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巨炮出身名门,价值黄牛1万6千头,岳麓山上将日本人轰成渣!
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身国防实力以应对未来极有可能遭受的日本侵略,与德国展开了全方位的军事合作。中国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用金属钨、锑等战略物资换取了大批的德国贷款和德国对中国的军事工业设施建设,此外中国还直接购买了很多德国生产的军工产品,比如说有名的M35钢盔,C96毛瑟手枪,Ju-52运输机,一号坦克,鱼雷快艇等。但要是说起影响最深远同时也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帮助最大的德国装备,无疑是SFH18榴弹炮了。
中国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极度缺乏大口径火炮,且生产150毫米口径量级的火炮对于当时的中国军事工业来说简直难如登天(事实上张作霖的奉天兵工厂具有仿制日式150毫米榴弹炮的能力,但九一八事变之后丰田兵工厂就沦陷了)。甚至有资料统计,到1936年直接处于国民政府军队控制之下的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只有457门!这个数字如果平摊到当时中国军队手中,每个师连一个4门制炮兵连都组建不起来,可见当时中国军队是极度缺乏重火力的。
因此,在国民政府派往德国的军事考察团中,采购火炮成为了其重点任务。事实上当时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冯.塞克特将军看到中国军队在火力方面的可怕缺乏情况后,忧心忡忡地告知蒋这样是绝对不行的。蒋竟然以实在没钱大量购买重炮来搪塞冯.塞克特,而正直的塞克特详细地分析了中日火力的现状对比,终于让蒋意识到不买不行了,由此才委派给军事考察团这一重要任务。
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皆为德国军事工业的巨头,其历史悠久,产品性能优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数火炮,突击炮,装甲车,坦克,自行反坦克炮从这两架公司的生产线上开往战场,一战结束之后,德国的军事工业几乎遭到了彻底的阉割,而莱茵金属和克虏伯则极具远见地将其员工派往国外,在国外直接开设工厂保证了自己的生命力。
拿我们今天的主角sFH18榴弹炮来说,它的原型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开始研发,在研发过程中将大部分工作都放在国外进行成功避免了国联的监视。到了1934年,国民政府军事代表团在详细考察sFH18榴弹炮之后,对其性能相当满意,当即决定订购48门分两批交付(出口给中国的榴弹炮身管还特意延长到了32倍口径)。然而当时的希特勒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德国跟中国联系紧密,另一方面德国跟日本还是同盟。由于日本从中作梗,第一批24门一直拖到1936年才交付给中国。
SFH18榴弹炮十分昂贵,包括牵引车在内的每门炮总价大约是法币80万元。48门火炮的总价值高达3840万元法币,这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在1037年100元法币就可以买2头黄牛,每门大炮可以买1.6万头牛,48门重炮可以买76.8万头黄牛!
该炮总重量5.53吨,采用车辆牵引,口径为149.1毫米。身管长度为4.45米(30倍口径,出口中国的达到了32倍口径),采用水平滑契式炮栓,射击俯仰角为-3度到45度,炮口初速可以达到515米每秒。出口中国的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在使用标准7号装药下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这个射程超过了当时所有同级别日军火炮。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火急火燎的国民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让第二批24门sFH18在1937年年底运进了中国,与之前的24门一起编成了两个炮兵团(炮兵第10团和炮兵14团)。淞沪会战期间,第一批火炮因为分散使用导致表现极为不好,随后吸取教训的中国炮兵在台儿庄战役中将为数不多的sFH18集中起来使用,炮兵第10团的10门sFH18利用其射程优势炸的日本人毫无还手之力,在著名的昆仑关大捷中,sFH18在拔除日军混凝土防御攻势上表现出的强大破坏力,让中国炮兵对它赞不绝口!
1941年年末,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之前吃了两回大亏的日本人这次铁了心要拿下长沙。1942年1月初,日军逼近长沙城下,第九战区炮兵部队在战前就对长沙周边地区进行过详细测绘,集中了安放在岳麓山上的sFH18居高临下对进犯长沙的日军猛烈轰击,一发150榴弹下去,方圆40米内的日军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经过守军的激烈抵抗加上岳麓山上炮兵的有力支援,日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而第三次长沙会战也是sFH18在其中国服役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次表演!
到了抗战胜利之时,中国军队的48门sFH18榴弹炮经过八年血战,幸存数量还不到两位数。时至今日仍然有两门sFH18保存下来,一门保存在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另一门保存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无声地讲述着保卫家国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