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梅花山偶遇颜真卿碑林
游梅花山偶遇颜真卿碑林
江雁
施教至金陵,风闻梅花山花开正艳,游兴陡生。
细雨如丝,不算赏梅的好天气,然而一想到不日便将别赴他乡,还是决定悠然前往。所幸有诤友杜晓明先生同行,既可观风景,又能聊文史,倒也兴味无穷。
因为不是节假日,又受天气影响,梅花山游人了了。但这恰恰对了我的心思,游山玩水,最怕是游的人山,看的人海,模糊了风景不算,关键是还有诸多粗门大嗓在你耳边聒噪,实在不利于愉悦身心。
但是今日大可不必有此担心。我们横穿梅林,且行且谈,恰如闲庭信步。其时已是雨疏风懒,眼前有梅花葳蕤,耳畔是鸟鸣啾啾,梅香发于枝头而驻上心头,实在是惬意得很。
杜先生在南京生活已经二十余年,我拉上他,无异于拉了个南京活地图。且除了赏梅,我并无其他目标,便任由先生择道而行,正好还可听听他聊对南京历史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于是,孙权纪念馆前悼古,紫霞湖畔揽胜,赏王安石诗词,也听杜先生闲话诗坛掌故。原来的赏花情趣未减,还饱享了一场历史文化盛宴。
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和颜真卿碑林的偶遇。
说是偶遇,是因为我行前没有想过要探访颜真卿碑林,而杜先生在梅花山门前规划的路线中,颜真卿碑林亦未提及。只是我们在一路边走边聊中,突然看到颜真卿碑林的指示牌,让我临时多了一个目的地。
坐落在紫金山南麓,毗邻明孝陵的颜真卿碑林,是由中山陵园、颜真卿画院和日本东京中国书法研究会共同兴建的。两千多平米的园内,立碑近百块,有的是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胡小石等大家手笔,有的则是来自日本的著名书法家们挥毫创作。
碑林仿唐代建筑艺术风格,庄重古朴,典雅雍容。
行走在碑廊下,杜先生感慨生活在南京的人太幸福,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到各处去瞻仰古人风采。言语之间,处处皆可见他对南京发自内心的热爱。我而今成了半个书法爱好者,心中更多的是对碑林内那一方方或雍容大气,或遒劲豪宕的书法作品的赞叹。
既是颜真卿碑林,自然不能不说说颜真卿。
历朝历代,身为文官又带兵打仗的已然不多,而因此为国捐躯的,更是少之又少。颜真卿却是其中之一。
我最早知道颜真卿,完全是因为他的书法。虽然那个时候我于书法一道还没有提起丝毫兴趣,但“颜筋柳骨”在中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何况我家尚有个喜欢书画的老头儿,时不时在我们耳边念叨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多高妙,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怎样的气势磅礴,苏东坡的《寒食帖》又是如何的跌宕起伏。
年幼无知时候,对于长辈们有意无意的引导往往不以为然,但随着读书渐多,我对于颜真卿的为人倒是平添许多敬佩。
三岁丧父,事母至孝。
为官后清正廉明,不畏权贵,屡遭排挤。
外调平原太守,察觉安禄山有谋反迹象,暗中加强兵力,储备粮草,表面上却每天与宾客乘舟宴饮,麻痹叛臣。
叛军既至,勇而有谋,舍钱粮,更不惜以稚子为人质稳定外援。
朝廷混乱,状如散沙,惟颜真卿严明法度一如往常。
再逢叛乱,朝廷派其前往叛军阵中,虽明知赴死而慨然成行,面对千人谩骂威胁,面不改色。更在数日之后以七十六岁之身被缢杀,
取义成仁。
……
知晓了颜真卿如此的经历,再看他的书法,不觉肃然起敬。尤其《祭侄文稿》,追祭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从侄颜季明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取义成仁之事。二百三十四字,字字泣血,却又有多少悲愤,就有多少豪迈。
梅花山清幽静雅,明孝陵庄严肃穆,处在其间的颜真卿碑林,尤其寂寞冷清。但是,我却相信,必定还会有人与我和杜先生一样,于静寂中缅怀颜真卿的壮怀激烈,欣赏碑林中各位书家的笔墨光华。
归来犹觉意未尽。谨以一首诗,致敬这位浩气长存的忠烈之士。
书剑艺文颜鲁公,
立朝外黜轮回中。
学高可作后人师,
身正堪当前世雄。
碑帖一成生气度,
文章既出添恢宏。
志图报国帐前死,
义胆忠肝谁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