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素丨家与国 ——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所反映的中国羁縻土司制度的发展

2小时前

2021年7月24日,金光工作室湖光秋水群第78期公益讲座邀请到周必素老师为我们带来《 家与国 ——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所反映的中国羁縻土司制度的发展》专题讲座。

主讲人:周必素

整理:徐彦萍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我们这些年贵州遵义的一项考古发现。标题是:家与国——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所反映的中国羁糜土司制度的发展。

为什么要定这个标题?实际上是我们从考古的⻆度对土司制度、历史进行研究的一个新视⻆。

中国土司制度主要推行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南、⻄北边疆⺠族地区。土司,是中央政权委任的当地族群首领,有与中央相对应职官体系的职级,对中央履行一定义务,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有其兵,世掌其⺠,共推行七百余年。

土司制度源于秦汉以来的“羁縻”之治。《史记·司⻢相如传·索引》就对“羁縻”有解释:“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指的是既笼络又控制、松弛有度的管理制度。土司制度是中央对边疆实施羁縻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加强,二者是不同但又延续的两个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央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土司,元朝大约1000家,明朝3108 家,清朝不到2000家,因为已经开始改土归流,⺠国时期残余350家。这些土司都留下了丰富的土司遗存,这些土司遗存最主要的分布区域在中国的⻄南地区,中国的⻄北地区也有一些零星的分布。

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实际上是已经很久的一个题材。我们这些年是从考古学的这个⻆度,对土司遗产进行深入观察和探讨,开辟了一个对土司制度、历史及文化研究的新视⻆。

从2010年开始,湖南永顺老司城、贵州遵义海⻰囤、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得以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司考古工作,就引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考古学视域下的土司遗 产。把土司历史文化的研究,从文献拓展到了考古领域,使得土司社会及历史得以立体复原。由此在中国的⻄南部地区,卷起了一股来势汹涌的土司考古⻛,这股旋⻛波及到了全国,甚至刮向 了世界。

20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系列的收获和荣誉。2010年湖南永顺老司城入选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贵州遵义海⻰囤遗址入选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2014年贵州遵义新蒲土司墓地入选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11月,中国⻄南土司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贵州、湖南、湖北)入选当年评选出来的世界十项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一奖项是当年中国大陆的唯一入选项目。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2015年7月4日,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贵州遵义海⻰屯、湖北唐 崖土司在内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的考古发现。从三个方面来谈:司治遗址、关囤遗址、土司墓葬。

在介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播州杨氏土司的历史。

在唐朝末年的时候,唐僖宗执政。因为唐僖宗是一个儿皇帝,唐朝的势力比较衰弱。在他的⻄面,土蕃的势力逐渐强大。而唐朝扶持起来的南诏在这个时候也反戈唐朝,三次向唐朝发起战争。

第一次战争打到了川⻄北地区,兵临成都城下。第二次战争打到了广⻄和越南地区。第三次战争打到了东面⻓江三峡地区。

在第三次战争中,南诏占领了播州,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地区。因为唐朝的势力比较弱小,唐朝就下诏招募勇士收服播州。

恰好在这个时候,山⻄太原人杨端做了一个梦,梦中有神人相告,说这是他功成名就的好机会,叫他去应招。播州鼻祖杨端到⻓安得到皇帝恩准,带兵从成都经过泸州,进入了播州,把南诏赶出了播州。

唐朝最后走向了灭亡,时代就过渡到了五代。杨端进入播州后,就没有返回他的老家,就在播州和当地的大族结盟并扎根下来,开始了27代30世土司长达725年对播州的世袭统治。

贵州遵义地区从唐代开始就有播州的建制。那时候的播州很小,仅仅包括今天遵义的核心区域。但是在杨氏的经营下,历经宋、元,播州的版图得到很大扩展,包括今天的贵州毕节地区、四川和重庆南部地区、贵州铜仁地区以及黔东南的部分地区。由此可⻅播州杨氏势力的强大。

为了梳理他们这段历史,我们着重对以下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进行了梳理:(1)司治遗址,即政治中心;(2)关囤遗址,即军事防御体系;(3)土司墓地,即反映他们死后的丧葬文化和习俗等。

播州杨氏应该有早中晚三期三个行政中心,估计中间经过两次迁徙。进入播州之初,估计应该在娄山关以北地区。那时候他们的势力还比较小,内部也很不团结。到了北宋末南宋初的时候,开始注重文教,势力已经稳定并逐渐壮大了。于是把司治迁到了冉川,即杨粲墓所在地。南宋中期的时候进入播州盛世,12世杨轸将司治迁到了穆家川,即今天遵义的老城所在地。故播州杨氏可能先后经历了播川、冉川、穆家川三个行政中心。

播州杨氏为什么能在播州统治725年?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有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他们构筑了以海龙囤为核心,周边建了很多子囤的互相拱卫的子母囤防御体系,在播州外围四面进入播州各条通道的关隘险要地方也构筑了外围军事防御设施。这个以海龙囤为核心的播州杨氏土司军事防御体系,有效地维护了播州的平安。

但是他们的军事防御体系,最终仍然没有能抵御住明朝中央军队的进攻。末代土司杨应龙最终走向了反叛,于是发生了历时114天的明万历三大征之首的平播之役。最终以末代土司杨应龙⻰退守海龙囤并死于海龙囤,他们家统治播州725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经过系统的工作,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目前已经发现了15座、疑是土司墓葬2座,从南宋到明末的土司墓葬几乎都已经有发现。

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分葬在司治穆家川就是今天遵义老城周边的六处土司墓地,他们这种分布的格局和其他土司是不一样的,和皇陵有几分相像。

第一处是桃溪寺墓地,推测这里入葬了11世杨选、12世杨轸、17世杨汉英。第二处是皇坟嘴墓地,入葬13世杨粲、18世杨嘉贞、23世杨炯、27世杨斌。第三处是新蒲墓地,入葬14世杨价、21世杨铿、29世杨烈。第四处是高坪墓地,入葬15世杨文、22世杨升、26世杨爱和28世杨相。第五处是雷水堰墓地,入葬25世杨辉。第六处是赵家坝墓地,入葬19世杨忠彦、20世杨元鼎。

播州杨氏土司的墓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土坑石室墓,就是挖一个土坑,把巨大的石头放在那个坑里构筑成墓室,再把墓主人葬进去。这些墓葬里都有雕刻。这种墓葬形制流行于我们四川成都平原以东、重庆以⻄和贵州遵义地区,即川渝黔三个紧邻的区域。其中的13世土司杨粲,袭职在南宋中期时候,他把播州建设得很好,这一时期被历史学家誉为“播州盛世”,而杨粲也被朝廷祭庙号“忠烈”。杨粲墓也是我们播州杨氏土司石室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南地区相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的,雕刻也最为丰富,被誉为“中国⻄南石刻艺术宝库”。其中的雕刻布局及题材体现了播州杨氏儒、释、道三教并流的信仰,即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的文化,在杨粲墓的雕刻、出土器物以及腰坑里,都全部有体现。

杨粲墓后壁雕刻

所以从杨粲的墓室我们就可以窥探到播州杨氏在南宋时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及对中原文化认同的这样一个特征。这些墓葬都是土坑石室墓,都是用巨大的石板砌筑的夫妻合葬墓。每一处墓地都是由一个老祖宗先入葬,奠定一个土司墓地的格局,后世的土司依次入葬进去。这种葬制叫昭穆葬,和皇家陵园的藏法也是一样的。

杨粲墓侧壁雕刻

另一类是土坑木椁墓。杨价墓是播州杨氏土司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土坑木椁墓,规模大、规格高。在相同时期国内的土坑木椁墓当中也是算较大的。是播州杨氏土司目前发现的唯一没有被盗的土司墓,出土了完整成套的金银器。所以这个项目也是2014年的全国“六大”和“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杨价墓和他夫人墓室头厢、棺椁之间和棺内,出土了一百多件金银器。随身佩戴的装饰品以及杨价生前使用的兵器等都完好的保存在墓室里。这些器物都是研究南宋时期金银器的铸造工艺、商品流通、冠服制度等的重要信息。还有一种葬俗,就是发现了金的下颌托,是一个像勺子一样的东⻄,两边都系着金的线,然后从头上缠绕过来,挂在下颌的地方,防止墓主人面部会散架,保护面部整体性。这个习俗也是来自于中原。杨价夫人的口里,我们还发现了一对玉鸳鸯的口含,而口含的这样一种葬俗,也是中国很早的丧葬习俗。在杨价夫人的头上,发现了一顶完整的凤冠,冠的冠体是银的,冠上插的钗、凤和双耳等构件全是纯金打造,这是目前中国出土的南宋时期唯一的一顶金凤冠。在杨价棺室内有一条完整的玉带,是他身份等级的一个象征。其中有一件很特殊的器物,就是铅玻璃的一件单耳杯。铅玻璃实际上来源于⻄方,但是那件铅玻璃实际上是南宋时期国产的,是本土的铅玻璃杯。头箱里还发现了香具、茶具和酒具。品茶、燃香和喝酒,是宋代文人雅士特别喜欢的三件事情。这些东⻄在杨价墓里出现,体现出土司高贵的身份、对生活用具的讲究和他们雅致的生活。

杨氏墓葬腰坑四神

在高坪土司墓地的一个五室墓里,出土了两顶金凤冠和一套金银玉的装饰品。这个金凤冠和明朝皇后的金凤冠的样式是几乎一样的。明朝的皇后冠是以装饰珍珠为主,而这个土司的凤冠是以黃金镶嵌宝石为主,有着典型的明代特征。金银器是土司墓里常见的一类随葬品,也体现了土司对⻩金的推崇。

这些土司墓都随葬有陶俑。这些陶俑有骑马俑、侍俑,武士俑、站立俑、背物俑、持物俑等,都是放在土司墓的前室,就是他的过厅里的,伺候土司生活,也是土司的仪仗队,体现出土司的地位和身份。

杨氏土司墓几乎都有随葬墓志的习俗。完全是按朱子家礼的做法,在墓前挖一个坑,墓志和墓盖用铁条箍扎,放在那个坑里。

这种做法和中原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墓志铭记载了这个墓主的生平事迹,都是歌功颂德的一些内容。

播州杨氏土司还有一个特别的葬俗——腰坑。就是在墓室棺床下,墓主腰部下方的一个坑。这个坑是墓室要构建的时候举办奠基仪式的地方。这个坑腰也特别的讲究,是用石头打制的,腰坑里有⻘⻰、白⻁、朱雀、玄武金银雕塑的摆件。代表了土司所葬地的东⻄南北四至,体现的是道教的信仰。

土司墓地,不仅是入葬了墓葬,每一处土司墓地都还有墓祠或家庙这样的建筑。建筑的规模都比较大,规格也比较高。说明土司墓葬有两套祭祀系统:一个是墓前的神道和享堂等;再一个就是墓祠(家庙)。可见他们家丧葬制度的讲究。

土司墓地的墓祠和墓园,包括海龙囤的新王宫遗址,都是呈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而且规格、体量都很大。亦体现出中原文化特征,体现出播州杨氏土司对中原文化的推崇和意识上高度的国家认同。

考古所获得的这些信息,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是对中国“羁縻”土司制度研究的重要资料。

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有司治、关囤、墓葬、还有庄田四套遗存体系。司治是行政中心;关囤体现出杨氏的军事理念和思想;庄田反映其经济模式;而墓葬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和丧葬习俗。

我们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分布有着大格局、高规格和分散分布特征。这在中国已经发现的其他土司族的遗存中是很少见的。

播州杨氏土司遗存在中国土司遗址当中有着代表性,这一点,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就有过论述。他从文献所了解的播州杨氏土司势力,他认为可以和西南地区曾经存在的三个王国即贵州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云南的南诏和大理相比。明代还有一句“思播田杨,两广岑⻩”的谚语,就是说,思州田氏、播州杨氏以及广东广⻄的岑氏和⻩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四只土司。这些,都在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印证,杨氏土司遗存的规格鹤立于各土司遗存之首。

杨氏能统治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他们家有强大的军事武装。除了杨氏的军事武装以外,他们家还有一套成熟的军事理念,从以海龙囤为核心的军事防御体系就能看得出来。海龙囤实际上修建于蒙军南渡的时候,修建于1257年,由中央朝廷出资修建,以抵御蒙军。

长江一线的抗蒙设施是相当坚固的,有以重庆合川钓鱼城为核心的抗蒙山城体系,有效地遏制了蒙军南渡长江。蒙哥就是在钓鱼城那儿受伤,回去就死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蒙军南下的进程。以钓鱼城为核心的抗蒙山城体系军事理念的提出就是播州杨氏15世杨文提出的。

播州有强大的军队和军事防御体系,所以杨氏才有得以统治播州725年的历史。

土司世袭必须要经过朝廷批准,每一任土司都是朝廷任命的,所以朝廷对这些土司有直接的生杀大权。中央对边疆⺠族地区的这种管理特别有效,在这种制度下,地方的“羁縻”首领和土司首领必须在中央的有效控制之下,不然他就得不到发展。

而这一点,我们播州杨氏做得特别好,播州杨氏除了军事强大以外,还特别有一以贯之的忠君思想。播州杨氏崇尚儒家文化,海龙囤新王宫遗址、土司墓地的分布和格局以及土司墓葬的入葬秩序等都是体现。他们很讲规矩和制度,对于国家的效忠以及对于土司领地内部的管理都是靠儒家文化的那一套在运行。正是因为他们强烈的忠君思想和在规矩的制度下运行,才得以有世袭统治的保障。

从目前发现的从南宋到明代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发展脉络,如南宋中期墓葬规模很大、规格高,到明代,墓葬规模变小而且入葬秩序也在慢慢混乱,有越位现象,如晚一辈土司葬在了早一辈土司的侧后方等。土司夫人也多了,墓室从双室变到了四室,甚至出现了新的祔葬现象。体现出播州杨氏走到晚期,规矩意识、制度意识以及忠君思想等都在慢慢的淡薄,不严格遵守规矩和制度,于是有了后面播州杨氏土司被改土归流。考古遗存体现了这一趋势。

末代土司杨应龙的时候,他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公愤。他对内部打压,肆意欺凌五司七姓并侵占资源;听信小妾田雌凤诬陷正妻,把张氏及其岳母杀害。杨应龙众叛亲离,被告至于朝廷,陷于内忧外患之中。朝廷对播州进行了勘查,也给了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他也认罪认罚。但作为人质关押于重庆的儿子突然死掉了死因不明,彻底激怒了杨应龙,最终走向了反叛。明朝廷派出了24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分八路进攻播州,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首的“平播之役”,杨应龙最终被剿灭于海龙囤。

文献记载播州杨氏土司所走过的历程和我们考古发掘出来的遗存是很吻合的。通过这些遗存的发现得出一个结论:作为土司,他只代表一个家,是国家统治下的家,必须要正确的处理好家和国的这个矛盾,作为国家下面的地方政权,如果不服从于国家的统治,就必将走灭亡。

中国“羁縻·土司”制度,对我们广袤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是很有效的。“羁縻·土司”制度,体现着中国中央对边疆⺠族地区的这种松弛有度的管理智慧和文明。但是我们国家多元的民族,最终还是要走向一体。“羁縻·土司”制度实际是我国的大国战略,催生了⺠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一体化进程。我们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即是因为中央对多⺠族边疆地区有效管理的制度文明和管理智慧,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问答环节

Q:

什么是改土归流?

土官,是指中央任命的负责管理当地的族群首领。流官,是指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的官吏。改土归流就是将原来任命的管理地方的少数民族首领废除,改为由中央派任的流官管理。实际是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削弱而对中央权力的加强。

Q:

杨姓土司是什么⺠族?

对于杨姓土司的族属,有两说。一说是西南土著,即以谭其骧先生为代表的即根据文献推测杨氏是来自于泸叙地区的⻄南土著,相沿此说有仡佬族、苗族说等。一说是来自于山⻄太原,此说源于杨氏碑铭和家传,因平南诏入播,故是汉族。但是我们从发现的考古遗存情况看,除了杨粲墓腰坑里的两面铜鼓是少数⺠族文化元素外,几乎全是汉文化的特征。所以,关于杨氏族属,目前还没有定论。

Q:

土司的葬制是非遗,他与其他地区的土司的葬制有什么不同吗?

土司和少数⺠族的头人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土司必须是朝廷任命的,而少数⺠族的头领,不一定需要任命。

关于土司的葬制问题,更多的受地方文化传统、⺠族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所以,土司和土司之间,因是不同的⺠族、处于不同区域,葬俗也有所不同。比如播州杨氏的丧葬制度和北方蒙古、⻄夏等民族的丧葬制度就不一样。相邻地区⺠族之间的丧葬制度也有差异,如贵州遵义播州杨氏的丧葬制度和贵州毕节地区水⻄土司的丧葬制度就截然不同。而邻近地区受文化交流的影响,又有着相同性,如播州杨氏土司遗存与四川和重庆临近地区的文化有着一致性特征。

主讲人简介

周必素,女,贵州遵义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参与和主持海龙囤遗址、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等项目的考古发掘,分别荣获2012年、2014年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播州杨氏土司遗存发掘获得2016年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