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注释(五)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执中通变,小人反之。君子之执中而通变,有君子之之德而随时处中;小人之执其中为用,有小人之心而无所顾忌,没有敬畏之心。”

注释

“君子之中庸也”句至“小人而无忌惮也”句。

朱熹《中庸章句》:“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② 小人之中庸

宋·陈襄《古灵集·礼记讲议·中庸》(卷十二):“人性莫不善,故君子、小人皆有中庸之性。《孟子》谓‘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也。惟君子为能明性之善,闲邪窒欲,择乎中庸而守之,故曰‘君子中庸’。小人性以情迁,动而违道,徇乎邪欲,是以反中庸也。君子之中庸,所以能守之者,以其道为君子,知中庸之不可离,离之非道,故庸言庸行,时不失其中焉。小人之中庸,无以异乎君子之中庸,所以反之而不行者,以其道为小人蔽于情欲之自私,而不知戒忌畏难也。”

朱熹《中庸章句》:“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

小人而无忌惮

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五):长乐刘氏(彝)曰:“小人目悦乎色,而不惮伤其明也;耳悦乎声,而不惮伤其聪也;貌悦舒惰,而不惮伤其恭也;言悦顺情,而不惮伤其从也;心悦邪辟,而不惮伤其睿也。由其一心之无忌惮,而陷其身于不义,刑祸从而加焉。无他也,须臾之间,言行离乎其性,则反于中庸矣。又不知以为忌惮,时省其失,则终于小人而冒于刑祸也。”

】“中庸”,本篇依宋·郭忠孝(兼山)“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下至变谓之庸”解作“执中而通变”。《文言》:“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天地万物之情,发挥在爻,是故情之未发,谓之中;发挥旁通,谓之变。宋·黎立武《中庸指归》:“建中也,建极也,守约也,慎独也,一贯也,止至善也,克己复礼也,反身而诚也,皆所以执此中也。”“诚者,致中和之道,皆所以尽己之性,所谓中也。恕者道之推,化者教之至,皆所以尽人物之性,所谓庸也。”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极,有中、一、极至等义,如古人以北极为天之正中而众星拱之。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原图约》(卷首上):“由中之太极而两仪、四象、八卦,以及重仪、重象而至于六十四卦,无有一爻不涵有太极者,是分之必由于合,达道之必原于大本也。倘由此加至无穷,皆未有离太极者也。”

“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在《易》为《乾》卦。胡煦《周易函书约存》:“盖《乾》元之方亨,天之资始者于此,人物之资始者亦于此,是万物之大原,天人合一而不分者也。其在人心,寂然不动,亦各有太极存焉。与天同,与《乾》元同也”,“《乾》元一亨,六十四卦悉从此出,而万物之全象具焉,故曰‘万物资始’。”黎立武《中庸指归》:“中庸之道,始于尧舜授受,大明于孔子”。“舜以大德得位,好问察言,用中于民,《乾》‘九五’事也。孔子有德无位,明中庸之道,以垂世立教,《乾》‘九二’事也。”故中庸为内圣外王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