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稳:老周家 | 就读这篇

老周家

周桂稳

老周家厨房朝南,屋中央立一根木头柱子,靠北墙安了个石臼,石臼上方立一根长长木头,木头最前端正对着石臼的上方装了根长圆铁棒,这有点象翘翘板原理,最后面一个人踩削成扁平状的木头尾梢,一踩一松,木头前端站几个人压阵,最前端的铁棒就象磕头作揖一起一落地舂米。给我们童年带来许多美好回忆。七十年代,每年腊月里,乡邻排队来舂米蒸糕。家里整天人来人往,热热闹闹闹,持续有二十多天。

堂屋西向,有三大间。堂屋、厨房都是土墙草盖,只是大屋墙上粘了一层用茅章编过的麦秸,象雨中人穿的蓑衣。门前的四四方方的菜园子,围着用新剥的浆柴做成的篱笆,显得十分干净别致。

大屋后是一口池塘,长着藕,有时也长些菱角。屋西边有一条小路,小路北边是弯弯的小河。提起这小河还有段往事。有年早春,我和堂妹桂娟领着刚刚会蹒跚走路的弟弟在河边拔茅针,弟弟脚一滑,掉进河里,我仰头呆呆地看着弟弟在水面沉浮,又被水波漾到河中央,也不晓得呼救。幸亏打早工的李汉针大叔跳入刺骨的水里救起弟弟。

老周家的墩子高且大,这是爷爷奶奶起早摸黑辛苦筑起来的。墩子筑高了主要作用可以防洪。以前泄洪设施哪有现在先进。发了大水,低矮地的房屋、低洼地里庄稼就都进了水。许多人家逃到老周家避洪水。这里还有故事为证。说村里陈路葵来周家墎子避洪水时,闲来无事,就拿鱼竿站在门前白茫茫的水边钓鱼,他身边有只簸箕倒扣着,他一时好奇,一脚踢开来看看,簸箕底下是一窝蛇。据说,那些蛇的毒气侵蚀了陈的腿,腿立刻变得又黑又肿了,求医问药许多年都没见好。

小叔心口有道疤,象好的条的红色的蚯蚓聚在一起。听爸妈说,那是伯伯、姑姑在土灶上炒蚕豆,滚烫的熟豆子蹦到睡在灶跟摇篮里的小叔心口上,留下的,当时小叔疼得哇哇大哭。这一段往事可以看出老周家曾经的生活状况。

老周家当家人是奶奶。奶奶个子高高瘦瘦,腰板笔直。瓜子脸,嘴下巴有颗痣。俗话说一痣在嘴,油汤油水。奶奶并没有多少好东西吃。她一共生了九个孩子。八个孩子,六男二女健健康康活下来了,并且都成房成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奶奶最大的孩子也就是我姑姑,长到八岁时夭折了,奶奶说八岁的姑姑懂事得很,那年春天,奶奶叫她坐在门前看着晒着的猪头,她就听话地坐着,一步也不离开。不幸的是,本来好端端的姑姑有天夜里突然发高烧死了,猪头没吃到就死了。奶奶每次提起来,总是眼泪旺旺的。

荒年来了,奶奶挖苦苦菜,揉去苦水,挤成团子给一大家子老小当饭吃。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奶奶捡别人家扔了的胡萝卜缨子在搓衣板上搓汁,沉淀的水煮稀饭喝。我结婚后,曾在家里养过年猪,用萝卜缨子和上玉米糠煮上一大锅喂猪,那味道飘来飘去,钻进鼻孔,难闻得要命。想想一家老小却凭借萝卜缨子度饥荒。不是因为饥饿,谁吃那萝卜缨子汁煮的粥。

老周家做豆腐为生。爷爷有气管炎,干不动重活。奶奶每天用菜油煎只蛋吩咐家人端去,爷爷舍不得全吃了,总是只吃半只,还留半只在碗里给他儿女吃。

奶奶带领伯伯叔叔磨豆子、扯豆浆、点卤直至做成豆腐、卜页。

女人的坚强是男人的不够强大。爷爷体弱多病,奶奶就得无休止的劳作。听爸爸说奶奶头天生了孩子,第二天照例起来做豆腐。因为她分心乏术,所以奶奶不记得好几个子女生日,也就不是稀奇事了。

老周家出息了两个人,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姐姐。

哥是大伯的儿子,奶奶的长孙,比五叔、小叔、小姑大。

大伯大娘去世早,哥哥初中毕业在家放牛。后来应征入伍去了新疆。七九年越南自卫保卫战打响,哥哥上了老山前线,奇迹般活着回来了。他还在那里砍了根藤条做成拐杖送给奶奶留做纪念。

哥哥在军营这个熔炉里,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成了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又凭着一不怕累,二不怕苦的精神,得到部队上级的提干。

记得哥哥回家探假期间,是他最忙碌的日子,带回的礼物一家家的分了,就骑上自行车拜访战友的父母,送上战友托他捎的酒啊、饼干啊、烟啊、衣服之类的东西,带回一包包深甸甸的承载战友父母兄弟深深情谊的包裹,回部队转交给战友。

哥哥回家探亲,恨不能把衣服都脱了留下来,我记得有次送他去车站,他看着大家依依不舍的目光,摸遍所有口袋,想再留下什么,可除了空空的钱包,什么也没有,他索性执意将钱包留了下来。

姐姐是我亲姐,老周家第一个大学生。姐姐工作后,不负众望,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其中的怎样艰辛付出和努力学习的过程,只有她知道。

如今,老周家以前的老屋早夷为平地,周家老太君活了一百零六岁也已作古。周家人宅心仁厚,勤劳、朴素的家风却传承下来,并且永远发扬光大。爷爷有句:“在锅千遍滚,吃到肚里才安稳!”不仅伯伯叔叔老挂在嘴边,就连六、七岁,奶奶玄孙女都学会了,成了周家箴言。

作者简介

周桂稳,70后,盐城人自由职业者。

原鄉書院
高品位大型文学平台
关注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我的家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的家    河北 程海云  我的家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东南,俗称"坝上高原",北临锡林郭勒正镶白旗 ...

  • 暖烘烘的被爱时刻

    我回到家. 小侄子还在午睡. 好想他哇, 就默默在旁边看他睡觉. 过了一会儿他翻起身, 叫了声妈妈, 我说不是妈妈哦. 小朋友又翻过去继续睡, 过了两秒翻回来, 睁开眼睛看我. 我说猜猜我是谁. 小朋 ...

  • 爷爷我想您了!

    马上临近爷爷五期 ,爷爷已经走了快一个月,走的匆匆,没留下任何遗愿:爷爷走了,走的从容,没留下任何遗憾.爷爷,生于1935年10月21日,于2021年08月21日11时15分,安祥谢世,享年86岁. ...

  • 爷爷奶奶病了,小叔一家不管不顾,该怎么办啊?

    文:安安静静的听歌 图:来自网络 人常言,家丑不可外扬,但家里的烦心事,我还是要说一说. 我的爷爷奶奶在农村,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三个孩子中,我爸爸的年龄最大,叔叔的年龄最小,由于叔叔是他们 ...

  • 成年男人的相貌在哪一年衰老的最快?也就是说哪一年变化最大?

    这个问题,不能单纯的从哪一年来谈.而是要从生活中某件事,失去什么,什么事情打击来谈.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虽然长的不是很帅气,但是他喜欢习武运动,身材非常好,步伐矫健,做事果断干练,行事风格属于雷厉风行 ...

  • 大姑

    A 上周二探望大姑,同俩兄长驾车前往西坡,一路上谈起和往昔和之前的探望,忽然间都有些忧郁,止不住为大姑叹息. 这些年来,探望大姑已成为我们兄弟每年的惯例,也多是在春节前后,大家都打工归来,趁天寒地冻相 ...

  • 安然:那些用心住过的房子才算是家 | 就读这篇

    那些用心住过的房子才算是家 安然 作家刘亮程说,住久了的房子才算是家.他说,如果有可能,一辈子只住一个村庄,只进一扇门,睡一张床,面对一个女人,在一个屋顶下御寒和纳凉.我理解他的情感,他愿意长久地背负 ...

  • 周桂稳:空里流霜不觉飞 | 就读这篇

    原鄉書院 高品质文学平台 你的移动图书馆 空里流霜不觉飞 周桂稳 妈妈走了,走得义无反顾. 她走的前几天,向弟弟要了家里大屋的钥匙,紧紧攥在手心里.她说:"留着想家了,回来好开门." ...

  • 周桂稳:傻母傻子 | 就读这篇

    小说 傻母傻子 周桂稳 大海生得膀大腰圆,浓眉大眼,模样倒挺周正,挣的钱却是日朝归日朝,阴天拔屋烧.连借带凑勉强盖起三间大瓦房,债还没还清,人已是三十出了头,大海妈盼孙心切,拜托七大姑八大姨给大海找老 ...

  • 周桂稳:租屋的日子 | 就读这篇

    租屋的日子 周桂稳 丈夫出门干活去了,惠芬看天已大亮,也就懒得插门了.女儿的闹腾加上天气的炎热,一夜没睡好,惠芬右手搂着女儿,左手轻轻地拍打着孩子的后背,刚刚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听见门吱一声,转头看见 ...

  • 周桂稳:十五岁那一年那一天 | 就读这篇

    十五岁那一年那一天 周桂稳 十五岁那年,我已渐渐懂事.看着爸妈整日辛苦.劳累,总想为他们分担点什么. 爸爸夏天有时间就用自行车载着木头箱子,出门卖棒冰.箱子刷成白色,周国钉上塑料纸,箱子盖子里固定一块 ...

  • 周桂稳:我的外婆 | 就读这篇

    我的外婆 周桂稳 外婆卑微,卑微到路人不愿多看一眼,卑微到没名字是夫姓加本姓组成.她邋遢,她一边低头走路,一边叽哩咕噜地自言自语,不时还噗嗤笑出声来. 邻居小孩不听话,邻居吓唬孩子说:"大嘴 ...

  • 浙江行>> 寻龙不获,看周家老族坟。

    浙江行>> 寻龙不获,看周家老族坟。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绍兴鲁迅故居——周家老台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绍兴鲁迅故居——周家老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