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 | 花解语专栏
书卷多情似故人
花解语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故人”二字似乎充满了绵长的情意和淡淡的惆怅;因为漫长的一生,纵然是交情再好的故人,途中也难免会有离散和走失。
而那些与故人相关的词句总是透着一些岁月的沧桑及内心的荒凉。
如: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些举不胜举的诗句都在表达对故人的牵念和难忘。故人是比朋友更为贴心的知己,可遇而不可求。然而,人生无定,若一叶飘泊的浮萍,又如同不系的行舟,故人难免会零落天涯,这是一份深深的无奈。
所以,故人才在我们心底历久弥新,正所谓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如是乎,书卷便顺理成章的化作了我心目中永远的故人;它们不离不弃、晨昏相伴、喜乐与共、灵犀相通。
年少时,我一直是个性格内向腼腆的女孩。天生的胆小敏感,不爱讲话,尤其不善于交际。我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躲在某个无人打扰的角落,静静地捧读一本书。
是书本引领我进入了一个美好奇妙前所未有的世界;阅读能帮助我驱散掉内心莫名的孤单变得格外快乐充实。
那时在村办学校上学,当时贫乏的物质条件和简陋的学习环境,根本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任何的课外读物。同学们在下课的时间里只能偷偷交换一下借来的连环画,诸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八仙过海》之类的小人书;然后就是《民间故事》及《故事会》之类……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常常搞突然袭击,一旦查到谁在偷看,定会严历批评加查处没收;因学校明令禁止,不许私带任何的课外书,怕影响正常的学习。
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把小人书夹在语文书或数学书的书页之间。然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发现窗外有老师“巡逻”的身影或有脚步声由远至近地响起,同学们便会相互掩护着小声地提醒:“嘿,老师来了!”而正在偷偷看书的我们就会立刻掀起几张书页将小人书悄悄遮挡起来,并装模作样的在学习……
现在回想起那一幕幕和老师们斗智斗勇的糗事,莞尔一笑的同时又难免有些惭愧~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外一个读书渠道便是来源于自已家中,爸是村长,平时村内订阅有几种杂志,免费发放给村干部们。
他将这些书籍放在一个专用的文件柜内,为防止重要资料弄丢,又特意在小木柜上面挂了一把金黄色的铜锁。但自制的书柜不太严实,薄薄的三合板柜门很有弹性,加上锁链处有一条缝隙刚好够我的手伸进去,这恰好为我大开方便之门;每次我都会偷偷地抽出一两本书来,看完后再神不知鬼不觉的顺着柜门空隙塞回去。爸爸粗心再加上早出晚归的忙碌,竟然一直没有察觉。
那些书无非是一些《公安月刊》、《农村养殖》、《果树栽培技术》、《妇女生活》还有《鲁迅》《楚辞》以及《毛泽东文选》等等……其实那些书真的不适合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子阅读,但是只要是带字的纸张,只要有书看,我就欣喜若狂。
记得当时书柜中只有一本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书,那就是《唐诗三百首》。可是我悲摧的认不全其中的字,因为那本书是线装版繁体字,我只能一边查字典一边费劲吃力的去啃读,顾不上查字典时,某些不认识的字甚至连猜带蒙。
我的童年阅读史听起来有些辛酸吧?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却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已的课外书。但是在那个年代真的不足为奇。甚至,连入厕的手纸都是撕下自己写满了字已经废弃不用的小字本或拼音本。但凡出生在八零初或七零末的农村朋友们,应该感同身受,并且记忆犹新。
什么都抵挡不了想读书的渴望,我千方百计的找同学们借书读。以至于,一听说谁家有书看,几乎馋得眼睛直冒绿光。一些玩的比较不错的发小及同学都知道我是个书痴,也常常热心的帮我去搜罗一些书来,当时甭提有多么的开心和满足。
因为爱读书的原故,日积月累之下,自然吸取了书中的一些营养,并慢慢消化吸收为已用。所以我的作文分数在班级上一直名列前矛,而数学成绩却是一塌糊涂,数学老师见了我就皱眉头。
我特别喜欢上语文课,写起作文来更是小菜一碟。每堂作文课前老师会拿起我的作文本充当范文来朗读:“同学们,你们先来听听这位同学的作文是怎么写的……。”然后,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齐刷刷地扫向我;我不好意思的低下头,用手不停的卷弄着自己的衣角,在紧张不安的同时也充满了一份小小的自豪。
每次看见那些不喜欢看书的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憋得满面通红,眼看时间快到了可仍是迟迟下不了笔,只有咬着手中笔帽愣愣地发呆,我就恨不能为之代劳。我也暗自庆幸自已平时所读的一些“课外书”没有白读,写作方面的优势全得益于平日的阅读和积累。
然后再稍稍大些时,镇上有了专门出租书籍的书店了。一本书租金二毛钱,押金十元或五元不等;限时一天返还,违者需要续交次日的租金。这对书痴们来讲,不亚于雪中送炭。
那时,琼瑶、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作品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再加上汪国真席慕容的诗歌也广为流传。无论是琼瑶书中地老天荒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还是“金大侠”小说中的侠肝义胆铁骨柔情,我都看得如痴如醉……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我的性格亦改变了许多,与从前那个胆小内向的女孩相比可谓判若两人。我不再怯场,任何情况之下也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只有一点没变,那就是一颗敏感细腻多愁善感喜爱文学的心。
如今,城市中的书店遍地开花,各种书籍应有尽有;网络阅读也非常的方便快捷。我的家中也搁置了一堆闲书,但却很少有机会安静下来认真的读一读;时间仿佛被分割成无数的碎块,再也无法完整的拼凑在一起了。
忙忙碌碌不知闲为何物?依稀记得,有位古人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繁忙杂芜的生活足以淹没那份读书的闲情雅致,没有书卷滋养的心灵如蒙上了泥垢的莹雪,又像是久没清扫的屋角斜挂着零乱的蛛网,上面结满了千千心结。
某日,揽镜自照,竟发现自己的眼底眉间多了些尖刻戾气,唯独少了份温柔详和。不由幽幽一叹,相由心生一点不假!心下有些惶恐,一时间不知所措。
有佛谒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就因心尘难拂,更不能听之任之。
所以,我决定以后无论再怎么的忙碌,每周也得抽出一天的时间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假;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才不会变得俗不可耐,面目可憎。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颜”,也可以是我们的心颜;是由内向外散发着的一身书卷气,同时也折射着当下的心境。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金”,是精神上的一种富有,因为有书相伴的日子幸福感会瞬间提升,心情也会变得的格外明媚灿烂。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个闲散慵懒的午后、一个温馨舒适的角落、安安静静的……看累了、就闭上眼、冥想、发呆、放空。
近来经常去一家环境不错,名叫“无镜”的书店,一呆就是半天。不为附庸风雅也不为追求小资,只为了还给自己一份久违了的澄明和清净;坐在书丛和绿植之间,灵魂上仿佛有了某种昄依。
哪怕往返的打车费足够买一本厚厚的书,我仍乐此不疲,再所不惜。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宠爱自已,远胜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再有,就是夜阑人静之际。静躺床上,轻轻地点开手机屏幕:“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或读一段别人的文字,或写一段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心情,这便是一份活在当下的小小幸福,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和释放……
花解语,本名陈巧萍,河南信阳人,自由撰稿人。喜文学诗词,喜旅游摄影,喜美食擅烹调,热爱花草大自然。崇尚诗意禅艺人生。《禅艺会》上设有个人专栏,另有多篇散文诗歌散见国内其它期刊及公众号。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