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亲民爱民,迎难而上,

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艰苦奋斗,科学求实,

带领群众防风固沙、改造土地;

在兰考工作470天,

他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一段无私奉献的传奇经历,

一种永不过时的时代精神。

《国家记忆》带您致敬

《时代楷模——焦裕禄》

焦裕禄

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01

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

1953年6月,焦裕禄被调往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建设。1954年8月起,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

1958年春天,洛阳矿山机器厂接了个大任务——制造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

由于这台设备在国内是首次试制生产,厂里又要求4月底要试制成功,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设备不全、技术不足,经验更是完全没有。而此时的焦裕禄健康状况却又偏偏出了问题,胃疼、神经官能症、肝也不时隐隐作痛。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苏打片,胃病犯了,就塞几粒苏打片,有时疼得直不起腰,就用筷子顶住胃部。就这样熬了十几个夜晚,翻阅了六百多张图纸,把整台机器的上千个部件从图纸到工艺规程,再到工具和材料准备,一件件推敲,就连一个小小螺丝钉也不放过。

图 | 焦裕禄在工厂检查减速机的运转情况

虽然焦裕禄的家就住在厂区,但他很少回家,吃住都在车间里。通常一杯白开水,一个干馍就打发一顿饭。困了就拿军大衣一裹,躺在车间里一条大板凳上。在这条板凳上,他睡了五十多天。经过两个月的奋战,中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诞生了。

1959年春天,焦裕禄被任命为厂里的调度科长,担负起全厂的生产调度任务。然而,过度劳累的他肝病也越来越严重,在车间里常常疼得大汗淋漓,甚至晕倒在车间。

上任兰考

02

1962年,是中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第三年,河南省兰考县就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沙打死了21万多亩麦子,秋天又遭内涝,淹死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碱死了10万亩青苗,全县36万人当中,灾民就有19.3万人。

早在1962年春天,河南省委、开封地委就开始物色干部到兰考去,可是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好不容易物色到资历、能力都合适的,对方一听说是兰考,就连连摇头,不愿上任。直到1962年冬天,上级领导将目光投向了焦裕禄。

在与焦裕禄的谈话中,开封地委书记张申明确告诉焦裕禄,兰考是全地区最艰苦、最穷、最困难的一个县,要在思想上有接受严峻考验的充分准备。

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带着改变兰考面貌的雄心壮志,第一次踏上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此时的焦裕禄40岁。

03

“贴膏药”、“扎针”

在刚刚到达兰考的头半个月,焦裕禄就走访了超过10个村子。他在走访中看见一户人家屋子里堆了许多风箱,而这种风箱是用泡桐做的,兰考的泡桐被称为“兰桐”不仅是做乐器的首选材质,还能挡风沙。

焦裕禄希望能借助这种树木来改变兰考的面貌。就这样,在农民的草房里,焦裕禄总结出了治理风沙的“贴膏药”、“扎针”的办法。

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

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这种树能在沙地里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即能挡风又能压沙。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可以陆续移栽,不用多投资。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

1963年5月,一场扬沙蔽日的大风过后,刚刚整修好的农田被摧毁了,小苗全部被连根拔起,刚栽的泡桐树也被吹断了不少。

为了彻底根除“三害” (风沙、内涝和盐碱兰考历史上亘古不变的“三害”),焦裕禄成立了“三害”调查队,他经常就着风沙啃干粮,还拿出在洛阳矿山机器厂车间画图纸的看家本领,勾画风沙洪水走向图。

半年下来,从黄河故道开始,走出兰考,走出河南,一直追到黄沙落地,洪水入河,摸清“三害”形成的来龙去脉,调查队行程近1500多公里,足迹踏遍两省三县100多个公社,1000多个生产队,彻底查清全县大小风口84个,大小沙丘1600多个,9条河流发生淤塞的62个地点,留下了全套图纸资料,这对兰考根治“三害”和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964年开春,正在兰考人民和“三害”斗争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了,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肝部,用左手按住疼痛处,有时候用一个硬的东西一头顶住椅子,一头顶住肝部。时间长了,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组织上劝他治疗,他总是因为忙一再推脱。

直到1964年3月,焦裕禄的肝病已经严重到拿不起手中的笔,才同意到外地治疗。

生命的最后一刻

04

在医院里,县里的同志和兰考群众代表前来看望他,他不谈自己的病情,首先问县里的工作、生产情况。虽然焦裕禄急切地想回到兰考,但他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医生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肝癌后期,皮下扩散。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焦裕禄要求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1966年2月26日,焦裕禄的灵柩从郑州回到了兰考。那一天,十里八村赶来的成千上万乡亲,黑压压地聚在县城北郊的一处沙丘下,大家胸戴白花,眼含热泪,在冬日的寒风中站立,呼唤着焦裕禄的名字。

在血与火的锤炼中,焦裕禄是怎样成长的?

上任之后的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

带领群众防风固沙、改造土地,

他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又是如何得病牺牲的呢?

敬请收看今晚(11月2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之

《时代楷模--焦裕禄》。

文字&编辑:白仲虹

主编:姜黎

(0)

相关推荐

  • [首藏作品](6254)“焦桐”永为念

    "焦桐"永为念◎安 樾 本报记者 乔 地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在河南省兰考县,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泡桐树.58岁的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焦桐".这是焦裕禄亲手植下 ...

  • 焦裕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低调的发明家

    (<共产党员了不起>系列短片第一集<治沙高手>) 焦裕禄? 焦裕禄嘛,就课本上那个 一脸朴素.两袖清风.爱民如子 总是披着外套,支着胳膊 穷哈哈.苦兮兮,脚上带着泥的 曾经的兰 ...

  • 兰考精神(黄河行44) 冯并

    . 兰考精神(黄河行44)  冯并 冯并  经济日报  昨天 收录于话题 #黄河行44 .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河,她与我们一道经历昔日的苦难,更经历了苦难中的抗争.黄河,有数不 ...

  • 散文||兰考行思

    兰考行思 久仰兰考,拜访兰考,回味兰考,皆是因为一首词.一个人.一棵树.一种精神.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 ...

  • 舞笛丨好大一颗树

    --写在焦裕禄离开我们53周年纪念日 黄河南岸,平畴千里,一望无垠,大地又被春风吹绿,犹如一面无边无际的青色丝毯铺在这黄土原野上.正在抽穗扬花的麦浪滚滚如潮,一派勃勃生机. 艳阳高照,濛濛的氤氲薄雾正 ...

  • ​2021年7月河南游记之——人民公仆焦裕禄

    "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的心中.后来,我当知青,上山下乡,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 ...

  • 泪目!一张迟到了57年的焦裕禄全家福,让撒贝宁现场哽咽……

    △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 誓要带几十万受灾群众 摆脱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为此,焦裕禄鲜少和家人团聚 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 这也成为他的二女儿焦守云 ...

  •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

    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 ♣ 曹振宇 1966年的2月7日,由穆青等人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焦裕禄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

  • 人民公仆焦裕禄:一个葬礼10万人送!百姓以手代铲,为他埋上黄土

    俗话说,郡县治则天下安.那么县委书记作为一方诸侯,百姓对县委书记的期许自然很高.就有这么一位县委书记,虽已离去,但名字和形象一直被世人铭记.他就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兰考经历风 ...

  • 兰考处处桐花香

    兰考处处桐花香 作者丨周铁株 插画丨网络  编辑丨幽兰公主 兰考处处桐花香 从开封启程,汽车在黄淮平原向东疾驰.黄淮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属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分,水土沃润,为河南省主要农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