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与楷书的区别】

  孙过庭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这段话,很明显,意在将草书与楷书进行比较。这里涉及到意思相对的两对概念:点画—使转,形质—情性。要精确解释这四个词和这一句话,会有一点难度,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对照理解,就比较容易领会作者的原意。

  这句话在语感上给人的直觉,是孙过庭要强调草书与真书(楷书)是“不同”的,甚至有“对立”的成分。

  楷书和草书不同在哪里呢?——先说一点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大家知道,书法传递给人的信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比如,“横平竖直、铁画银钩”,是关于物质的描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则是出自精神的形容。在这句话里,“形质”显然是指书法的物质形式,从字面上直译,“形”就是“形态”,“质”就是“质地”,这都是指具体实在的笔画、线条和造型而言;“情性”,可以理解为“情感”与“性灵”,当然这是精神方面的相关表述。这“形质”和“情性”,一实一虚,有形有意,这就构成了书法的完整内容。但是,毫无疑问,物质总是第一性的,精神的作用,必须依据物质的存在才能发生效应。也就是说,“虚”要依附于“实”才起作用,“意”只有通过“形”才能传达和接受。所以,具体落实到书法,塑造“形质”应是基本目标;对于各种书体,只有搞清楚“形质”的异同,才能真正明白“情性”的由来。王僧虔所谓“唯见神采不见字形”,其实只是一种诗意的强调意会的表达,假如真的连字也看不见了,这“神采”是无论如何也没法感受的。

  所以,这是第一步:“形质”是书法的物质本源,舍此就失却了讨论的前提。我们要学习和理解草书,立足点就应放在研究它独特的“形质”上。

  草书与楷书在“形质”上究竟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呢?孙过庭说了:楷书的特征是“点画”,而草书的特征是“使转”。

  什么是“点画”呢?我们书写点画,必讲“用笔”,此时“提按顿挫、一披三折”大家最耳熟能详。这一类的词儿,既描述了“点画”形成的动作,也反映出“点画”的实际形象。因此,假如只从“形象”或“形式”的角度着眼,我们姑且把“点画”理解为“顿挫起伏的笔迹形状”。

  那么什么是“使转”呢?这个词直译起来有点麻烦。孙氏自己的解释是:“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是也”。这里都是动词,好象是各种“动作”的描述。但在文章中,“使转”与“点画”相对,可见“使转”也是一种“形质”——应该也是“形式”或“物象”的描述。我们知道,草书的要领有一条叫“解散楷法”,也就是要尽量摆脱楷书的提按顿挫使它“流而畅”,所以我们不妨根据经验并结合文意把它理解为“盘曲行进的线条轨迹”。当然它一定也会有具体的“形状”,但此时显然强调的是“路线和位置”。

  读古代书论,假如只在字面上求直解,常会上当。比如“右军如龙,北海如象”,那真龙真象是找不到的;但如果把它们对照起来理解,就很容易明白前者活泼灵动、后者稳健敦厚,这就是对比的作用。那么,草书和楷书相对比,主要差别在哪里呢?显而易见:虽然“使转”和“点画”都是柔软的笔锋写出来的有形笔迹,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毕竟“使转”比较强调“纵横钩镮”的平面运动,而“点画”则更多侧重于“顿挫提按”的上下起伏。这一点很关键,其实也正是楷书和草书的“对立”之处。

  换句话说,这两种书体的艺术形式特征,是楷书用笔如登山,草书挥毫走平地,它们各以自己独特的“形质”表现不同的“情性”。

  仅仅在形式特征上界定了楷书和草书的差异,孙过庭觉得还很不够,于是他接着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意思是,从物质形式上比较,“使转”对于草书来说,比“点画”对于楷书更加要紧:楷书的笔画形态不够完美或位置不够准确,尚不致影响字义的表达;而草书如果把弯转穿插的线条放错了地方或笔意上稍有错讹,那就连字也写不成了。可见,草书的线条放在什么位置、草字应组成何种形状,实在是关键的关键,是它生存的生命本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这段名言中得到重要的启示:对于书写的人来说,要想用楷书或草书表达各自的神韵(情性),就必须在基本的形式特征上把握它们的“对立”和不同。在“形质”上,楷书重点画,草书重线条,这两种书体因其运笔方法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既是它们存在形式的外化特征,也是各自传达情性的内在途径。在程度上说,使转对于草书,是成败生死的关键;而“点画”对于楷书,可以选择的范围就相对宽容得多。

  “真以点画为形质”,很容易理解,实际上我们写了多年楷书,也是这样的做的;“草以使转为形质”,涉及到今后草书的学习,要改变楷书的习惯,这就显得十分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