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行走在乾县之(九)王村镇

行走在乾县之(九)王村镇

一、概述

王村镇位于乾县南端,距县城26公里处,是乾县的南大门。面积56平方公里,辖大王村、王召前堡、王召李家、王召后堡、上官东村、上官西村、南上座、北上座、王吕东村、王吕西村、北昌马家、北昌任家、北昌杨家、北昌西畅家、北昌上堡子、淡头、牛池沟、张留村、南索、北索等21个行政村。乾武路、备战路穿镇而过,北接312国道,南接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距杨凌农科城20公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王村镇是乾县农业大镇,宝鸡峡干渠在镇内横穿而过,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有名的“屯粮田”和“万亩丰产田”生产镇,商品贸易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二、五、八集市贸易繁荣,蛟龙转鼓蜚名中外,多次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一年一度群众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群众文化生活活跃。

二、历史人文遗址

1、淡头董家遗址 位于乾县王村乡淡头董家村东北方向100米处。东西500米,南北200米。从土壕岸上可见灰坑呈袋状,间有方形。距地表0.7~1米,深1.5~3米,径宽1.5~5米不等。文化遗存较丰富,主要有彩绘细泥红陶、细泥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等。

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因建村取土,时有破坏。

2、古树木:在王村镇北索村有1株距今600年的皂角树,在北朝村有1株距今400年的皂角树。
        3、乾州大地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流传于陕西省西部的一种民间鼓舞,在乾县尤为盛行。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鼓腔上绘有“蛟龙”,所以又称蛟龙转鼓。蛟龙转鼓气势恢宏,体现了关中西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乡土文化。

蛟龙转鼓一般在元宵节表演,属集体乐舞艺术,由15人到50人组成,也有百人参加的壮阔场面。蛟龙转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在前边排成行,锣插其间,铙钹置后,号手两边,鼓只敲而不转,一般是打击乐的演奏表演。其鼓点有“风搅雪”、“十样景”、“长流水”等,主要是宣染迎春的节日喜悦气氛。“转鼓”顾名思义就是鼓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其中有一鼓高放在圈内的桌子上,起指挥者的作用。锣、铙钹呈弧形站在后呈弧形站在后排,马号在两侧。马号是间断使用,一般是在开始、结尾和在表演到热火处时吹奏,以增加气氛和色彩。《蛟龙转鼓》的击鼓者即主要表演者,他们在雄壮有力的打击乐声中,边击边舞,并随着鼓急促的节奏,跳着欢快的舞步,绕圈急行,时而击梆,时而两槌相击,并做着腾跳旋转等舞蹈动作,其形象犹如蛟龙出水,气势磅礴,可称“舞步一绝”。伴奏人员两袖挽起,高举锣、铙钹,紧密配合着击鼓表演。鼓形位置的排列变化有“梅花形”、“一字阵”、“月牙形”、“五角星”等。

《蛟龙转鼓》乐舞共分为三段,首先长号引鸣,似为龙吟虎啸,随后锣鼓铙钹响应,犹如蛟龙探头,慢慢露出水面,音乐徐徐而节奏自如,称为“暗龙出海”;第二段,为全乐舞的高潮,表演者按照快速度的节奏,带着急骤的舞蹈动作猛烈击鼓,这时铙钹和鼓槌上下翻飞,舞者不断地跳跃旋转,整个乐舞宛如一条蛟龙在翻腾,故名“蛟龙翻背”;第三段,乐舞经过一段快节奏后突然收住,成号吹起,在“长吟一声”逐渐平稳柔和的慢节奏中结束,称为“蛟龙摆尾”(或称“暗龙入宫”)。全乐舞的演奏可以连续的和反复交替的表演。蛟龙转鼓》跳跃动作很多,节奏复杂变化无常,低回处如破浪出水的莲花,急舞时如风中飞舞的雪花。正因为它起伏跌宕紧张激烈,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阳刚豪迈和矫健英武的男子表演风格。《蛟龙转鼓》除具有“鼓舞”的一般表演特点外,它还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主要突出“跳”和“转”两个字。

跳:有原地跳与易地跳之分。在急促跳跃过程中,又分单腿跳和双腿跳两种动作。

“转”:有“自转”和“公转”之分。在表演中,舞者除本身旋转外,同时又按鼓形排列的圆圈而绕着“公转”旋转的舞蹈动作。

《蛟龙转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由于它节奏紧张、热烈,动作优美舒展,壮观的场面,精彩的表演,给人以振奋的气魂和感强的力量。《蛟龙转鼓》这支民间舞鼓之花,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在广大群众的辛勤培育下,长期繁衍生息,使宏观世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传统性和艺术性,可以称其为我国鼓乐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民间鼓舞艺术,是民间百花园中一朵色泽艳丽、形式独特的艺术奇葩。

据大王镇梁姓家谱上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青年农民梁思明,不堪忍受战争和生活困苦,只身从河南省固始县老家逃难来到大王镇,娶当地杨姓女子为妻,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该地梁姓第一代始祖(现巳二十三年代)。梁氏第七代时出了一个在朝为御马太监的后生名叫梁忠,字百原,后人称梁梅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选入宫廷,1552年被升为御马太监,成为嘉靖身边一位很有权势的宦官,号称“八千岁“。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逾古稀,便告老还乡。在朝五十一年,深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的恩宠。梁忠喜爱音乐舞蹈,回乡时把宫廷的《凯旋鼓》带回家乡,并在鼓壁上包饰有“蛟龙”图纹,表示对明王朝的感恩戴德之情。经过他的教导和传授,《蛟龙转鼓》在民间生根、开花,同时又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当地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舞蹈、曲牌、鼓点仅靠艺人们的口述或记忆流传至今,在流传的过程中艺人们不断加工、整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它与民俗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具体表现在:《蛟龙转鼓》一开始,总是先到庙宇寺院拜神,主要以敬关帝、菩萨为主,然后再是土地、龙王、娘娘神等,以祈神保佑,表达了群众渴望免除自然灾害,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这种鲜明的祭祀性特点,吸引着广大群众参加。这就不难看出它与群众的民俗心理活动相互依附和缘衍关系,是当地人民群众思想信仰和传统习惯的集中反映 。

蛟龙转鼓以其传统性、民族性、艺术性,成为鼓乐和舞蹈艺术结合的一枝民间鼓舞奇葩。

http://baidu.ku6.com/watch/0279991696107261618.html?page=videoMultiNeed

4、窗花剪纸:本县剪纸流传甚广,能手辈出,每逢春节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贴窗花,装饰卧室、新房,其内容多为祝愿吉祥、喜庆丰收或民间传说、戏剧人物之类,如“双喜临门”、“喜鹊闹梅”、“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送子”、“孙悟空盗扇”等。196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窗花选风》一书,就选有乾县民间艺人作品80幅;1966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和乾县文化馆联合收集整理了乾县窗花艺术代表作300多幅,准备赴京展出,因“文革”开始而搁浅。王村镇张留村剪纸老艺人吴修慈的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展览,并在《新观察》、《光明日报》、《工人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乾县的民间剪纸内容丰富,构思新颖,剪刻工整细腻,洋溢着浓郁的关中风情,具有西路皮影的典型风格。

三、近现代名人录

1、司荣耀 :1936年1月27日生于王村镇上官村。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先在宝鸡、咸阳中学及师范学校任教,敬业勤恳,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刻苦钻研业务,四十年如一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高级讲师职称。

2、马世杰,1936年生,王村镇南章村人,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中共党员,陕西省教育学院副书记。

3、马宁仪,1938年生,王村南索村人,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就职于省地震局科技监测处处长,高工。

4、王建刚,1940年生,王村乡王召人,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就职于西医大二附院,副教授,著有《耳、鼻、咽、喉科临床殷鉴》。

5、董生龙:(1949-)乾县淡头村人,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原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青海省诗歌学会会长,《青海湖》文学月刊主编、《牧笛》杂志总编辑。1969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1969年参加工作,当过工人,后任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文教科长、副部长,州文联主席兼《瀚海潮》杂志主编,青海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作协主席。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诗作被译为英文、塞尔维亚文、罗马尼亚文、藏文、蒙古文出版。1979年创办《瀚海潮》杂志,发行90多万册,是青海当年影响最大的杂志之一,培养了当代多位著名诗人。四次青海省人民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作品提名奖;第二届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三节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996年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青海省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三等奖。

6、亓宏刚:王吕西村人。小名:亓新库。字滋心,号润琹轩主人。1983年出生,陕西乾县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编辑、记者、青年作家、书法家。现居武汉市,供职于书法报社,任《书法报·老年书画》编辑部主任。

7、杨宏远,1948年生,王村镇北畅杨家人,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中共党员,国营五二三厂厂长。

8、司志明,1956年生,王村镇上官人,毕业于西安交大,就职于水利电力部设计院,高工。

革命烈士

1、畅俊才,王村人,1920年生,共青团员,1949年入伍,1951年4月在朝鲜江源道五次战役中失踪。县革委会1972年追认为烈士。

2、于富才,王村人,1942年1月生,1963年1月入伍,任排长,1967年5月在新疆喀什游泳训练时遇难。

3、 梁志军, 王村人,1931年6月生,中共党员,1951年1月参加志愿军,1953年3月5日在朝鲜邑城郡落山坡执行运输任务时牺牲。

4、 任汉义,王村人,1942年11月生,1965年1月入伍,同年5月5日因施工塌方遇难。

5、王  志, 王村人,1947年3月生,共青团员,1966年3月入伍,1968年11月4日在西藏加查县执行任务中牺牲。

6、 孙文生,王村人,1919年生,1 949年参军,1951年5月21日在朝鲜江源道5次战役中牺牲。

7、 梁文善,王村人,1939年生,共青团员,1959年12月入伍,1960年7月9日因抢救溺水战友而牺牲。遗体安葬辽宁安东尧龙村烈士公墓。

8、王凤歧,王村人,1939年11月生,共青团员,1960年3月入伍,1960年12月8日在青海玉树地区牺牲。遗体安葬在玉树县烈士陵园。

(0)

相关推荐

  • 洛宁县赵村镇东王村开展“美丽乡村读书会”活动

    洛宁县赵村镇东王村(东上,东下)暑假"美丽乡村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于7月9号早晨在该村小学举行. 本着"用阅读助力乡村家庭教育,用阅读提高乡村师生素养,用阅读振兴美丽乡村 ...

  • 【行走在乾县】许劲文二零一九年诗词选(二)

    (6)七律·金婚抒怀(新韵) 许劲文 己亥新年初五日, 童颜鹤发庆金婚. 荆钗敝履常相守, 淡饭粗茶永不分. 堂上椿萱同奉膳, 膝边子女共操心. 古稀恩爱福如水, 欢乐和合寿若春. 己亥正月初五于曲直 ...

  • 【行走在乾县】许劲文二零一九年诗词选(一)

    [推荐语]要我来推荐评价许劲文老师的诗词作品,我多少有点惶恐不安,因为我对诗词创作几乎一窍不通,所以只能以个人学习许老师作品之后的感言来代替."诗为心声,词为情物",从许老师的作品 ...

  • 【行走在乾县】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藏品推介(九)民国时期乾县教师张芸芝的教育故事

    民国时期乾县教师张云芝的教育故事 张芸芝先生(我们没有张芸芝先生的年龄.性别.籍贯及生平简历等更详尽的信息,只能推断先生大约应该是男教师,姑且称之为先生,其实在解放初期乾县人本来就称教师为先生)民国时 ...

  • 【行走在乾县】(十九)二月二龙抬头

    (十九)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要了解乾县&q ...

  • 【行走在乾县之修订版】王村镇

    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2.窗花剪纸:本县剪纸流传甚广,能手辈出,每逢春节或新婚嫁娶,都要剪贴窗花,装饰卧室.新房,其内容多为祝愿吉祥.喜庆丰收或民间传说.戏剧人物之类,如"双喜临门" ...

  • 【随笔】行走在乾县之(十六)城关镇

    三.近现代名人录 1.刘铣:字金溪,生于清道光年间,乾县城内西大街人,自幼刻苦好学.40多岁考中进士,任四川广元县知县.到任第三年,广元发生灾荒,他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亲自带领群众修桥铺路,兴修水利, ...

  • 【随笔】行走在乾县之(十二)周城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二)周城镇 一.概述 周城乡:周公旦建城筑府之地,位于乾县西南边陲,西接临平镇,东连新阳乡.梁村镇,南与武功接壤,全乡以宝鸡峡五支渠为界,分南北两片.辖:周城府.庄里.南寨.紫邀.王家 ...

  • 【随笔】行走在乾县之(十一)峰阳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一)峰阳镇 一.概述 峰阳镇位于乾县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东临礼泉县南坊镇和乾县注泔镇,北接御驾宫乡,西临阳峪镇,南以泔河与阳峪为界.三面环沟,一面靠山.总面积96.8平方公里,耕地 ...

  • 【随笔】行走在乾县(十)新阳镇

    行走在乾县之(十)新阳镇    一.概述 新阳镇位于乾县城西十公里处,东邻漠西,南接周城.梁村,西接邻平.石牛,总面积39.06平方公里,全乡辖12个行政村,包括三星村.王村(新庄).沟北村.西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