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29期】【孝贤杯】【32号作品】张延芳丨2020年度全国十佳孝贤风采录

2020年度全国十佳孝贤风采录
作者/张延芳
祖孙四代绿太行
河南省淇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这里石灰岩林立,自古有“种草草不长,种树难乘凉”的说法,但是,太行山一户人家依靠全家的力量坚持35年,在山石峭立、少土缺水的荒山上种活了20多万株侧柏。这个主人公叫靳月英。
她1923年6月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丈夫冯青海1947年3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年她24岁,儿子冯小锁才8个月。她化悲痛为力量,在战争年代是支前女英雄,1956年1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以后她是全国拥军模范,1984年退休后是她是全国绿化模范。今年97岁了仍精神矍铄。
她作为老烈属、老党员、村妇女主任,干到61岁退休。1984年的“八一”建军节,靳月英进京参加拥军模范大会,她说山外的树真多,可家乡是秃的,太行还是荒山。回村第二天,她就扛镢头,挎箩筐,揣着干粮上山了。
从此,满目荒凉的山,便多了个瘦小的老太太,从夏到冬刨树坑。山上没树荫躲,日出干晒,下雨硬淋,雨雪来了,她用毛巾缠住额头,不让水往眼里淌。冬天土石冻得干硬,一镢头下去只留个白点。太行山风大站不稳,她就跪着干,趴在地上挖。太阳下山了,顶着月亮干,没有月亮的晚上就摸黑干。她决心让烈士流血的荒山披上绿装。
很多山岩呈70度陡坡,乱石堆积、石厚土薄,她先把乱石刨松,撬石块码成围堰。坑里缺土,她就背着箩筐从石缝里抠,再一把把填进坑。
到了次年,老人已经备好280多眼树坑。她卖掉猪娃,换来200多株侧柏苗,精心栽种到了山上。没想到大旱之年,坑里土都晒焦了,老天爷干瞪眼就是不掉雨滴。靳月英每天不歇劲从山下水库担水,她上了年纪,一趟只挑得动30多公斤。她挑水攀崖,记不清几次脚下滑,人翻水洒,桶直抛下几十丈外。大旱之年,在她的精心养护下,竟然种活了170多棵柏树。
有一天晚上,儿子左等右等不见娘回来,就进山找。原来靳月英从高崖跌下来,摔折了胳膊,起不来身。儿子劝她也该歇歇了,靳月英说,“党员没有休息日,活一天就要干满两晌。”拗不过,又放不下,小锁孝顺,干脆陪母亲一块儿进山种树。
靳月英挂个水葫芦,揣着冷馒头,中午不下山。有一次,三伏天儿媳妇进山送饭,远远看见山坡上,婆婆手缠毛巾,头枕着扁担睡着了。人在树荫下也热得难受,何况山坡劳作的年迈老人。儿媳妇很感动,领着孙子孙女也加入了栽树行列。
靳月英守寡,独子小锁生了两儿三女,老太太给起的名字多是“树香”“树青”等,盼着太行山被树染绿。他们把北山种满,又渡过水库去种南山。靳月英年纪更大了,挑不动大桶水,就半桶半桶往山上提;使不动大镢头了,就让儿子打了把老太太用的小镢头。
曾孙冯超记忆里,他从小就跟全家种树,“全家都很忙”,天黑还不见太奶奶回来。土厚的地方,他们种了果木,天不亮就把猪圈、鸡圈的粪担到河边,一船船运到对岸,扛上山坡,再一捧捧埋到树下。粪不够了,他们就走街串巷去拾粪。
种树10年后,村里陆续有13人加入,自发成立了“靳月英八一造林队”。每逢下雨别人往屋里钻,他们往山上冲,趁着雨水栽的树好活。老人在山上砌了座石屋,刮风下雨就吃住在那里。
三十多年,靳月英带领全家辟开8架山19面坡,开发出110多公顷的山地,栽种了21万株的绿化林和2.2万株的经济林,搬运的石头能装满万辆卡车。
如今,重孙冯超已成为鱼泉村所在黄洞乡的副乡长,主管扶贫。现在他也带领乡亲们上山种花椒、种核桃,不少人家每年单花椒就卖数万元。
太行山水土流失面积由72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3400多平方公里,每年至少可蓄水11亿立方米,彻底改变了过去“土易失、水易流”的状况。靳月英面前,耸起的一座绿色的太行山,是这个时代给子孙最大的福泽。
靳月英一生共获得党和政府的各种奖励100多次,其中国家级荣誉称号5次,省级荣誉称号16个。先后四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拥军模范代表、全国绿化先进人物进京,分别受到三代党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位银发飘霜的老人是一个时代奋斗的缩影,精神的符号,她以永远不变的追求铸就了她不平凡的人生。她所托起的太行精神将永远生辉,光耀华夏。
一个人温暖一座城
 
邱华今年63岁,2004年开始做志愿者,她是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联盟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是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全国公益形象大使,由她发起的“爱心大姐志愿者团队”累计筹集善款物资超过千万元,帮助困难人群超过万余人。2004年至今,她的爱心播洒到了青海、贵卅、四川等省,她关爱过的人包括孤寡老人、残障儿童、失学孩子超过一千人,她参加助老、助困、助残、助学活动5000余次,平均每年奉献工时3000多小时。
邱华有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和女儿是她致力做慈善公益的坚强后盾,她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退休工资不高,但她每月都拿出500元来做慈善,1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
她发起成立民间爱心大姐志愿者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团队现在有一千多人,他们通过QQ,微信,微博的聊天功能进行活动的组织、展示,捐款公布和公益宣传推广。
邱华家中挂着的一副字画“爱心奉献情暖百家”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说:我就见不得孩子和老人受苦,我关注的都是那些一直不被人关注的,有时侯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睛,我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我没有理由不去帮助,我会为他们养老送终,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我走不动路…
她二次到玉树地震灾区送米、面、衣服,为孤儿送温暖。三次进大凉山为贫困地区筹款建了两所“万聚”希望小学。三次到甘肃、四川甘孜、广元、宁夏、六次赴贵卅以及到陕西周边大山深处访贫问苦,助学扶贫。
她把温暖送到甘肃地震灾区,她把自己获得“最美爱心妈妈”的二千元奖金,全部分给这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为白血病及烧伤孩子、残障儿童募集近200万善款,她关爱老人每年春节到养老院陪老人过年。孤寡失独老人称他是敬老好女儿;残障儿童和贫困山区留守孩子叫她爱心妈妈;受过资助的大学生叫她爱心姐姐。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灾区有她的足迹;甘肃舟曲、贵州黎平泥石流救灾及云南大凉山助学现场有她的身影。
她用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助学、助困、助医,助残、助老,关爱老兵、关爱留守儿童,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去传递她善良的大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她喜欢旅行,坚持十年自费公益旅行,常常一路旅行一路公益,把爱洒满旅程。
邱华带领的爱心大姐志愿团队闻名全国,他们的志愿服务事迹曾在央视播出。今年又成为了抗疫一线的闪亮标杆。她们在疫情期间先后为5000余人免费理发,筹集医疗用品及消毒物资一百多万元,送到医院,支持抗疫一线。
十六年的草根公益,让她充实而快乐。
十六年来,她一直关注着贫困山区、儿童村、敬老院,每个月她至少有近20天都为此而忙碌,她还特别关注城市里的孤寡老人,和他们结下了亲人一般的情谊。他们的服务足迹遍布三秦大地,远至贵州、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十余年的“琐碎”,换来千余人加入其中。邱华说:这个结果,是她最初也没有想到的。她说:自己就像一粒落入湖水的石子,一颗石子改变不了整个湖面,但它泛起的涟漪所产生的力量会影响更多人加入其中。
邱华和她的团队共获得中央及省市区县各种荣誉50多项,曾荣获2010陕西“慈善奉献奖”、2011陕西“慈善公益人物”、2011年省慈善协会“优秀慈善志愿者”称号、2012年第七届“陕西十大孝子”、2012年“陕西公益人物”、2013年陕西省“优秀慈善志愿者”、2018年8月荣获陕西省第二届“三秦善星”,陕西慈善协会金星级奖章等荣誉称号。她虽然获得了许多的,但她家里看不到一块奖匾、一个奖碑。她把陕西省委宣传部等十家联合授予的“陕西十大孝子”匾额及各种荣誉证书、奖碑都收藏起来,从不宣扬,她默默无闻做好事,不为名不为利,她大爱无疆的精神令人敬佩。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一声承诺,终生服务。一个人温暖一座城。
见义勇为 德耀中华
王金清生于1972年,家住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黄河岸边,因为小名“王三儿”,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三哥”。从小因家里穷,兄妹7个,母亲走的早,全靠村里救济长大的他一直要回报社会。
从17岁第一次下水救3名儿童开始,28年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身体壮实,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汉子,28年从黄河水中救了300多条生命,成为黄河岸边名副其实的“生命卫士”。在包头市,提起在黄河上救人的王三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救人不图回报,婉拒一切酬谢。“救人的三孩儿”“黄河义士”“黄河岸边的生命守望者”……都是老百姓对他多年来见义勇为行为的褒扬。他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他每年在黄河开河、封河时,披星带月、风雨无阻地义务巡堤20多年。守在黄河岸边的同时,也在守护生命。由于长期在水边生活的缘故,王金清的听力、视力都特别好。多年来,王金清在河岸边做生意的同时,总是时刻注意着来自水面异样的声音,观察岸上和黄河大桥上偶尔出现的孤单身影。他说:“我现在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来跳水寻死的。”只要一有险情,他就马上行动。
最初救人只是王金清一个人在做,他说;“因黄河大桥范围太大,有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如果有一支救援队伍到处去巡逻,就能避免很多人失去生命。”2013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王三和同村7位农民兄弟组建了内蒙古首支黄河水上民间救援队“王三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从此,一群朴实的农民,在黄河岸边竖起了一面生命的安全屏障。为展开救援工作,王三花费10多万元购置了救援船、橡皮艇。之后,又在黄河边申请了一个地方,自己出资3万多元,建起一座50平方米的临时板房,三面是大玻璃,供巡视河面使用,同时也是抢救落水者的地方。救援队组建至今,共实施救援90余起,特别是暑期等高发时段,救援队每天处理各种潜在隐患10余起,施救成功率大幅提高,4年多的时间,实施救援80余起。2016年6月,“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金清救的人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4岁。有的是失足落水,有的是轻生跳河………2017年以来,他的妻子王春霞还肩负起了对受救轻生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的工作,她耐心地与他们交谈,疏解他们的忧愁和烦恼,引导他们走出轻生的困境。就这样,王金清与妻子一次次地将爱心传递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慢慢地,越来越多的黄河岸边打鱼人参与到救援队伍中,现在,救援队发展壮大至二三十人。三十载斗转星移,一部望远镜、一艘小皮艇、5公里长的黄河堤坝,这位农民不言不语,执着坚守,用行动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不仅救人,还慷慨解囊捐助白血病患儿、尿毒症患者、边远山区烧伤父子、助学贫困美德少年等等。村里哪家有困难了王金清都帮,每到寒暑假,他还资助许多家境贫寒的大学生。他和妻子还无私帮助困难家庭的全国道德模范。甚至还收养救上来没人领走的老人。
一个普通的农民,把救人、助人这两件事坚持了30多年。值得称赞的是他背后有个贤惠的妻子在默默支持着他,夫妻二人互敬互爱,助人为乐,积极进取。挽救他人的生命,给予他人幸福的同时,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着中华民族乐于助人、勇敢谦虚的传统美德。
2013年王金清获得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第四届感动内蒙古人物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同年,王金清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
黄河卫士,时代楷模!在荣誉面前,王金清更增添了责任,他说:“救人和帮助人让我感觉到幸福,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一直在黄河上救人,在生活中帮助人!”寻找需要守护和救援的生命己成了他生命里的一种习惯,只要在黄河岸边,他就会坚持做守护者!王金清就是为救人而生的!
让爱回家 善行天下
张世伟,今年42岁,安徽省临泉县人,1997年到广东东莞打工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他虽然是一个打工仔,但他有颗仁慈的心,十九年救助2000多名街头流浪人员回家,让很多失散的家庭团圆。在平凡的日子里,张世伟一直致力于助残,敬老服务,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好人的概念。
2001年在东莞石碣镇,他发现一个流落街头的老人,热心肠的他帮助老人找到了家。一次偶然竟换来一个家庭的重聚,张世伟从此走上了救助流浪者之路,并默默坚持为社会奉献爱心。
他从一个人踩着单车开始,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协助回不了家的人帮助他们寻找家人。2015年张世伟感到一个人力量有限,为了呼吁全社会参与,凝聚更多的力量,2016年他创建了东莞”让爱回家”公益服务中心,让爱回家寻亲网,大力推行反向式寻亲,张世伟推行的寻亲理念是先找到人,后找家的逆向寻亲,开创了中国寻亲的里程碑。
现在,“让爱回家”已经成为中国著名寻亲公益组织,在全国建立了65家让爱回家工作室。220个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全国各省区建立了让爱回家400多个网络分会。截止到2020年8月底,让爱回家志愿者已经遍布全国,服务队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如今1万多名志愿者。利用互联网平台,累计在全国己成功救助了2600多人。让爱回家公益组织在协助政府开展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帮助走失人员、无家可归乞讨流浪人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了救助更多的流浪者,张世伟和志愿者们,放弃节假日星期天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穿上红马甲,到东莞各镇街的桥下、公园寻找流浪者。帮助流浪人员回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流浪人员大多精神异常,平常人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们。张世伟在帮助流浪人员的时候,被骂过,甚至被攻击过,还被许多人质疑过,但他从不在意,用真情感化他们。他说,救人必须先救心,只有解决流浪者的心理问题,才能让他们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为了便于救助流浪人员,使救助行动效率更高,张世伟在2017年用攒下的十几万元买了一辆小汽车,车上帖着:“让爱回家”四个大字,这辆车子几乎都用来接送流浪人员,车里为流浪者还备着食品和矿泉水。救助中心还设立爱心捐赠专柜,让流浪者随时有干净换洗的衣服。对于张世伟和志愿者们来说,能够帮助更多流浪人员回家,和家人团聚,即使花了时间和金钱,他们也觉得很开心。
在义务做好寻亲公益活动同时,张世伟又发起【为父母洗脚】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大众在每年除夕这一天【为父母洗脚】,并将推送这一天成为联合国认定的【为父母沐足日】。
张世伟全家八口人,两个儿子,在安微老家读书。2008年,张世伟的弟弟不幸去世,他又把姪女也接来抚养。为了多一些收入,张世伟曾同时做7份兼职。后来,因为救助流浪人员需要花很多时间,他放弃了几份兼职工作,收入也随之减少。至今,他和妻子还住在一间20多平方的出租屋中。但他却说:不管生活多艰,我都要坚持把救助流浪者的事情做下去。
张世伟帮助流浪人回家的时事迹,被央视,广东多家电视台,东莞日报等一百多家媒体报道过。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获得:2017年全国最美家乡人。2018安微阜阳好人。2019年被授予东莞市红十字会最美人道主义工作者。2019第二季度东莞好人。2019年广东好人的荣誉。
短短四年“让爱回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公益平台,张世伟说:一个人的善是小善,带动大家一起来行善,才是大善。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却把助人为乐作为道德和责任来坚守;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持之以恒的奉献;他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只有让爱回家的善举!
献肝救公爹 大孝感动天
在河北省行唐县有一个贤孝媳妇张建霞,她用“割肝救公爹”的行为填补了中华五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孝道故事,该故事不仅传遍了燕赵大地,也感动了全中国。
张建霞今年38岁,她有个幸福的小家庭,可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4月,公公被确诊为肝癌。肝脏移植成为唯一的希望,在几个直系亲属血型不合没有相匹配的肝源的情况下,她瞒着婆母到医院化验结果显示,她的血型正好与公爹血型相配。为了及时给公爹治病,她做出大胆的决定,说服丈夫要给公爹捐肝!
当张建霞夫妻俩将这一想法告诉婆母和亲戚时,遭到一片的反对声,“割肝手术风险大,可要三思而后行啊”;“孩子啊,你还年轻,这事可使不得呀,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我可咋向你爹妈交待啊”!
亲戚朋友们的纷纷相劝和婆婆的竭力阻拦,再加上后来在医院病床上躺着的公爹听说儿媳妇要捐肝,也生气的说:“病不治了”,吵闹着非要回家。面对家里家外一片的反对意见,张建霞不但没有改变主意,反而耐心的去给亲人们分别解释,她说:“爹娘抚养儿女艰难辛苦,儿女孝敬爹娘天经地义,娘和婆婆都是妈,爸和公公都是爹,为‘爹’看病没有什么使不得”。
公公也坚决地摇头:“不行,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宁可不治了,回家等死,也不能让儿媳妇捐肝”。建霞劝说:“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
主治医生了解情况后,曾单独找过她:“如果你不愿意,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理由’取消捐肝手术。看上去文弱的张建霞却非常坚定:“有爸在,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我是这个家的人,就有义务救爸爸。”在建霞的坚持下,全家人终于同意建霞为公公捐肝。
2007年6月14日8时,一次全国、全世界也非常罕见的儿媳妇给公爹捐肝的手术在北京某医院举行,张建霞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经过9个多小时的煎熬,她69%的肝脏被成功移植到公公体内。当张建霞的肝脏在公爹的体内“复活”,并开始工作时,处在死亡边缘的公爹重获生机。手术后,张建霞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术后身体虚弱到极点,夜夜难眠,曾因倒流管脱落,胆汁流到腹腔中。
她说:“我爱我的丈夫,我爱这个家,我不希望这个家有一点缺失,丈夫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父亲,公公得了病,丈夫力不从心,就让我替丈夫尽这份孝心吧,这也算是上天给我这个做儿媳的孝敬长辈的一次机会吧”。这一番真情的话语,道出了她博大的情怀,一次善意的举动,彰显了新时代女性高尚的美德。
公公因张建霞捐肝多活了三年,没有了公公,张建霞作为长嫂,成了家里的支柱,小叔子结婚,里里外外都是她操持。张建霞与妯娌处得就像亲姐妹一般。
张建霞为公爹捐肝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社会各界对张建霞表示敬意。称她是足以感动世界的人类英雄。但张建霞面对荣誉平静地说,我不过做了当晚辈的应该做的事,真不值得大家这么大张旗鼓地来宣传我。
张建霞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孝老、敬老、爱亲、救亲的人间大爱。3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张建霞献肝救公爹的事迹,她先后被评为行唐县“十大孝子”、“三八红旗手”、市文明公民标兵、“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大道德楷模”、“全国十大孝心人物”和“当代中华新二十四孝”。
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支持,她的故事被拍成《大孝儿媳》的电影,那小小的一块肝脏延续的不仅仅是一条生命,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位平凡的女子,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这份孝义,感天动地。更让她坚信“好人一定有好报”。
以德治村 孝行天下
在山东省济南市牟汶河与孝义河交汇处孕育了历史文化名村——官场村。这里不仅是长勺鼓乐的发源地,还是成语“一鼓作气”的原发地。2006年,32岁的张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实行以党建为引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用积分制抓落地的“道德银行系统”,让家家设立道德岗,人人传递正能量,把曾经是莱芜市有名的“上访专业村”,负债300多万元,5年换了三个领导班子的烂摊子。实现了村庄由乱到治、由弱到强,村容村貌极大改善,村风民风极大提高的文化名村,经济强村,美丽乡村。
坚持党建统领,以阳光党建、聚力党建、智慧党建、民心党建、全息党建为主要内容打造“出彩党建”品牌,实现党建兴村全覆盖。走进村党建馆和村史馆,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老物件等浓缩了官场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官场村党建实践的丰硕成果。
文化润其内,养德固其源。官场村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党建文化。村里建起了可容纳300人的“儒学大讲堂”,邀请全国各地国学专家前来授课,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带入千家万户,让人的心灵得到洗礼。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党风建设、带民风改善,倡导“日行一善”,村民用“孝亲、感恩、励志、报国”的实际行动,将孝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全村孝老爱亲蔚然成风。
坚持以增强民生福祉为目标,大力推行新型养老服务理念,实施文化养老工程,满足老人心灵滋养、精神文化、物质生活各方面需要。每年给60岁老人1200元生活补助,全村7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养老,给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生日蛋糕加400元现金,每逢春节及重阳节给老人发放生活补助。不断提高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文明村风。2016年初,官场村把四德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引用积分制管理,在官场村党建馆的电子屏幕上,清晰的展示着每位村民的“道德积分”分数和排行。用积分的形式,激发了人民的善心、爱心、孝心,做善事、行善举、积善德在村内蔚然成风。弘扬正能量、人人争先进、争做好村民的热情空前高涨,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不文明现象没有了,曾经的“乱摊子”一去不复返,各种善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党风、民风善行风气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从而形成了“道德行为银行”,让老实人不吃亏,“吃亏是福”变为现实。文明和谐新风吹遍村里的角角落落。2016年底,官场村被命名为“全国积分制管理第一村”。
2019年张珂书记被授予十大杰出村官,官场村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特色村和中国村庄2019幸福村。并相继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村、中华孝心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移风易俗示范村。山东省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孝爱文化养生养老示范基地”、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基地、山东儒学文化产业基地。
辛勤的付出,结出丰硕的成果。官场村是新时代新农村的典范,在弘扬中华孝文化方面用新思想走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新经验。“道德银行”为官场村的发展存起了满满的正能量。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在张珂书记的带领下,官场村将“一鼓作气”,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官场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用爱与执着书就大孝篇章
项宗平,女,1965年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佑康家园”南京鼓楼康复站(鼓楼区建宁路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她热心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为残障人员及家庭服务,用爱为他们撑出一片蓝天!
她曾是南京自行车厂的一名工人,1994年她成了下岗工人。从此,开启了她人生的创业之路。她站柜台、开出租车、经营饭店,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用奋斗实现了梦想,完成了由贫穷向富足的华丽转身。事业的成功,她并没有忘记其做儿女的责任,主动将退休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中,父亲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平静地走完了91岁人生路。如今,与她一同生活的母亲已经94岁高龄了,仍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小孝为家,大孝为社会!富裕起来的她,想着如何回馈社会尽大孝。2016年底她放弃得心顺手的事业开始做慈善,创办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站,为选址她遭受一次次拒绝,但她又一次次再寻找,三个月后,终于选到了一处废弃仓库。她立即投入资金装修改造,一个面积约700平方米,可容纳100人同时设有医务室、心理咨询室、音疗室、沙盘游戏室等设施的康复站建起来了。
解决了场地问题,招纳学员的困难又扑面而来。她按民政系统提供的名单,挨家挨户拨打电话,动员患者的监护人把他们送到康复站托管。由于缺乏了解,即便是免费提供服务,也不愿把亲人送来。她感到从未有的疲惫和迷茫。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她不放弃一次次登门走访,苦口婆心劝说,安排车辆接送监护人和残障人到康复站,开展“体验一日”活动,她的真诚让一些患者来到康复站后就不愿离开,她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残障人员和其家庭的信任与支持,康复站会员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现今的91人。
慈,发于心,善,始于行,为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康复站服务残障人员的能力。她自费到台湾和日本学习。对每个学员她都深入了解他们的病情、家庭、爱好等情况,制定康复方案。她还不定期组织旅游、运动会、卡拉OK比赛、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慢慢打开残障人员的自闭状态,在她的努力下,精神病患者的发病频率越来越低,用药量也越来越少,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残障人康复事业,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但项宗平无怨无悔!为了集中精力办好康复站,她停止了酒店的经营,将积蓄大多投入康复站建设与运作,为了让残障人员融入社会,她设计筹划了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渠道和项目。2018年,开办了“佑康食坊”,教学员包包子、做糖饼。并和多家企业达成采购协议,提供产品代加工业务,让残障人士在康复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笔稳定收入。2019年下半年,她引进有机活体芽苗菜培植技术,吸纳约20名学员化身“菜农”就业。通过这些项目的导入运行,给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搭建了康复平台,取得了多重效果。为让残障人员及家庭树立自信,挑战人生,她举办了一台别开生面的由残障人员和家长演出的晚会,让所有与会者热泪盈眶!让大家见证爱的力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年多时间,康复站不仅成了残疾人的家,也是项宗平的家,她倾注爱与希望。赢得了“佑康家园”残障人和家长的爱戴。满墙的锦旗是她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晶。同时,她也收获了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满满点赞!《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对她的事迹进行了专门报道,项宗平被推选为“南京好人”候选人。
德孝文化扶心志产业发展奔小康
“是那个简陋的小屋,贮存着你到来时的梦想;是那棵弯弯的柳树,见证着你平日里的几多匆忙。你手捧着阳光走来,把村子里的树梢房舍照亮。莺飞鱼跃,善舞歌扬,你和乡亲们一起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是一首河南省息县第九小学校长张玉龙写给当地路口乡弯柳树村第一驻村书记宋瑞的歌,歌声在弯柳树村不时回荡。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到全省第一个“中华孝心示范村”,在宋瑞的带领下,弯柳树村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育人心,改变民风,招商引资,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扶心,产业带动脱贫”的致富之路。
宋瑞,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直属机关党委调研员,河南省信阳市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
2012年10月,宋瑞被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党组派到弯柳树村任扶贫工作队长。当时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杂草丛生、垃圾围村、污水横流。除了“脏、乱、差”现象严重,更为不堪的是村里打麻将成风,不赡养老人、打架斗殴不断,民风不太好。
宋瑞书记到村里后,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改变人心、改变村民价值观,扶贫先扶心、先扶志。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扶心,道德育人,产业形成,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4年发动息县企业家捐资30万元,设立息县第一个村级道德讲堂,至今,村里的道德讲堂由小变大,现在己建成现代化、高标准的第三代道德讲堂。宋瑞书记坚持在村里连续开办道德大讲堂,向村民宣讲孝道文化,並且邀请道德模范来村里讲述榜样的事迹。随着道德大讲堂的开展,弯柳树村的民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村民开始崇德尚仁,孝悌友爱,积极上进,文明乡风走进百姓家中。
宋瑞引领弯柳树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组织村民把家中闲置房间改造成“孝爱客房”,接待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成立孝爱文化公司,村里人自编自导自演弘扬德孝文化的歌曲、舞蹈、小品,到很多地方演出。极大的提高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为建设美丽乡村,宋瑞书记积极争取政策性扶贫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共协调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全村人居环境改造和提升。
村里修成了柏油路,昔日臭水沟,今日变成村民休闲广场,村民实行积分制垃圾分类管理,建成垃圾分拣中心和污水处理工程。环境优美,治理有序,一派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今的弯柳树村,不仅街道整洁有序,村里人也热情好客。而德孝文化和良好民风成了该村发展的一张名片。
人心一变,奇迹出现。村民变得勤奋肯干,彬彬有礼,到处洋溢着温暖和幸福。有德就有财。党支部组织招商引资,吸引7家企业到村投资发展产业,村里成立息县远古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发展300亩的酵素大米试验田,吸引在外的游子返乡创业,无公害种植的火龙果长势喜人,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1727元。
驻村扶贫的八年间,宋瑞坚持“扶贫先扶心,产业促脱贫”的发展思路,团结和引领弯柳树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弯柳树村通过文化扶心扶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做法引起全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持续报道弯柳树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弯柳树已成为大家心目中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模范村、样板村。而这一切都是宋瑞书记扎根弯柳树八年心血的结晶!
弯柳树村在宋瑞书记带领下,在大家共同努力奋斗下,先后获得“中华孝心示范村”、“弘扬中华孝道示范基地”、“河南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新村”、“信阳市美丽乡村”、“信阳市生态村”等荣誉。宋瑞书记也荣获2018年度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2018年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等多项荣誉,宋瑞书记己成为乡亲们心中最亲的人。
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宋瑞书记以弯柳树村为家,把百姓当亲人,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颗赤诚至爱之心,开展扶贫扶心扶志工程。一首为宋瑞书记谱写的歌曲《舍不得让你走》,表达了弯柳树老百姓的心声。
海外宏扬中华文化
吴治欧,男、1954年生,是美籍华人,在美国已二十余年,这二十年来,在美西洛杉矶、拉斯韦加斯从事新闻工作,对传播中华文化,协助华人新移民快速融入当地生活,以及参与急难救助、关怀同胞均不遗余力,深受侨界肯定与敬重。
吴治欧先生毕生从事新闻工作,迄今已逾四十年,曾任大型报社总编辑、总经理职务,目前担任美国新龙传媒集团总裁,旗下拥有《维加斯新闻报》、《美洲新华杂志》、《维加斯黄页》等三份纸媒,以及维加斯新闻网(www.LVCNN.com)、网络电视、华人头条维加斯站等新传媒,是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平台,华人读者众多,也受到美国主流重视。
吴治欧先生纵横报业四十年,现今除在美西搭起传播媒介的桥梁,服务侨社,近几年,也将触角扩大到和海外华文媒体增加互动,互相切磋,加强交流的领域,十余年来,多次应国务院侨办及中国新闻社邀请前往中国,参加“世界华文媒体论坛”,并为当地的建设及扶贫成效做出第一手的报导。此外,也受邀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第一届“海外新媒体论坛”以及中国侨联主办的第一期“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以及2019年华人头条主办的“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等专业媒体活动。
目前,吴治欧先生同时担任:世界华文媒体协会副主席、国际中文记者联合会主席、国际新媒体传播协会顾问、(美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顾问(简称:美联盟)、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理事…等。
吴治欧先生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年余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一面,他因工作接触到许多国内到美国的同胞,当他们因意外事故陷入困境时,都能给予适时帮助,伸出援手。包括:中国公民因交通事故发生的意外憾事,造成无法挽救的伤亡后果,肇事原因主要是驾驶人路况不熟,不谙美国交通规则所致。而这类善后工作处理烦杂令家属烦心,站在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他都给予家属或伤者提供适时援助帮忙,令同胞在异国感到温暖和宽慰,而吴治欧先生却谦称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吴治欧先生表示:快乐就在平常的生活中,只要用心付出,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含着快乐!工作也是如此,新闻工作是我的终生志业。未来,吾仍将秉持初衷,在新闻的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服务侨社做出一些贡献。
守护夕阳爱洒人间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焦点。如何让老人“老有所护,病有所医”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十九大党代表,太原市精神病医院老年科主任(山西省太原红十字托老中心主任)李丽珠,自2000年12月开创了全国第一家依托精神病医院创办老年护理的先河“医养结合”——成立了山西省太原红十字托老中心,填补了国家的一项空白“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填补了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的空白,养老机构不接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空白。
由于工作原因,李丽珠每天面对的是住院的失智老人,他们大都是高龄、病残、失能及“空巢”老人。都是最弱势群体,为了让老人能认识并记住自己,她把白大褂、红毛衣、高流海做为自己的“标配”。她说:“红色代表温暖,容易被记住,换个形象,有的老人就不认识了”。
在护理工作中,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痴呆老人的护理、瘫痪老人护理、压疮护理、临终关怀护理是负担最重,也最具挑战性。面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老年痴呆患者的无奈和患者家属的无助,2000年,她带着5名工作人员,借款80万元盖起了平房小院。就这样开始了从保姆式照料走向专业化护理创新之路。李丽珠说:替天下儿女尽孝心,让老年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是我的最大心愿。
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年老体弱,多病共存的特点,工作人员看的不仅是“病”,更重要的是看“人”,既要懂医学、心理学,还得会唠家常。既要用正常人的态度去对待他,又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和他沟通。
李丽珠认为,不管做人做事,有责任才会把事情做好。针对卧床老人容易坠床骨折,她便把病床的高度由55公分降低到30公分,还为他们配了奶瓶解决喝水被呛的问题。
2016年,李丽珠首创并实践的医养结合被确定为样板向全国试点推广。李丽珠说,“十几年走得很艰辛,但是都值了。自己稀里糊涂做了个大事业”。
在医院特有的气味中,寒来暑往,她20年如一日,坚守在病房一线,探索出一条针对高龄、病残、失智、失能老人“托老、诊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护理新型模式。使“医养结合、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的老年护理成为全国为老年患者服务的特色品牌。
她撰写了30万字的全国第一本《“医养结合”老年护理服务手册》专著和30余篇老年护理论文。为全国医养结合的开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凡是人,皆需爱,在36年的护理生涯中,她服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000多位,为他们进行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她是医生,也是失智老人临终前的“妈妈”,很多老年痴呆患者把李丽珠当妈妈,她为233位老人送终、擦洗身体穿上最后的寿衣。她所创办的安宁托老被全国老龄委授予“敬老文明号”。
她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创新人物”、2013年“中国好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百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等60多项荣誉。她的事迹被拍成晋剧“守护夕阳”微电影“天使在人间”公演。她做先进事迹报告近200场传播正能量。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媒体报道她的先进事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要“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李丽珠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一定要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孝亲敬老真情无价
张继强,1963年生于山东,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国学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学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教育台《水墨丹青》栏目彩墨山水画讲师、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中国画学会名誉副会长。
他早年从军,军人的严谨风格,将他锻造成一位做人求真,做事求实的勤恳者,对书画艺术的责任,对人生的感悟,有更高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担当
他说:做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有美好的心灵,其中最关键的三点,就是要有孝心、忠心和爱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孝心为父母
张继强有兄弟4个,双亲高寿健在,离不开他们的悉心照顾,在他的家里有不成文的规定,作为儿子,不能花钱请保姆,不管再忙,都要腾出时间,从一日三餐开始,亲力亲为去照顾双亲。
张继强是个大孝子,他一年中用四分之一的时间,从北京回到山东老家去陪伴父母,每次一个月,在父母面前,什么画家、官员、教授这些头衔都不存在,你只是个儿子,为父母尽儿子的孝道。他亲手给老人家做饭、洗衣、梳头发、剪指甲、掏耳朵、陪聊天、逗乐…事无巨细,就如当初父母拉扯他们长大一样。
他的妻子说:为孝敬老人,每次回家都要推掉许多社会活动,他说:亲情比金钱更重要,尽孝不能等,趁父母健在要好好尽我做儿子的责任和本分。
了解他的人说:张继强坚守先做人再做艺,交友前提是不孝之人不交,收学生是不孝父母不收。在大家眼里,他是位有影响力的画家,每年回家照顾父母,就会影响名和利,但他宁可舍弃名利也要孝父母,他把陪伴父母当成最好的尽孝,用亲情呵护父母,不是拿钱能买到的。他的孝心令人敬佩和学习。
在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时间、金钱、亲情的博弈也愈演愈烈,这个现实的问题在张继强这里,用坚持陪伴和亲力亲为的方式找到了答案。
二、忠心爱祖国
好人品才有好艺术品,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多次出国参加文化交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带到国外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在书画作品创作上,他说:书画艺术是无声的语言,要具备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与时俱进的元素,一定要把祖国的秀美山川,好的政策、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好并发扬光大。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最喜欢画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创作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三、爱心为社会
艺术来源于生活,为汲取营养,唤起更多灵感,他经常深入偏辟的山村,去寻找最原始、最古朴的自然风光,他每次去写生,都会装满给当地老百姓捐赠的衣服、食品,这己成为了他的习惯,坚持了近二十年。他热心公益,不计名利报酬,为宋庆龄基金会及爱心、公益事业捐赠的书画不计其数。
张继强是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更是人民喜欢的艺术家。
孝善立业德润身
许明忠,1982年生,贵州茅台镇高阳堂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两岁丧母,九岁继母来到家中,家中有6个姐姐,他是唯一的男孩,在幼小的心灵里,他发愿要勤奋学习,长大要好好孝敬双亲,报答养育之恩。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教育系统工作,端上了铁饭碗。由于,家庭人员多,父亲和继母身体不适,特别是继母每天需要药物维持身体,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许明忠放弃安稳的工作,于2012年辞职下海,开办企业,创办高阳堂酒业有限公司,用辛苦创下的收入承担了家庭负担。
百善孝为先,许明忠董事长始终把为父亲和继母的尽孝放在首位,父母住的是村里最好的房子,让二老开心快乐过上温韾幸福的晚年生活是他最大的心愿。小孝孝父母,大孝孝乡邻,他为村里修路捐款、为大学生发助学金、为修家祠自己背砖、数年如日慰问家乡百岁老人,他做到了孝心于父母,爱心与世人。
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元月13日,父亲突发脑溢血,许明忠为救父亲,先后在仁怀市第一人民医院、遵义医学院为父亲治病,在医院近四个多月的治疗期间,许明忠天天守候在父亲身旁全心照料,虽想尽办法,用尽精力,敬爱的父亲与2020年5月4日与世长辞,他送走父亲,化悲痛为力量,牢记父亲教诲,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以和为贵,尽自己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坚持日行一善,从身边小事做起,致力于慈善事业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有用之人。
他把许氏家族视为自己的家,在全国各地许氏大家庭中,每一年都做善事,从2009到2019年先后在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北京、天津、香港等三十多个省市看望百岁老人近百人,在全国各地宗亲组织中捐赠宗亲物资近百万余元,在家乡每年都对高考学子发放奖学金。
他不仅孝善做的好,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曾获国家一级调酒师和一级酿酒大师的荣誉。人品就是酒品,在许明忠董事长带领下,他的企业也获得许多殊荣。2016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检疫中心,中国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委员会授予安全绿色健康企业、中国3.15诚信企业、中国自助创新最具影响力品牌,2019年获得公益爱心企业。
他是忠、孝、仁、义集一身的优秀企业家,创办企业为国纳税;辞掉工作,孝养父亲、继母,担当孝子义务;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年慰问百岁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贫困大学生送去温暖;大义舍得,为许氏宗亲捐赠物品百万余元;诚信办企业,以“酿一杯好酒,敬天下宾朋”为宗旨,堂堂正正做良心酒,品质酒,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高阳堂”酒品牌的精神追求。创新挖掘酒文化内涵,研发红将1927南昌起义酒、红将1935遵义会议酒、1935四渡赤水酒,把爱党爱国的情怀融入酒文化,同时,研发百家姓酒,让礼仪在酒文化中延伸,把天下一家的家文化在酒文化中很好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许明忠董事长用点点滴滴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用善行义举铺就事业成功之路。
征文启事 :
第二届全国“孝贤杯”征文启事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306期】《文艺界》“县慈善专刊”总第六期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