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针出现滞针、断针该如何处理?

一、何谓滞针?

是指在行针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痛剧时,称为滞针。

二、滞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原因:

主要是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绶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转而滞针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肉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三、怎样处理或预防弯针?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是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取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起出。若因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的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人体内。

预防:

医者进行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应的体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三、何谓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断在人体内。

四、怎样处理及预防断针?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査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利于针根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入针、行针。对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