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地中海南岸的明珠
提到阿尔及利亚,真的太陌生了。乍一听,可能不知道在中东还是在非洲,脑补画面也在沙漠还是草原峡谷之间犹豫。来这之前很少听说这个国家,可能是因为他过于闭关自守,低调外交。不同于邻居网红摩洛哥和埃及,阿尔及利亚对外界保持低调,许多区域内甚至不允许拍照,见过其真容的外人就更少了。
不过这几个人你可能听说过:
1. 世界足球先生齐达内,父母都是阿尔及利亚人;
2. 法国著名奢侈品、化妆品牌伊夫圣罗兰(YSL)的创始人,是阿尔及利亚人;
3. 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荒诞哲学创始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在阿尔及利亚出生并长大;
4. 台湾作家三毛嫁给了荷西,在西撒哈拉沙漠生活多年,而撒哈拉沙漠绝大部分面积在阿尔及利亚境内,并在沙漠里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留下不少精句。
01
国情篇
阿尔及利亚实际上比它在网上的存在感要大。作为非洲最大的国家,阿尔及利亚也是世界上第十大的国家,大小是英国的十倍。
阿尔及利亚一直是非洲连接阿拉伯半岛与欧洲的枢纽,曾是“罗马帝国的粮仓”,漫长的海岸线上矗立着不同文明留下的遗址。其通用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法语,不少居民还会说传统的柏柏尔语言。沙漠里看似落后的小村落,居民人均生产总值也达到四千美元。
签证困难,旅游攻略也靠口口相传,但是对于向往冒险的背包客,千辛万苦进入阿尔及利亚后都大呼“值得一来”。姑且不谈鼎鼎有名的七处世界文化遗产,从北部首都阿尔及尔落地开始,经过保存尚好的古城还有未开发的海滩,直到撒哈拉的橘色荒漠,处处都令人大开眼界。
这里的人拥有着阿拉伯长相的浓眉大眼高鼻梁,再添加几勺子的欧洲混血,非洲人也可以是金发蓝眼睛白皮肤。
如果想单人进入传说中完全不能拍照的盖尔达耶市,当地人向导是最基础的配置,最好还有两个。这座拥有五千年的 “绿洲的明珠”,完整保留着十世纪以来最传统的柏柏尔人建筑群,设计冬暖夏凉又密闭幽深,航拍看是个错落有致的城市。
游客只能经过跟团的方式进入村落群,因为自己走的话,绝对会迷路,天黑前都走不出来。一位欧洲旅游博主曾跟着向导探访这座神秘的古城,向导先让博主换上了传统的服装戴好清一色的帽子,假装都是本村人再领着他到处闲逛。过程中多次强调不能对人拍照,只要相机一拿起来,当地人就会纷纷别过脸去匆忙走开。
城内中央露天市场内还是千年前的样子,各家摆摊兜售农产品、羊毛编织和珠宝首饰。
只不过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固守着古老的传统,甘愿走得比全世界慢一些。居民们不需要看时间,早上牧羊人牵着驴羊出城等时候,便知道该去做礼拜了。
旅游景点拍照基本是安全的,爬上山坡到达非洲圣母院,遥望薄雾环绕的地中海。回头俯瞰新城区,还以为自己穿越回去了一百年前的法国,街头公园和欧式风格的建筑互相呼应。
但是在旧城区,阿拉伯式民居、别墅、清真寺、小型博物馆鳞次栉比散落在古城里,楼间和各式楼梯巧妙镶嵌在其中。由于是垂直的山城结构,居民生活一览无余,拍照就需要征求当地人同意。
在航海回忆与海盗传说汇聚的卡斯巴哈,拍照也需要提防会不会拍摄到警察等巡逻人员。假如被抓到,警察会要求检查一张张照片,花一个小时重温一下你拍摄的城堡、古代寺院和奥斯曼宫殿,还有四世纪的迦太基贸易驿站。
假如你的照片中出现了民居群,房顶之间雕花阳台上挂着飞舞的衣物,外墙上装饰着彩瓷,街巷中隐隐约约的花园和喷泉,低矮台阶上店铺门口堆满毛毡、茶具、首饰等小玩意。那检查一定会非常细致,生怕你在未经同意下拍摄到了已婚妇女的脸。
02
景点篇
非洲的巴黎圣母院,坐落在 阿尔及尔 地中海 边的一座小山坡上,其独特外观在远处一眼就能认出来,是一处登高望远欣赏 地中海 美景的好去处。
当地人很喜欢足球,到处可见高规格的足球场,闹市区,有海边,深山顶......
三叶塔
三叶塔脚下有一个独立战争博物馆,建议去看看,总会有些感触的
塔后有一片山顶绿地,里面隐蔽着不少法式餐厅,喜欢蜗牛、鹅肝、牛排、羊排、海鲜的可以去看看
世界第三大清真寺
寺内的这个吊灯号称100万欧,极度奢华
大邮局
柏柏尔人的新年聚会
老港口Dellys
吉尔西部一水库
阿尔及尔国家大剧院
布利达
首都往南60公里的布利达,一到冬季山上就会下雪,厚厚的积雪可以到膝盖。山顶上有个Chrea国家公园(不收门票的),里面还建了一个滑雪场。
贝贾亚
吉尔往东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另外一个海滨小城贝贾亚 。这里的海岸线以岩石悬崖为主,不适合下海游泳,只有小部分海岸线才有沙滩。
山顶悬崖,崖顶还住着人,应该很拉风吧
03
美食篇
虽然阿尔及利亚人对于游客拍照要求上很严格,但是他们的食物的照片却异常宽松。地理位置的特殊令这里的饮食文化,落在阿拉伯和地中海口味的交界。
阿尔及利亚人和阿拉伯口味一样爱甜品,酸味和辣味在这里大行其道,而天朝知名川菜是最受欢迎的中餐。阿尔及利亚人吃饭也不跟随欧洲或者阿拉伯世界,他们独树一格地使用汤匙吃饭。
若是要说餐厅的常餐,阿尔及利亚的餐厅无趣得很。基本每家都是提供差不多的拼盘,牛羊肉、羊肝、烤串、薯条、沙拉、土豆泥、鸡蛋饼,只是在混搭的排列组合来点花样。
他们有一种必不可少的主食叫古斯古斯,是一种用杜兰小麦研磨而成的小米饭。小米蒸煮两三次后,淋上清水、橄榄油、牛羊肉和蔬菜制成的混合物,最后来点葡萄干和洋葱酱。
而据说这大杂烩的料理,最初是为了北非各地游牧民族能一次补充各种营养而制作的。另一种传统食物塔吉锅料理,蒸汽焖锅,节水又能锁住肉汁,一般来说他们主要食材都是鸡肉或者羊肉。
除了传统美食,阿尔及利亚随处可见的就是法国料理。毕竟当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还直接把其划为法国本土的三个省。大批法国人举家移民至此,带来的他们的饮食习惯。所以现在要点一份便宜的快餐拼盘,通常是法棍和薄饼比萨选一,配上当地人喜爱的炖汤烤肉等肉食,升级还可以加个薯条或土豆泥。
在阿尔及利亚,他们是禁止喝酒的。而他们最爱喝的就是蒸汽咖啡和阿拉伯咖啡,当地人还把薄荷茶当威士忌喝。如果不过瘾,再混合一点绿茶、糖水刺激一下,配上几块椰枣。若是不喜欢加糖,那请享受风油精味的茶水。
喜欢品茶的阿尔及利亚人对自己的茶道还是很讲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煮茶和饮茶之间要制造“慕斯”。泡茶人把茶壶高举,让茶水砸入大杯中,打出厚厚的泡沫做成“慕斯”,再分到小杯内饮用。
04
生活篇
由于入境制度和旅游上的各种限制,所以阿尔及利亚并没有大量旅客的冲击。当你独自进入阿尔及利亚,更像是潜入了一个自闭的社会。
这里石油和水一样便宜,阿尔及利亚拥有良好的福利制度。虽然阶级分层严重,但是失业的普通人领低保也勉强算衣食无忧。虽然房子老旧、生活条件说不上先进,但是既然信仰大于一切,阿尔及利亚人愿意放弃追求快速发展,继续过优哉游哉的传统慢生活。
女性很少抛头露面,大部分街上能见到正脸的都是“老阿”叔叔伯伯。近年来国内与当地有许多基建能源项目合作,面对东方面孔,大部分“老阿”还是会礼貌说一句“你好”。不过大部分还是只会说法语或者英语。
虽然这里人们的血统肤色大不相同,但种族歧视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们普遍认为说同一种语言、住一个区的都是自己人。人与人之间边界就像房屋之间的缝隙一样窄,谈生意喜欢请到家里做客,婚礼上两家宾客一言不合就来唱歌对决。
“老阿”的字典里没有外来人口,社群之内互相关照的态度更是一百年前的淳朴。在更传统的南部地区如盖尔达耶市,房屋相隔太近,上天台都要先大喊一声“我上天台啦”,告知左邻右里,以免看见别人的隐私。人的距离突然变小,城市路上还没有装红绿灯,行车的司机已习惯性停车让给举手过街的人。
当地娱乐少又禁酒,“老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在聚众喝茶聊天,满街穿拖鞋跑的孩子追逐着足球,梦想成为下一个进入英超效力的马赫雷斯。
最后收尾说说这个非洲国家的特别之处:
1. 教育、医疗免费(对外国人也免费,一兄弟头上缝了好几针一分钱没花,我自己也不幸体验过一次免费医疗);一米长的面包“法棍”换算成人民币只要4毛钱,柴油8毛多1升,加满一车箱油只要50人民币。
2. 当地居民基本都是白人,不是所有的都是黑人喔。
3. 冬暖夏凉,一点都不热,首都往南1小时车程还能见到雪山,永远蓝天白云。
4. 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绝大部分面积都在境内。
5. 周五基本所有商店、商场都关门去做穆斯林的周礼拜,周五和周六是周末双休日,周日正常上班。
6. 全国禁酒,只有地下酒庄、高档西餐厅、中餐馆、 中国的超市等才可以买到酒。话说这里开饭店开超市没有交税的概念,所以偷偷卖酒也没人管。
7. 穆斯林国家,一夫四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