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订单返乡”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磨合,目前效果很不错。
潘总在深圳从事“线材加工”生意,主要是生产手机耳机和一些比较特殊的非标线材产品,高大上的说法叫“穿戴设备”。企业规模一百多人,这两年订单猛增,赶货成为常态,深圳东莞一带人工成本高,曾经向内陆三四线城市拓展,因人员不稳定,产品品质难保证,客户投诉让人烦不胜烦,便快速撤回。
去年,潘总回老家发现,因制造业萎靡,这些年人力返乡不少,尤其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很多被机器人(机械手)替代了,或者被高压力快节奏的“绩效考核”淘汰下来。不过,对他们而言,做一些不“赶工”的工作,还是没问题。于是,潘总果断将深圳的生产加工订单,直接转移一部分到老家来做。潘总称之为“订单返乡”但人不返乡,算是“一线牵”的“特殊返乡”。说来容易,执行起来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到位。刚开始,潘总把焊接、成型等品质要求高的工序,留在深圳做,老家人只是做组装、缠绕、包装等工序。没想到,老家人中不乏厉害人才,今年起,潘总把所有工序转移给老家人做。接活的老家人当中,近乎三分之二在长三角或珠三角工作过,经历过工业化职场训练。有些乡亲还曾经做过基层管理干部,对于备料、套料、生产平衡、排拉线、检验、测试、产品品质、生产进度、生产节拍等很熟悉。有很好的基础,培训起来很快就上手。在老家布局,潘总采用集中到村的做法。一个村一处生产基地。而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别墅”小洋楼。人少、屋多、房子又宽又空。如果一户场地不够用,就把左右邻居房子连起来,绰绰有余了。由于生产耳机这类“线材”产品耗电量低,所以不用改电。但,眼睛老花是个大问题,潘总便集中采购一批老花眼镜免费送给大家用。从早到晚都有乡亲们在这里做手工。如果老乡们觉得不方便的,做完成型和焊接,手工部分可以拿回自家做,做完经过“品检人员”检查,合格收货,每月准时结算一次“计件工资”。潘总向我介绍,刚开始物流只到县城,要安排人去取,不方便,成本也高。通过摸索,利用家乡到深圳的大巴,穿梭往来,十分便捷。梅林关附近上车,到家乡镇附近的省道,马路边上就有一个“生产总点”,各个村庄加工点负责人,自己过来 “总点”用摩托拉走零配件,送过来成品。更让潘总欣赏的是,老家人做的产品品质“很好”。他们就是手脚稍微慢点,不能做“急货”,但标准品和经常做的产品,他们生产出来的品质非常好。慢慢地,很多商家都指定他们做的产品,甚至有几家客户说,就是推迟两三天交货,也可以。毕竟他们有一定年纪,做事沉稳,仔细,到位。这也算是“慢功出细活”,让你想起“中国传统的手艺人”,以及值得尊敬的工匠精神。
这种“订单返乡”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磨合,目前效果很不错。总结起来,潘总认为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自己要经常回老家走一走,探望各个点的乡亲们,联络感情。二是老家有个工程师负责处理工艺、品质和生产进度,隶属于深圳公司的家乡人。由公司直接分管、负责。所有生产点都是办理了正规合法手续,人性化管理的“小而美”企业。集中经营,分散生产,严控品质,技术支持。而今,老家很多人不再打麻将了,不再靠天吃饭,下雨在家也能做手工,生活充实,希望能多调拨一些订单回老家做。他们在老家,能照顾父母妻儿还能有份不菲的收入。因此,潘总公司的发展势头不错。两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