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人才库第一顺位候选人的心路历程近苏15 理想的骑士 or 现实的奴仆?嘉祐八年,仁宗皇帝崩,为兴建皇陵,朝廷将竹木材料的供给任务摊到了凤翔府。此事有些蹊跷,凤翔风土一向缺林少木,苏轼在《东湖》诗中就有“有山秃如赭”的描写。当时又遇到旱灾,河道干涸,木筏难以运输,但是皇陵工程又耽误不起。苏轼整日里把所有精力都耗在监督收集和运输木材的杂务上,忙了近半年的时间,直到这一年的秋天才算告一段落。然而,凤翔的旱情还是没有缓解,苏轼只得再次接下祈雨的重任,奔波在太白山与磻溪之间,又是几个月的光景。这时的苏轼,距离那个金榜题名、开大宋制科先河的高光时刻又过去了几年,当年的雄心壮志早已被地方上的琐碎事务所湮没。当初背井离乡、远赴京城之时,苏轼想的是治国安邦,经世济民,谁料得最后竟被困到了这荒枯无趣的凤翔,每天应付一些浪费生命的事情,还要和一些话不投机的人打交道,实在是身心俱疲。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发了很多牢骚,抱怨道:我每天勤劳工作不敢偷懒,自以为性格忠厚,甚至有些愚笨,从不计较个人名声。以前做一些案头工作,最近接了很多司法劳役的繁重工作。我真是不知道今天干的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年苏轼26岁,如果按今天的教育制度,正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三四年的时段。在职场中,二十五、六岁是人最关键的节点,甚至就是一个职场生涯的岔路口。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时,你以为自己可以学以致用,开创事业,但投入到工作中后才发现,所有在校园里努力学习的知识和努力构建的价值观都没有用处,公司/单位里的人们遵循的是另一套完全与校园不同的价值体系,而他们也只当你是一个菜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只能打杂,做一些最基本的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就这样,你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三四年,基本抵消了你在大学里的“洗脑”式的雄心壮志,这时,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坚持那个校园里旺盛的生命所赋予你的旺盛的斗志与理想,于是你会发现,人们看你的眼光不一样了,有些人认为你有病,但也可能有些人开始赏识与承认你。另一种选择是向社会与现实低头,并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你开始变得世俗、市侩、世故,时间对于你来说,一秒与一年的区别并不大,因为每一秒你都在做同一件事:混。你会选择成为理想的骑士?还是现实的奴仆?我知道,这世界上真正的骑士太少,奴仆比比皆是,你我皆如是。可是九百多年前的苏轼,怎么可能就这样向现实低头呢?牢骚过后,他依然是那位胸怀天下、言必以国士自处的帝国人才库第一顺位候选人。明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帝国人才库第一顺位候选人在边陲之地写给朝廷的两篇大文章。谢谢观赏,再见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