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顺---金灯寺
膜拜金灯寺的想法自打前年到穽底村就已产生,今日有幸一睹尊容。本寺坐落在山豫交界,区区几百米竟无公路相通。以往想去只能绕道壶关,途中补胎八泉峡,打听得知,林州河涧镇到壶关的公路已于前几日开通(花壶公路),途径金灯寺,得知此消息,欣喜若狂,当晚合涧镇住下无语。次日早起饭毕启程,一路阴雨绵绵,上得山来,更是大雾弥漫,而且路窄道弯,偶遇修路工,奉劝返回,决心已定,哪有返回之理!稍做休息,以缓眼之疲劳,略有好转,立马前行,一路鸣笛不停,直达金灯寺。寺庙不大,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很是幽静。膜拜完毕,云开雾散,一路狂奔通天峡而去!
金灯寺始建于北齐起初叫宝岩寺,后来芈禅师惊奇地发现每到夜晚就有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入寺内,寺内顿时金光满照,所以便把宝崖寺改名为金灯寺。在寺东面的一个山头叫“起灯山”,寺西不远处的山头叫“落灯山”,传说终归传说,不过住在金灯寺内,每晚不管有无月亮,数米内的东西均可看清,读书写字,穿针引线也不会出错,这就是金灯寺的又一奇观了。沿金灯寺旁的小石径下行数百米,便到了南天门。门柱上刻着“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场,俯瞰翠微峦的低.”这幅檄联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南天门的景致。那入口处,八大金刚把守着,令人望而生畏。数十尊金刚罗汉经千年风吹雨淋,日剥月食,已神体屈缺,面目全非,但人们仍把它们奉为宝物维护着。金灯寺建筑奇特,雕刻优美,别具风格确是座石刻艺术的珍奇宝殿。寺内还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
石窟始凿于北周(557——581年),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1506——1620年)扩建,共有大小石窟17个,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余尊。雕像高3.1——0.3米,浮雕像高20——15厘米。最大洞窟为水陆殿,面积约125平方米,窟内陆面凿为池沼,水清见底,不盈不涸,沼上架“田”字石桥,佛台和藻井四周立雕石佛30余尊,浮雕壁画79幅。寺院内有关帝殿、钟鼓楼、丈八佛殿、延寿殿、聚仙楼等木构建筑20余间,明、清碑碣40余通。寺外有千佛塔等石塔46座。
金灯寺坐落在林滤山东面游云缭绕的陡崖之上。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座北面南,由东往山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一进七院格局。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于北依陡崖,南临深谷,为山势所限,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体,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佛殿、关帝殿、聚仙楼、地藏阁等,山腰北崖凿有大小十四个洞窟,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窟的外檐就山崖凿作,建成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十分优美。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前槽为八角形金柱,宝装莲瓣柱础。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佛、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十二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别具风格。
历代屡遭兵变之毁,现存殿宇30余间。由于该寺院地处僻壤,交通不便,并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建筑比较简陋,甚至可以说是粗糙。它的建筑材料多就地采掘,安装也不十分规范,同那些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的建筑相比,它更显几分古老与凝重。金灯寺建筑突出了石窟的开凿,现存大小25个洞窟,依山开凿,多为南向,明嘉靖、万历年间开凿数量较多。窟之外沿就山崖凿作,建成的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金灯寺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尾声。寺内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应有尽有,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水陆殿石窟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由金灯寺林北行数百米便是石塔林,那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为首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2.25米,镶有石门。门柜均侧刻有字,隐约可辨“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的安葬处。芈神师法名静真,是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后来他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每天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滤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