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读
在经历了几次气温过山车后,天气日渐温暖,春天来了。春暖花开,万物萌动。有人说:文人墨客此时最多情善感。也有人说:作家、导演、演员比较容易短命,反之书法家活的最长。这都是他人的感受,或许带有些玩笑成分在,但确实给人留下些印象。可以当成和他人分享的笑谈,或是当做突出博眼球的观点。
前些天交作文作业,题目是:我是谁、谁是我。同学每人当了写手,都多情善感了一番。老师选出三份评定为A+,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也自由交换,看了一些他人的文章。总结一下,倒是有些意思,从内容上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人笔下的自己都独立、向上、知道困难、知道坚持,都对自己的未来无限憧憬并有信心能做好自己当前的任务。于自己而言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做到和自己对话。以我的判断,这些文章都做到了和自己对话,是对自己的诉说,也是对自己的评价和愿望,对于每个作者自己都有意义。
西方解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曾集中对“文字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由于受到传统的语言中心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影响,他认为自柏拉图开始,历史传统易将声音置于文字之上,文字一直处于弱化地位。但文字应是一切。晓明说:写文章署名权是自己的,解释权是别人的。两者结合就是:我们需正视文字的力量,对于读者而言,我们自己的解释同样重要。就好比这段时间流行的一个笑话:小时候老师解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晚安!”两个字可以解释出三层意思:“晚”点明天色已黑,象征着当时世界的黑暗。而在这黑暗的天空下人们却感到“安”,侧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叹号体现了鲁迅对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人的解读或许不能代表作者的意思,实际情况是作者并不能解释自己的作品。并且我们活在自己的时代,文章中的精华是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适用于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理解与在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认同理解。
总结来看,从上述得出,“我是谁,谁是我”是我们期待自己成为的模样;我们也应明确文字的力量,并且在他人的文章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需要的。
完工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