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明代状元杨升庵与叙永地方文化的渊源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杨升庵与永宁地方文化
文/罗永
叙永,古称永宁,南接滇黔,北通长江,古往今来被誉称商旅孔道、三省通衢之地。明代第一才子、状元杨升庵(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期间,多次途径永宁,将永宁视为笫二故乡,留下了许多吟诵叙永风物的千古名句,永宁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杨状元从云南戍所往返四川成都,多次出入永宁鱼凫关。他赞叹此关为“黔蜀分疆笫一关”,相信他至死都没有忘记此关和关前无数次与他送别的永宁乡亲和朋友。鱼凫关留下了杨状元太多的惜别和不舍,留下了他太多的感慨和绵长的思念,他在《鱼凫关》诗中写道:
鱼凫今日是阳关,九度长征九度还。
何补干城与心腹,枉教霜雪老容颜。
这就是杨状元在这条西路的川黔道鱼凫关上的感慨,鱼凫关承载了杨状元太多的喜和悲,承载了杨状元太多的情和谊,他在永宁留下了太多的的感慨和欢喜。在杨状元心中,他与永宁巳经是密不可分了。他也以深情的笔触,为联结永宁东西两城的古石桥蓬莱桥撰联:
一水跨云虹,洞洞重门司锁钥;
两城连地轴,双双环璧拱金汤。
横额:鱼凫拥日。
在这副散发浓浓墨香的楹联中,杨状元生动描述了清澈永宁河穿城而过,河东、河西美景秀丽,千年永宁流淌着静谧、灵动,双桥夜月美景动人。抒发了他对这座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边陲重镇的热爱,无限深情歌咏古城建构坚固,表明永宁易守难攻之地理位置。
对于城郊之永宁红岩山、界首苗地、鱼凫雄关、双桥辉月、桥记石刻等风光,他也一一有诗描述表达,说明永宁景色之美,以及他对质朴可爱的永宁之感情。永宁人都记得杨状元曾写下的诗:
界首飞泉瀑练悬,红岩迥与绛宵连。
关名仿佛鱼凫国,桥记分明傅颍川。
点出了永宁之特邑。在永宁地方志上,这座蓬莱桥是这样记录的:“桥有五硐,架木为梁”,这是初始之蓬莱桥,后来才改建成石桥的。那是在洪武十三年,傅友德大将军巡边来到永宁,为联接两城之交通,在永宁河上建立蓬莱桥,并亲自撰写碑记,后至明万历年,乡民又筹资改建石桥,时任兵部尚书之乡人熊文灿,又重作蓬莱桥碑记,立石桥头,彰表建桥之功。由此,永宁蓬莱桥因有了这些名人显贵的墨宝而更加熠熠生辉闪亮。她不光服务于古城民众,更作为古城古迹辉耀永宁,留下厚重的历史光泽嵌入古城发展和历尽风霜的岁月中,时时提醒人们记起状元墨香和杨状元为蓬莱桥所撰之联,景川侯傅友德将军所撰之桥记,唱颂将军之功德。
在旧编地方志上记载说:“叙永僻处边陲,杨慎来后,当地人始识为诗”。这段话讲明了杨状元因过永宁而带动了一方文风,于永宁文化有着“荜路蓝缕”之功,万缕千丝之情。《明史》评价杨状元说他:“终明之世,著述之富,记诵之博,推慎为第一。”如此崇高赞誉、推崇的杨状元,却与永宁产生了血肉相连、情感相通、极深极厚渊源,不能不说是永宁人的福气和永宁之缘分。
从杨状元的诗文中去探求、了解勾勒叙永文化、叙永教育的发展,推论理解永宁为何文风鼎盛?人才倍出的道理?不难明白,这是与杨状元过永宁带来的文风确有莫大关联。才华盖世的明代笫一状元杨慎,他留在永宁的诗和题联,他留在永宁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等,均可以让我们了解叙永文化发展的由来和文化发展的主体。我们研究地方文化,就是要把主体搞清楚,当时永宁地方文化确实落后,教育更为白纸一张,杨状元过永宁带来的诗风、文化、教育,确实对永宁影响很大,有不可抹灭的功绩。
凭借相关资料和地方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知悉:杨状元于永宁是功不可没,厚德泽民!而永宁于杨状元,也是众口皆然,赞誉有加,是对永宁文化有大功劳的人。在杨状元为我们留下的《永宁县杂咏》六首诗中,他把明代永宁到景川侯曹震奉旨疏治永宁河以通漕运以来的商贸繁华,永宁河上百舸竞帆、商旅、渔舟往来、水峡清波畅流、翠屏青峰、丹霞耸峙、民风纯朴等景观都展露得淋漓尽致,甚至连河岸边石头上多得像蜂窝的撑船篙竿眼也细细进行了描写。对永宁的姑娘、物产、民情、风物、景致等也都活灵活现有生动表述。五首诗寥寥一百六十八字,把永宁写活了,写绝了!他在诗中写道:
林云菁雾不分天,清昼常如雨线穿。
百里迥无烟火接, 依稀犹似燧人前。
永宁河水接川河,古今渔商竞几过?
试看江门来往岸,石头篙眼剧蜂窝。
金毛仙卉号岩姜,星作繁花石作房。
地秀莫言中土隔,炎黄岐伯总曾尝。
水峡风烟接大洲,翠屏青嶂绕丹邱。
当年若使王猷见,哪肯轻回雪夜舟。
铜鼓声中夜赛神,敲钗击钏斗金银。
马郎起舞姝徒唱,恼煞长征久戍人。
以上所录仅其一斑,未尽细述。总而言之一句话,永宁山川钟灵、人文毓秀,历史上教育十分出色,养育了无数优秀子弟、俊彦人才、国之栋梁,这都是杨状元为永宁带来的福祉,永宁浓郁文风所致。凭借着书上记载,我们得悉了古永宁过往的风采,得悉了乡土物产民情。杨状元于永宁功绩至大至伟,永宁于杨状元渊源至深至厚。
杨状元永远载入永宁地方史册,永宁人永远怀念和铭记这位明代大才子杨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