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乞巧节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关于牵牛织女的最早记录是在《诗经》中,《诗经·小雅》有诗云:“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juān juān,释义是佩玉累垂貌。)佩璲,不认其长。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救天毕,载施之行。”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
“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首关于牵牛织女的记录。《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相比之下,人们印象中最深的应该还是宋秦观的那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尤其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广为流传,被很多异地恋人奉为至宝。然而事实证明,很多异地恋都无法经受时间和寂寞的考验,也就是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此外,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后来,慢慢地在民间形成了“乞巧”的风俗(具体时间不可考)。据《乾县志》记载:这天晚上,闺秀们用谷草等物扎制七姐像,在庭院中陈列瓜果,用五彩钱穿针乞巧,一穿便进,即为得巧,也是女红长进的好兆头。
解放后,因为种种原因,乞巧节很少在被人们提起,民间相关活动也很少开展。在我上学的时候,一些女生(女生一般都比男生早熟一些)还能知道七月七(现在的学生们大约都不知道这些习俗了,也许知道也是商家宣传的“中国情人节”),她们大约能够知道七夕节的民俗活动。我就听她们说过在葡萄树架下(无意中听到的,不算是偷听),可以听到牛郎织女说话,害得我在奶奶家的葡萄树下钻了半晚上,却一句话也没有听到。结果又想起来别人说葡萄叶子也能吃,摘下咬了一口,发现不好吃,涩酸涩酸的。
近年来,发现在乾县注泔镇有乞巧节的传统,但是具体开展哪些活动,自已因为没有亲临现场,所以一直缺乏第一手的资料。今年七夕节,乾县民俗专家崔岳老师在朋友圈发消息说“乾县黉学门街七夕节过会”,结果自己因为在学校值班,没有时间过去看,错失良机。
对于,将七夕节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个大约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只能看作不良商家们为了商业促销编造的一个披着华美外衣的噱头。
为让大家更准确全面的认识乾县的“七夕节”习俗,特摘录“乾县发布”2017年8月27日转发的原刊载于“乾陵文苑”的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乾县著名民俗专家、乾州文史研究会会长、范紫东研究会副会长崔岳老师的文章《乾县“七夕”传说略记》部分内容,特此向崔岳老师致敬。
现城关镇南街村一组(包括儒林巷、史家小巷、黉学门巷三个自然街道)还都延续着这项活动,笔者在2009年春走访了黉学门巷75岁的宋春娥老人,她说她们巷子近年来一直举办“请七姐”的活动,最迟一次是在2007年。2008年没有活动,大家商量今年(2009年)要办一次。
笔者还走访了城里城外的许多老年妇女,她们与宋春娥老人讲的过程大致相同,现把收集到的资料叙述于下:“七夕”参加人员全部是妇女,老年人带领着年轻媳妇和姑娘,而整个活动的中心人群应是未出嫁的女孩,男人只能远远在旁边观看。
(一)先于“七夕”前二十天泡豌豆或麦苗,将其泡好的豌豆或大麦盛在老瓮下面不见天日,需每天换水一次,使其发芽生长,到了“七夕”节那天使用。泡的好芽子有二尺长,又白又细又直,看起来简直就像一束束丝线,泡的不好就只有几寸长,很难看。
(四)“七夕”即“乞巧节”和一切祭祀活动一样,要请和尚或道士念经。经文大概也是与“七姐”有关吧!
(五)活动的高潮是由所有的参与者集体唱歌谣。歌谣分三大部分,第一是“请七姐”,第二“乞巧”,第三是“结束语”。
第一部分:“请七姐”:七姐七姐嗨儿嗨,梧桐树下花儿开;花儿开,树儿摆,我把七姐拜下来,拜下来,拜下来。一碗油,两碗油,我给七姐洗光头;一碗酒,两碗酒,我给七姐洗白手;一碗水,两碗水,我给七姐洗白腿;一碗雪,两碗雪,我给七姐洗白脚;一盏灯,两盏灯,我给七姐亮眼睛;一碗饭,两碗饭,我给七姐擀长面;一页瓦,两页瓦,我和七姐打着耍;一块砖,两块砖,我把七姐送上天;巧啊巧,长得好,我和七姐穿花袄;今年有个七月七,明年还有七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