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为了一个篮球
为了一个篮球
要说篮球,现在可不算什么事情。不管哪个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都是用一个大大的网袋,装来一堆篮球,供学生们使用。业余时间里,只要是有球场的地方,随时都可以看到不分男女老幼的爱好者们,你抢我夺的身影。可是,要放到40多年前,篮球可是一个稀罕物。
上世纪的70年代,我还在村里的学校上学,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土地的操场,也只有一个篮球,而且,那个篮球还是那种没有内胆,橡皮做的球,充满气以后,弹性很大,如碰上尖锐的东西,容易刺破。要是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应该只适合大家做为玩具使用的,肯定不能来比赛用的。全校就那么一个球,老师、学生都想玩,每个人一天下来,摸不到几下,让人觉得实在不过瘾。
我们一个队的几个小伙伴,也很想玩篮球,可是要指望学校那个球,根本就不可能。大家琢磨来琢磨去,最后一致决定,自己买一个球去,而且,我们要买一个壳子球(就是那种八块牛皮面的正规篮球)。当时,那种篮球的价格还是很高的,学校都买不起。可是,对于那时一年到头手里从来没有过现金的我们来说,哪来钱去买球呢?像这类事情,我们也是不可能去向大人提出要求的,就算向大人要求,要来钱的可能性也是零。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捉鳝鱼卖钱,然后买篮球。我们在江汉平原长大的男孩子,都会捉鳝鱼,而且,我们捉鳝鱼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凭一双手就可以了。这应该是天下成本最低的买卖,我们也只做得起这种买卖了。
计划好了就行动。我们几个伙伴,那时也没有闹钟什么的,一向的起床困难户,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凭着心里对篮球的念想,总能准时自己悄悄起床,结伴来到田边,当弯腰能看清水下的状况时,就开始下田,仔细寻找鳝鱼洞。现在想想,早春时节,还真是春寒料峭,那时,我们光着脚下到水里时,感觉是冰凉的,有时,水温太低,刺激得脚腕会抽筋,但是,为了心中的那个篮球,我们从没有感到受不了,更没有想过放弃。春天里,农村里开始整田,准备播种,那时整田,有用机耕床的,也有用老式农具耕整的,每天白天耕整时,就会将土里的蚯蚓之类的小虫子翻出来,那都是鳝鱼最爱的美食。到了晚上,鳝鱼就会爬出来,寻找食物,等他们吃饱喝足了,就会打一个洞藏到地里。但是,原本混浊的泥水,经过一夜的沉淀后,都已经是清彻见底。一个个鳝鱼洞就会清晰地显露出来,那就是我们的目标。当发现鳝鱼洞以后,我们会用自己的中指从洞口开始往里探,不多一会,就能触碰到鳝鱼,只要一碰到鳝鱼,我们的手就一刻都不能离开它,直到用中指把它紧紧的箍住为止。就是这样,我们每天早晨都能捉几斤鳝鱼。每天早晨捉完鳝鱼,等到该上学的时候,我们只能火速地回家,拿上书包,一起飞奔上学去。下午放学以后,又是一路小跑,书包往家里一放,又到地里去找鳝鱼。每天早晨,地里的水是清的,可以到田中间去找鳝鱼,到了下午,地里的水都浑了,我们就只能顺着田埂找鳝鱼洞。田埂上的洞,有新洞,也有老洞。新洞,都是鳝鱼打的,想办法进去把鳝鱼弄出来就行了,对于老洞,是有危险的,我就曾经遇到过一次。那次,我到一个田埂上的老洞里去探摸,发现了一个像鳝鱼一样的东西,于是,我想也没想,用我们常用的金钩子(就是用自己的中指和其它几个指头配合的一个很有力的动作)把它紧紧地钩住往外拉,当把它拉出水面的一瞬间,把我的魂都差点吓掉了,原来手里抓住的不是鳝鱼,而是一条蛇。就在那一刻,我的手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量,像一个充满巨大力量的弹簧,把那条蛇甩出了几十米远。我的小心脏啊,突突的快跳出来。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敢在田埂上的老洞里抓鳝鱼了。田埂上的洞里的鳝鱼,还有一类,也是有点风险的,那就是产卵期的鳝鱼。处于产卵期的鳝鱼,它的洞口会有一堆泡沫,泡沫里会夹杂着大量的鳝鱼籽。只要看到洞口有那么一堆泡沫,洞里就确定无疑的会有一条鳝鱼,只是抓它的时候 ,要特别小心,否则,是会被咬伤的。因为,鳝鱼和其它动物一样,对自己的后代,有一种本能的保护意识。就像一向不攻击人的母鸡,当它带着它的小鸡时,你要是靠近了小鸡,母鸡就会主动来攻击你,处于哺乳期的母狗,也最容易攻击人。
每次捉回来的鳝鱼,都是放在我们家屋檐下的一口水缸里养着,我们不会把它拿到街上去卖,也没有时间。一般都是村上的人家里来了客人,临时想用鳝鱼招待一下客人,就会来找我们买,基本都是熟人,也不好多收钱,小一点的鳝鱼卖两毛钱一斤,很大的鳝鱼才卖两毛五一斤。最后,我们卖了将近100斤鳝鱼,才凑够一个篮球的钱。
当那个经过自己辛勤努力得来的篮球,拍打在自己手里时,心情确实异常兴奋。几个小伙伴,偶尔凑在一起,跑到学校的操场上打球时,也收获了不少羡慕的眼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严圣华,湖北荆州人,从军20年后退役,现定居于武汉。专注于金融投资、研究。业余时间爱好阅读、思考,所写文章散发于期货日报、新浪财经等媒体。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