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明宣德炉鉴定者的知识面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建都南京,从此开始了明代277年的发展历史。明代初年,手工业制作也取得了前 所 未 有的成绩。其中手工制作较有特点的便是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大明宣德炉。因创始于宣德年间,因此得名“宣德炉”,铸造宣德炉的材料以风磨铜为主,还有多种金属合金。精炼后的宣德炉铜质细腻、纯粹、坚韧、有光泽。它主要是由皇师组织的工匠们在宫内制造。
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下两图是笔者藏品,原伦敦佳士得拍品,31.8厘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时期,纹饰较繁复,珊瑚镶嵌完整无缺漏。
诸多史料介绍宣德炉的来历是:宣德炉是由明宣宗即宣德皇帝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
公元1428年,诞生了一批世上最顶 尖的鼎彝。自此,每每被仿制,却从未被超越过。
德炉款识字体包括诸多方面,比如有楷书、仿宋、隶书、篆书等,工艺精湛的背后,也是颇有特点,比如有铸、刻等。题款方面,有宣炉款、词款、名称款、纪年款、斋堂款,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题款。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
“风磨铜”含锌量也许不够,色泽也未必够灿烂,所以铸造“宣德炉”时又往里加入倭铅(锌)、黄金和白银,这才产生出了黄金般澄亮光辉的铜锌金银合金,也即“精铜”。至于“洋铜”,多半指的是当时流行的日本红铜(出山铜)。根据《宣炉彝器图谱》(二十卷谱)所述,供炉及大型炉用“洋铜”铸的多,而小型的珍玩炉则用“精铜”铸的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