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与【明燕】明式收腰燕尾

【燕】与【明燕】

唐美

折扇爱好者,折扇咨询msy889886

36 人赞同了该文章

前言:

本篇仅是以个人主观来介绍“燕尾”与“明燕”的做法差别,不做绝对科普,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留言补充,反驳,以及交流。

本篇所有图片均采用个人现货拍摄图片,不用其他老师的图片,因为有现货不全,所以图片相对单调,欢迎各位朋友用我的观点去考证其他老师的做法,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本篇“明燕”的图片,严格意义来说为“明式古方”因为古方为方根,“燕尾”是尖根,但是做法相同,不影响表达。


燕尾再形制上,是相对于主流的一个形制,细腰,手握手感舒适,线条柔美都是燕尾(鱼尾)的特点。

王健老师的《如是清凉》记载,他本人的燕尾,也是复刻自明代老扇骨,而鱼尾翻自燕尾型,也就是说是先有燕,后有鱼,鱼尾为现代创新。

之前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特意去求证过一些老扇骨的藏家,老扇骨确实没有鱼尾造型,而且一些相关书籍也并没有记载。但是鱼尾不在这篇探讨范围,两行带过。

“明式燕尾”这个词,是我大概15年左右,在一位天津的制扇师傅了解到的,当时非常感兴趣,就去从其他的一些渠道去了解,发现了很多老扇骨也都有,16年折扇大火之后,原来越多的师傅都在制作。

所谓“明式燕尾”的特点,在刚了解折扇的朋友眼中(也包括我刚开始了解的时候)就是要比燕尾“收腰”小一点,仅此而已。

但是毕竟只是单纯的“收腰小”就不能叫另外的名字,因为毕竟每个师傅做的腰的宽窄都不一样,甚至每一个师傅10把,也不会每把都相同。

所以随着了解,也和很多不同的师傅定制了“明燕”之后,无论再把玩,还是换扇面的时候,又发现了所谓“燕尾”和“明燕”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做法的不同,也就是“起燕”的方法不同。

“起燕”的方式,都是每一片小骨,均匀的由厚,入薄,由薄,再回厚,中间薄,两边厚,然后中间收拢行程弧线。

左边为燕尾,右边为“明燕”。从小板的区别能看出,燕尾的小板,是有一道反向火,也就是向内弯曲,但是“明燕”是直的。也就是说,明燕的曲线,并不是用大骨反向烤火挤出来的弧线。而是靠扇钉“掐”出来的。

扇钉钉紧之后,受力向内掐出一道非常微小的曲线。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燕尾”的曲线是烤出来的,而“明燕”的曲线,是掐出来的。

大骨火力细节图对比。

所以我们看到的明燕的弧度,是远远小于燕尾的。

在使用的过程中,燕尾和明燕都有他的优与劣。下面就简单的说说“燕”与“明燕”的优劣。

个人印象中,在17年左右,“明燕”可谓是空前大火,不少师傅都相继做了这个款式,有掐腰的,有按照燕尾做但是单纯的收腰小的。当然我也必须入这个坑。

前两把入手的就是再最早了解到的天津的一位制扇老师那边,毕竟最早是在人家那里了解到的,学费还是要交的。后来也相继和几位老师做了这个款式。

在把玩和和扇友的交流过程中,也慢慢感受到了明燕火起来的原因,个人觉得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审美疲劳”大开大合的线条看惯了,明燕这种相对内敛的形制,更能让人眼前一亮。其二一点,也是我比较主观的一点就是可能更想玩个俏的心里,大家都玩燕尾,那一把明燕更能突出个性。这也是我去购入明燕的心态。

随着使用,就发现一些利弊,折扇的扇钉是天然牛角,两边用烫锥高温压制成型,再随着使用的过程中会随着热胀冷缩造成拉长。

这是非常正常的,通常情况下不去理会,如果一定有强迫症患者,只要紧一下就好,正常情况是新扇子烫好钉,用三五个月左右,或者是一个冬天会涨0.1毫米左右,紧一到两次就不会再松了(之后会总结一篇折扇常见的误区,缺陷与常态,大概一周以内更新,其中包括扇面,扇钉,大骨,以及小骨缝隙,什么是毛病,什么是正常情况)

明燕的腰,完全是由钉掐出来的微曲线,也就是钉在初次松了之后,会变成正常的类似古方的型,或者是小骨与大骨之间出现明显的缝隙,正常型的折扇自然不用理会,但是明燕确实要紧一次,毕竟小板的弧度是他的亮点。

燕尾相对普遍,比较大众线条起伏流畅,配以美人肩整体一顺到底,收腰部分手握舒服。

但是也正是因为普遍,会对人造成一定的审美疲劳。

其实不光是折扇,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但是毕竟是流传已久的形制,也是大家比较认可的,自然不会有致命的缺陷以及明显的短板,不过我还是想抱着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去找找他的不足,毕竟就我个人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如果真的有,他的完美就是他的缺点。

以上,就是“燕尾””与“明燕”的区别,当然本篇只用一位师傅的两款燕尾作比较,但是个人曾经购入过三位以上的师傅的明燕和燕尾,相较之下,均为此特点。

如果各位扇友和老师有不同观点,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最后放上一组“鱼尾,燕尾”共赏,感谢各位的点赞与感谢(疯狂暗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