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 第三节 腹部经穴诊病

  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其它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映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在临床中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1.梁门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见图9-3)。

  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窦炎、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

  胃粘膜脱垂症,当其胃粘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一软性团块。

  2.中脘穴为任脉之穴,胃的“募穴”,位于脐上四寸(见图9—3)。若中脘穴压痛,多见胃小弯溃疡。

  3.鸠尾穴为任脉之“络穴”,位于剑突下,脐上七寸(见图9—3)。临床腹诊若见鸠尾穴至中脘间空虚陷瘪多见于胃下垂。  

  4.日月穴与巨阙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募穴”,位于期门穴直下1肋;巨阙穴:为任脉之穴,心的“募穴”,位于脐上六寸(见图9—3)。

  胆道蛔虫症上腹痛剧烈,钻钻如顶撞,呼号汗出。腹诊时,右日月穴至巨阙穴连线上均有压痛,在巨阙穴处压痛尤为明显,但无肌卫现象。经治后自觉症状消失,巨阙穴无压痛者为蛔虫已退至肠腔,如症状未消失则应继续治疗。如个别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并伴肌卫现象,应注意并发胰腺病变;如巨阙穴压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压痛,应考虑胆囊有继发病变。此外,右侧日月穴压痛还可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

  5.归来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脐下3寸,旁开2寸(见图9—3)。按压归来穴处若有压痛,伴有带下者多为附件炎。

  腹部经穴的诊病,除上述外,京门穴主肾脏病变,中极主膀胱病变;气海、丹田亦可诊断肾脏病变。在按压穴位时,除有疼痛反应,还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均为疾病反应,根据穴位所在就可做出相应的诊断。

图9—3腹部经穴分布图

(0)

相关推荐

  • 中医腹诊简介

    腹诊,即腹部的切诊,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论>,然因为历史原因(医者需用手掌接触患者腹部肌肤)而在传承上出 ...

  • 非药物分享| 拯救乳腺疼痛

    北京厚朴中医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厚朴中医健康管理中心 ,作者韩莹 厚朴中医健康管理中心 亲近自然,回归传统,给你最真实的厚朴生活 L女士,39岁,金融行业工作,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位非常精致又干脆利索 ...

  • 健脾胃为什么要揉腹?腹部为什么重要?看看...

    健脾胃为什么要揉腹?腹部为什么重要? 看看下面这张表: 1.肚脐左,按压有跳动,结条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肝火犯胃 2.肚脐上,按压有跳动,结条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心火阴虚 3. ...

  • 认识胃黏膜脱垂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 医学笔记

    胃黏膜脱垂症(GMP)是指异常松弛的胃窦黏膜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或者胃底黏膜突入食管,其中临床上前一类型较常见.本病1911年首先由Von Schmieden 报告.常见于 30 ~ 60 ...

  • 马老师治疗腹部胀痛伴发烧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沙澜 初诊:2019年4月25日.沙某,女,42岁.因腹部胀痛两天,发烧一天就诊. 患者素有便秘病史.于4月23日晚食冰箱中的山竹后出现上腹胀,下腹痛,吐口水,嗳气,服用姜汤无效,次日仍腹胀腹痛,不能 ...

  • 胃疼与心梗的区别是什么

    不典型心梗会表现为胃疼,但按压胃部无压痛.如果出现出虚汗.面色苍白.呕吐.胸闷.憋气,甚至血压低.晕厥时,就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有条件做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可协助鉴别.心梗病人多数有冠心病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 第一节 腹诊的理论依据

    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 第二节 腹部部位分布

    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 第四节 腹部全息诊

    腹部全息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腹的各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 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 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二章面诊 第三节 面部色诊法

    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一章头诊 第三节 头部触诊法

    头颅的触诊法,是医生用手触摸病人的头部,以检查囟门闭合情况,以及百会穴部位的变化,用以判断相应的脏腑疾病. 一.囟门触诊法 囟门属肾,肾主骨髓而藏精,乃人生之根本,故囟门主要候肾.小儿门及骨缝闭合的迟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二章面诊 第一节 面诊的理论依据

    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二章面诊 第二节 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

    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 ...

  •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二章面诊 第四节 现代面诊法

    现代面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