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太||另一种旅行
花洲文学
国庆佳节正是出游的好季节。带着家人、带上喜悦,去饱览祖国的壮丽景色,让疲惫的内心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欢愉。但今年的国庆节,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外出,除了去公司值班外,就留在家里,一个人看看书,写点文字,如此感觉甚好。
想起一句话,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一是旅行,二是读书,当身体无法在路上,那就让心灵在路上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成了另外一种旅行,让心灵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与那些大家在文学的殿堂里相遇甚至碰撞,时而赞叹,时而振奋,时而沉思,……。
喜欢文学从唐诗开始。我印象最早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对唐诗中的一些诗句还不太理解,往往是囫囵吞枣,但为了考试,就死记硬背。即便高中的语文课本里的唐诗,也是理解的不很透彻,但由于它讲究对仗和平仄,有的诗又非常贴近生活,出于本心,还是非常喜欢。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把我又拉回到唐诗宋词里。不仅因为董卿节目主持的好,而且董卿的颜值、学识俱佳,让你如何不喜欢她的节目?尤其是点评老师康震、王立群、郦波、蒙曼四位老师,那么的博学和融会贯通,学贯古今,信手掂来,让我又一头栽入唐诗宋词的“江湖”里,几乎每期都看。
如果有一张时空穿梭机的机票,我想回到那个有月亮的晚上,潋滟波光撒在滔滔的江河上,一路灿烂千万里。或许我也能有这样的奇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人真正感受到时间,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无情,那么也算是成长到一个阶段了。
喜欢王维的诗,尤其是那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的秋景,以独特的视角和独具的慧眼,将画境、禅境、诗境三者融为一体,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从文学到美学”的经典之作。
在王维的时间和空间里,往往是一个人,面对着无声的风景,这不就是在路上经常会遇见的处境?走入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两岸尽是芒草,路的尽头,突然豁然开朗起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来过往所有的旅行,就是为了理解这句诗而出发的。
一直喜欢李白,色彩斑斓感情丰富展露无遗,就算是失意,也能轻易让自己灌下心灵鸡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后来才发现,一切未必那么简单,虽然也不是说有多困难,更多的是冷暖自知吧。
如果把唐诗比作美酒,那宋词更像是醇茶,韵味无穷。说起宋词,先从柳永说起,当时即有“凡有井水处即歌柳词”之说,可见影响之大。我并不很喜欢柳永,但有段史话却印象极深,柳永《望海潮》一词,极尽写景之能事描述杭州当时的繁华景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读后,觊觎中原风物,顿起投鞭南渡之心。
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我特别喜欢。尤其是《浪淘沙》一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薄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经历了国破山河在,一旦归为臣虏的痛苦,李煜的词堪称绝响。据说此词写出后,李煜即遭到杀害,从词中的意思看,他似乎预见到未来的命运,提前为自己做了一首气息奄奄的哀歌。
南宋还有另外一位有名气的女词人,那就是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官宦门第的濡染陶冶了学识才华,也为后世造就了一位为后人所仰慕的伟大词人。“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一曲《蝶恋花》刻画得惟妙惟肖,——大庭合院下,一娉婷女子倚着窗棂,循着窗外双飞的蝶儿,依然坚持地立于那片皑皑大地,却刚正不阿地挽住逆流的风向。
南宋的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咏梅的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流传甚广。他的爱情悲剧也因为词而流传至今。陆游与唐婉二人本是表兄妹,婚后夫唱妇随,可陆母不喜欢唐婉,硬逼陆游休妻再娶,从此二人劳燕分飞。不料数年后二人在沈园偶然相遇,唐婉向陆游敬了一杯酒。咫尺天涯的铭心痛苦,千言万语,无从出口,陆游情难自禁,做成一首钗头凤题于沈园壁上:“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此后不久,唐婉即忧思过度,郁郁而卒。所谓造化弄人,莫过于此。
也喜欢新月派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句,如《再别康桥》里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并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云彩的,诗人最后的结局也和他写的诗一样既浪漫又洒脱!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能够给人以启迪,以感悟,以美的享受。有些句子成为传世经典,就在于给人留足了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空间,使人产生共鸣,且百读不厌……。
我喜欢身体的旅行,也喜欢心灵的旅行,当身体无法在路上时,那就让心灵在路上吧。
-End--
图|网络
责任编辑:王文雅
作者简介:黄元太,河南南阳人,文学爱好者,现供职于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南阳分公司。近年来,在《中国建材报》头版头条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作品还散见于《中国建材》杂志、《中国水泥》杂志、《躬耕》(传媒天下)、《南阳日报》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水泥圈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