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 | 北京:一些散乱的思绪
北京:一些散乱的心绪
文|郭成志
1
现实和历史,只隔着一道墙。走出天安门广场,穿过长安街,跨过金水桥,就进入了故宫博物院。秋风撩起了衣角,吹乱了头发。然而,吹乱了心绪的是历史的风。踩踏着当年皇帝专用的通道,从这些沧桑陈旧的建筑中,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昔日的奢华,体会到这些建筑所代表的那些森严的等级制度。那些旧朝的统治者,如今展示给我们的已不再是尊贵和威严,而是一份狰狞。
站在景山上的亭子中,俯瞰故宫这一片建筑,不由心生感叹:人心,可以是一座宫殿,可以让一个国家滋生出活力;人心,也可以是一处地狱,让一个民族受尽屈辱与煎熬。
2
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穿过一段长长的时光,退回到了明朝。山石还是那时的山石,不言不语中透射出威严;山林还是那时的山林,只是显得苍老了一点儿;阳光也还是那样的阳光,但是没有了风沙。
在八达岭这段长城上,万里云天洁净了许多,再也听不到喊杀之声,也看不到烽烟四起。长城,早已丧失了军事防御的功能,渐渐演化为一条怀古的小径,一道用血浆泪泥凝固成的风景。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凉爽的秋风提示着我:用人心浇铸成的防御工程,才是无法攻破的。
3
颐和园中,绿柳柔媚,修竹苍郁,假山极富情韵,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昆明湖畔,想起了一桩锥心的往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之地。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推入了灾难的深渊。史书的这一页,开始长期笼罩着阴云。
漫步于颐和园中,我们会被不停地追问,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反思。历史是一根鞭子,拷问着执政的责任与良心;历史是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心被享乐和占有欲挤满的时候,离悲剧就不远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
4
走出颐和园,我们来到了圆明园。破碎的石牌旁停留着许多游人,停留着许多懒洋洋的表情。走过一座小桥,来到了一片废墟之中,昔日皇家的宫殿,留存下来的只有一大片地基可寻。在被砸坏的石狮子前,我让朋友帮我拍了一张照片,我会铭记那个屈辱的日子——1860年10月18日,铭记下这份因无知的贫穷而带来的灾难,铭下这份因贫穷的观念而带来的屈辱。
带着沉重的心情准备离去的时候,一群孩童跟随着一群大人,正在残破的历史表情中嬉闹不已。我多想告诉那些孩子:我愿意你们是轻松的,但有些耻辱真的是不能忘记的!
5
走在北京的街道上,会时常看到白杨树、垂柳或槐树,感受到一种朴实的亲近感。我一直小心翼翼的,害怕一不小心就会撞伤京城的神经末稍。当我蜷缩在思绪的拐角处,我的神经会被北京的往昔刺痛。
当我再次披一身夜色,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北京时,带走了一份历史的追问、带走了一份沉重的反思、带走了一身岁月的风沙……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郭成志,男,生于1977年,河南省镇平县人,任教于镇平县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抚梦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