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
黑翅长脚鹬在啄鱼 本报记者 周梦爽摄
何谓自然文学?在我看来,把自然作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自然文学。有人曾问我,自然文学是不是只关注自然,不关注人呀?我的回答是:自然文学不是不关注人,而是与人相比,对自然的关注更多一些。文学是人学,但自然文学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学。在自然文学中,人不一定是主角,但自然一定是主角。这个主角表现在自然的坚韧与野性,自然的爱与美,自然的神秘与传奇。
在一定意义上,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几乎就是同义词,但还不能说自然文学就是生态文学。1866年之后,随着生态学的产生,有了生态文学一说。正如1600年,电被发现并被应用之后,才有了电灯、电话、电报、电脑、电视、手机等等。生态文学是现代意义的词,在《诗经》、唐诗宋词里找不到。而自然文学是与文学同时产生的。《诗经》开篇就是写一只落在河滩上的鸟,翘着尾巴仰着头,“关关”地叫——这不就是自然文学吗?《诗经》总共305篇,言及动物和植物的就超过两百篇。唐诗宋词里的动物、植物就更多了。
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唐代诗僧寒山的诗,得到日本人、韩国人,甚至美国人的推崇,固然有其道理,但还不能称其为生态文学。寒山的诗最初是怎么发表的呢?他是刻在树干上和石头上的。“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寒山的诗,多为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叠字连用,拙语俱巧,俗语俱趣,劝善戒恶,富于哲理。胡适说,唐代以来,白话诗写得最好的就是寒山了。然而,尽管如此,还很难在他的诗中发现那种“自觉的生态意识”。我们对寒山不必苛求,不能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过去的一切。
自然文学的功能是什么?我想首先是慰藉的功能。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寒山三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白话诗。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跟父亲的关系闹僵,双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
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游记》是自然文学经典之作。这是一位奇人,是毛泽东多次盛赞的人物。毛泽东甚至说,自己有个志向,就是想学徐霞客,如有可能就去游历长江和黄河。徐霞客在没有任何官方资助的背景下,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上千次游历,踏访过无数山峦河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写出了260万字的旅行日记。《天台山游记》是《徐霞客游记》的首篇,写于400多年前的5月19日。为了纪念他,这一天成为“中国旅游日”。他的日记涉及地质、地貌、山脉、水系、火山、温泉、植物、动物、气候、宗教、风俗等博物学知识,还勘误并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的结论和认识。《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
自然文学还有完善人格的功能。这里必须说说苏东坡。有人说,苏东坡一生不得志,遭受了种种磨难。遭受了种种磨难是事实,但一生不得志我不敢苟同。他曾官至三品,举朝能匹者,不过尔尔。才华成就了他,也几乎毁了他。然而,他终究活得通透,洒脱,其乐陶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人该如何对待外物?人该舍弃什么?苏东坡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此话何解?也许,对外物的欲望会占据人的内心。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会在无边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北宋官场,风云跌宕。“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在失意的时候,并没有消沉、颓废,一蹶不振,而是寄情于自然、耕读、美食。在悲喜丛生中,与老友把酒言欢,尽诉衷肠。
也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排场,也有“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静无尘,几砚寒生雾”的寂寥。然而,哪怕“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又有何妨?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淡定中觅得趣味,在趣味中觅得快乐。
虽然自然文学有如此这般的功能,但自然文学并非时髦的文学。自然文学与众声喧哗及穷奢极欲背道而驰,它拒绝一切与美无关的事物。自然文学的美,不仅仅是指作品的辞藻和句式,也不仅仅是指描述的对象,它更意味着一切都应该是美的——无论是我们置身的大地,享用的食物和空气,还是人的思想和灵魂。
(作者:李青松,系自然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