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夔州
在与夔州发生关系的历代名人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老杜。代宗广德二年三四月间,杜甫去成都草堂之戎州、渝州、忠州、云安,大历初年,杜甫寄寓夔州。他有诗道: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
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
(《读杜心解.移居夔州作》)
在夔州老杜先居西阁。又先后移居赤甲、东屯、瀼西间。由于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杜甫在东屯和瀼西租买下一些公田和果园,请人帮工,自己也“耕稼学山村”。这时他虽然已是一位“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的垂暮老人,但在夔州的二年,却是杜甫创作的一个高峰期。雄奇险秀的山川,生活的相对安定,使他有时间和心情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形之于诗歌。这期间杜甫作诗四百余首,占现存诗的三分之一。其中如《壮游》、《八哀》、《诸将》,特别是《秋兴》八首等名作皆作于夔州,既有大量七律,更有百韵排律。诚如古人所说:“天欲少陵传秀句,故教迁谪上瞿塘。”
杜甫虽然身在荒僻,却仍心存魏阙,时刻思念长安。他在诗中写道: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获花。
(《读杜心解.秋兴之二》)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读杜心解.秋兴八首之五》)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烽烟接素秋。
花萼夹道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栏乡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读杜心解.秋兴八首之六》)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读杜心解.秋兴八首之四》)
然而诗人最终竟未能回长安,而是在出川后入湘,在一个风雨之夜凄凉地死在湘江上的孤舟中。
杜甫身居孤城,却日夜系心国运民瘼。他在诗中写道: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高原何处村。
(《读杜心解.白帝》)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渔歌四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读杜心解.阁夜》)
同样,老杜所关心的国运,经安史之乱后便一蹶不振。
后人为纪念杜甫。曾在瀼西老杜旧居建杜甫祠。清初,时刚经过明末社会大动荡,先是张献忠屠川,后有清兵入蜀,而杜甫祠巍然独存,引发了此时入蜀的大诗人王士祯的无限感慨,作诗五首志感:
万古瀼西宅,斜连峡口关。
高云鱼武县,秋水麝香山。
老作诸侯客,心依供奉班。
樊川临素浐,遗恨不生还。
(《渔洋山人精华录.瀼西谒少陵先生祠五首之一》)
白发三川客,新诗百炼功。
飘零逐猿鸟,得失感鸡虫。
弟妹干戈里,朝廷涕泪中。
浣花形胜地,回首云山风。
(《渔洋山人精华录.瀼西谒少陵先生祠五首之二》)
浩劫遗祠在,依然白帝城。
岸连巫峡影,门对蜀江声。
太息隆中业,平生庾信情。
艰难诗万首,夔府至今名。
(《渔洋山人精华录.瀼西谒少陵先生祠五首之三》)
已见浮三峡,还怜到九疑。
湘娥何处是,楚客至今悲。
槎系南溟近,天连北斗垂。
江陵空望幸,愁绝侍臣诗。
(《渔洋山人精华录.瀼西谒少陵先生祠五首之四》)
欲去频回首,停舟滟滪堆。
东屯渺云水,西阁莽蒿莱。
感事悲诸将,怀人赋八哀。
昆明遗碣在,落叶满苍苔。
(《渔洋山人精华录.瀼西谒少陵先生祠五首之五》)
如今奉节存有杜甫草堂遗址。从白帝城出发,沿河滨公路北行约一小时,就到了西瀼河畔杜甫曾在此客居近两年的杜甫草堂。
后人为了纪念杜甫,改西瀼河为杜甫在成都时曾居住过的“浣花溪”,称其茅屋为“草堂”。《又呈吴郎》就是杜甫在这里生活的真实写照。
现在杜甫草堂唯一的遗址,便是一块残碑和一棵柚树。奉节的柚子个大、水多、色白、肉脆、气香、味甜,据说就是沾了杜甫的灵气,久负盛名的“夔柚”良种也就是从他那儿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