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验检测市场的“蛋糕”有多大?
通讯员:施禅臻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一、朝阳产业or夕阳产业?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的检验检测机构数达44007家,较 2018 年增长 11.5%;行业营收总额达3225.1亿元,较 2018 年增长 14.8%。检验检测从业人员 128.5万人,较上年增长 9.4%;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 710.8 万台套,较上年增长 12.2%,仪器设备资产原值 3681.2亿元,较上年增长 15.2%。2019 年共出具检验检测报告 5.27 亿份,较上年增长 23.1%,平均每天对社会出具各类报告 144.3万份。
拉长时间维度看,机构数与营收总额分别较2017年(36327家及2377.5亿元)增长了21.1%和35.6%,较2014年(28430家及1630.9亿元)增长了55.6%和97.7%,行业营收产值(市场体量)增幅高于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幅(2019年较2014年增长了55.7%),且机构营收总额增速显著高于机构数增速,表明了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及效益稳步提升。
机构数连续7年增长率高于10%,营收总额则保持15%左右的速度增长。毋庸置疑,整个市场的增量可观,检验检测行业是一个“朝阳”型产业。
二、“蛋糕”怎么切?
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伴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大量民营检测机构进入市场;2019 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取得资质认定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共 22958 家,较 2018 年增长 19.4%,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全行业的 52.2%。
拉长时间维度看,近五年(2015-2019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机构总量的占比分别为 40.2%、42.9%、45.9%、48.7%和52.2%。2019 年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全年取得营收 1175.2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 26.5%,高于全国检验检测行业 14.8%的平均年增长率。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比重进一步下降,企业制成为检验检测市场主流。2019 年,我国企业制检验检测机构 29905 家,占机构总量的 68.0%;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 11071 家,占机构总量的 25.2%,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同比下降 2.5 %;其他类型机构 3031 家,占机构总量的 6.9%。根据市场监督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事业单位体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在2018年首次下降到30%以下;近5年,我国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比重分别为 38.1%、34.5%、31.3%、27.7%和 25.2%,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事业单位制检验检测机构的绝对数量并无明显下降,仍然维持在1.1万家左右,侧面印证检验检测领域的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的同时大量民营体制机构进入市场。
机动车、建工与环境成为主要的营收领域。根据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机构数量排在前列的检验检测领域为:机动车检验(9837 家,占22.4%)、环境监测(7295 家,占15.5%)、建筑材料(7179 家,占15.3%)与建筑工程(7029 家,占15.0%)。营收靠前的检验检测领域为:建筑工程(543.5 亿元,占16.9%)、环境监测(313.6亿元,占9.7%)、建筑材料(300.1亿元,占9.3%)与机动车检验(233.74 亿元,占7.2%)。近年来虽然我国基建规模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但其相关检验检测的市场体量仍然不容小觑。而随着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的管理越发精细化,对于检验检测的需求也显著抬升。机动车检测同样是一个“刚性”需求点,其匹配的市场规模也占据着整个行业的相当比重。
资本市场正在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发展。截至 2019 年底,全国检验检测行业中上市企业数量 100 家,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5 家,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 5 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 3 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82 家,其他市场挂牌5 家。
三、大发展的背后,隐忧亦不少
“小、散、乱”特征显著,品牌集聚度偏低。根据总局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就业人数在 100 人以下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占比达到96.5%,绝大多数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承受风险能力薄弱;从服务半径来看,74.4%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内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比例较去年有所降低,但“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部分规模较小的检测机构存在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仪器设备缺陷较多、环境设施不符合项较多、管理体系运行无力等情况,导致检测能力存在停滞不前、资质老旧的情况。
诚信机制缺位,虚假数据和报告流入市场。检验检测应当以传递信任为宗旨。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基本的诚信经营机制,通过伪造、篡改实际数据,或者未经实际检测即向购买服务主体出具虚假数据和检测报告,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低价恶性竞争以快速侵占市场,严重违背了检测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也客观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负面效应。该类涉嫌造假机构的集中特征包括:维持较高的营收,实际工作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极少,具备资质认定的检测参数也较为有限。针对违反规定和要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市场禁入以及失信惩戒等机制亟待建立。
机构管理体系空转,违反资质认定与告知承诺后续监管要求。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无法确保制定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例如,授权签字人未按规定保存检测数据、记录和报告,超资质能力范围出具报告,不按要求给出“符合性”判定,使用未经确认的非标方法,使用未经评审和验证的技术标准,还存在着非授权签字人签发检验检测报告的情况。技术实力薄弱加之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能力存疑的机构,在主观和客观上漠视了资质认定与告知承诺后续监管的要求,导致出具数据和报告在法律层面的失真失准。
四、行业发展建议
持续提升质量管理和资质建设两大核心竞争力。对于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和资质建设是两大核心,互为表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仪器、人员、资质、证书报告等管理,具体包括人员培训及考核计划、仪器设备量值溯源周期计划、核查的组织实施、组织和参加能力验证及比对计划等,以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为代表的体系文件是执行依据。检测机构应建立严格而可行的内部审查制度,设立专门的内审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后应根据实际运行反馈进行完善,提高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水平,为机构资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掌握行业监管动向及重点。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检验检测行业的监督由过去的事前严格审查转向更侧重于事中、事后管理,监管在客观上不断加强而非弱化。主管部门通过组建专业技术评审员团队,基于“双随机、一公开”原则,不定期开展环境检测等领域的CMA资质认定专项督查,涵盖对机构在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与授权、证书报告出具等方面的质量管理考核。上海市于2019年针对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完成资质认定审批的检验检测机构推出CMA资质告知承诺后续监管政策,具体通过文件检查和现场检查两种形式对相关机构进行监管。其中,第三方检测行业为社会关注度高、反应问题集中的领域,其后续检查的周期以月为单位,即每个机构均在1个月的周期内存在被专项检查的可能性,其监管频率和力度较以往大大提升。另外,部分省市主管部门通过起草设立法律法规,如《上海市检验检测条例》和《江苏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法律边界进行规定,为监管及执法提供了依据。
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建设,构建诚信自治模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业协会自治模式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了互学互通的重要平台。以上海市为例,目前已经成立了环境监测领域社会化服务机构,正在逐步探索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竞争力评价模型以及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为成长型阶段的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撑,促进本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品牌,并实现跨地域、跨国发展。在协会的牵头下,将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人员受到的行政处罚信息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并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认证机构;将信用状况不良的机构和人员纳入重点监管对象,适当提高专项督查频次,强制参加能力验证及实验室比对;根据法规对信用状况不良、能力较弱的机构建立预警清单并进行公布,建议有关服务购买方对其进行限制。
更多测试领域文章,请点击中国测试杂志封面
免费阅读当期微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