天还能看到光绪帝每日来给“皇爸爸”请安的景象。如今这里是故宫单独收费的地方,相比国内好多几十乃至上百的票价的人造景区和赝品充斥展览,票价十元也算是良心价,何况这里藏宝无数,随便拿出一件都是国之重宝。咱可得看仔细了,别错过了。
咱先去珍宝馆看一件精美至极宝贝,也是今天寻金要找的东西,乾隆爷的心头好——— 白玉错金嵌宝石碗。它在珍宝馆进门左手向里走在一个拐角的位置,很容易就错过了。这个碗是当年乾隆爷喝奶茶的御用之物,也是其心爱之物。爱写诗题字盖章的乾隆爷还丧心病狂的令人在碗内壁刻上御制诗一首: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在碗内底正中有“乾隆御用”四字。看了这些文字这个碗的用途和归属就自然明了。
咱在仔细欣赏一下这只碗。此碗用上好的和田羊脂白玉雕琢而成,质地温润无暇,碗壁薄可透光。碗外壁用错金工艺镶满了极具异域特色的花枝花叶和108颗红宝石组成的花朵。白玉温润的底色,金子的光泽,宝石的璀璨,三者相得益彰, 奢华而不落庸俗,工繁而不失大气。称得上金玉制作的一件精品,当之无愧的国宝。
关于这个碗还要给您讲讲关于它的工艺。这种工艺其实是“错金银”工艺变种。据《说文解字》记载:“错,金涂也”。通俗的解释就是说,“错”—俗称涂画,一种技艺,也可以写成“措”,意为镶嵌。那么错金银,就是将金银涂画、镶嵌到器物表面。这种工艺始于春秋,鼎盛于战国时期,首先在铜器按照纹样做出凹槽,然后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最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这种工艺要求极精,图案线条要流畅、粗细一致、开槽准确,否则金丝无法嵌入。
错金银工艺到了汉代之后,由于铜逐渐被铁等其他材质替代,错金银工艺也走向的没落。作为玉痴的乾隆皇帝由于征战或朝贡的关系,偶然得到了这种源于中亚伊斯兰地区制作的玉器,在乾隆的推崇下和宫廷匠人承习下成了一种被乾隆命名为“痕都斯坦玉”的金玉制作工艺。而“痕都斯坦玉” 加工过程和错金银大体类似,只是把金属换成了玉。但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材质替换,则极大的增加了加工的难度,因为玉的材质坚又脆,不及金属柔韧度,一不小心就有崩分裂开的风险。您眼前这只碗,玉壁轻薄,在开槽镶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将碗壁打穿打裂,进而前功尽弃。如果再这加上108颗红宝石的镶嵌更是极大增加了制作难度。因此一件精美的金银错嵌宝石玉器是很难制作成功的,制作者须具有玉器加工、金银镶嵌两种高超技艺方能完成。因为其复杂的工艺制作难度,到了乾隆后期也不许制作这种工艺的器物,因此这种工艺制作的玉器在锦衣玉食的皇宫也没有几件存货。
玉,从上古神话,封建王朝乃至当代,都被中国人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玉有十德,更是以玉比人,以玉比君子,在我们的文脉中有着至高无上的精神内涵。金,伴随着中华文化一路相随,渗透在我们的文字中,我们的祈愿中,我们的财富中。当玉和金通过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双手结合在一起,成就了金玉满堂,金玉良缘的美好期许。相信这只奢华的“奶茶碗’ 也寄托着乾隆爷对江山社稷的一份期许吧。
本集寻金就到这里,下集更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