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将起义后,不敢接受开国上将军衔!主席:此人必须是上将
千古伤心旧事,一场谈笑春风
残篇断简记英雄,总为功名引动
古今多少风云录,尽在《西点》篇章
1949年起义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有3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5年授衔中获得了上将军衔。这是极高的荣誉和肯定,其实三人在国民党阵营时都只是中将军衔,起义后反而获得了进一步重用和晋升。3人分别为: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而董其武将军在正式授衔前曾经给主席写了一封亲笔信,提出自己的情况不适合晋升,希望仅保留中将军衔即可。结果被主席明确拒绝,坚持授予其上将军衔。这是怎么回事呢?
董其武之所以向主席请辞上将,绝非故意做出谦让姿态。1955年正式授衔前,相关部门会预先通知授衔将领,告知其将被授予何等军衔并做好准备。董其武得知自己被评为开国上将,欣喜之余也非常吃惊。他认为自己毕竟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才发动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官,49年之前还曾经率部和华北解放军兵戎相见,所以能够保留现有的职务,董其武本身已经十分感激,没想到还能晋升为上将。思前想后,董其武还是觉得自己授衔过高,毕竟当时上将人数有限(只有57人),而很多贡献卓著的早期将领也没机会获得。于是董其武郑重提笔写了一封信,委托杨成武将军转呈主席,信中写明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专门请辞上将军衔。
主席看过董将军的信后,没有过多思索,便让杨成武告知董其武将军:必须授予上将,不必有心理负担,军内也不会有人反对。为何董其武的上将军衔辞不掉呢?主席之所以坚持给他授衔,绝不仅仅是考虑董其武国民党起义将领的政治影响力。董其武具备实打实的军功,虽然加入解放军阵营较晚,但他有3点优势是别人很难相比的,按照1955年授衔时的情况,其中任意一条都很过硬。
第一点是抗日功勋,我国的抗日名将,绝大多数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才上的战场。董其武则不然,作为绥远系的国军将领,由于驻军的特殊地理位置,早在1933年便与日军爆发了激烈的长城抗战,仅论民族贡献和资历,董其武就十分突出,别的将领打了8年,他至少打了12年;第二点是绥远起义功劳,作为能够带领10万人大兵团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在绥远积极活动组织起义,从而彻底解决华北解放问题,这是大功一件;第三点则是边境战争的功劳,作为兵团司令员率领23兵团出征朝鲜抵御外侮,这是同级别将领中罕有的功勋。凭这3大贡献,55年授予上将是实至名归的。
你若喜欢,为我们点个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