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考试|二十:文学史上的科举名榜——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科举史上的诗歌名榜:储光羲《咏山泉》、崔国辅《采莲曲》、綦毋潜《题灵隐寺山顶禅院》

由于唐代科举重视诗赋考试,因而被录取者人人会写诗。但是,一个能写几首诗的人,未必能配得上诗人这个称号。能得到好诗人的评价,是更难做到的事情。而要成为一位史上留名的好诗人,则难上加难。

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科,在十几最多二十来个录取人员中,出了三位称得上是史上比较有名的好诗人。因为此年是农历丙寅年,故称为“丙寅榜”。单纯从中国诗歌史的角度看,本榜堪称名榜。下面,对本榜录取的三位诗人,分别做一下简单介绍。

其一是储光羲。储光羲,乃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市)人氏。另有一说,称储光羲祖籍系兖州(今山东兖州市)。储光羲十八岁就进京赶考,一连考了三次才被录取。尽管科举之路不是很顺,但储光羲进士及第时刚刚二十出头,也算少年得志。

参加工作之后,储光羲被任命为副县级干部(冯翊县尉)。此后数年,储光羲又连续转任三四个地方,但职务原地不动,仍然是县尉。感到仕途不得意的储光羲,不由萌生退意,便在终南山麓购置了房产,过起了隐居生活。其间,他与王维等人诗歌唱酬,自得其乐。

储光羲归隐田园,是出于一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从性格上讲,他终非那种甘做闲云野鹤之人。隐居了一段时间后,耐不住寂寞的储光羲,又复出江湖,担任过太祝、监察御史等职务。太祝是太常寺的低层官员,由于储光羲担任过这一职务,所以他又被人们称为“储太祝”。

虽然储光羲眷恋官场,但他真是却没有做官的命。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之后,逃避不及的储光羲,做了叛军的俘虏。在威逼胁迫之下,储光羲接受了叛军任命的职务,成了朝廷的叛徒。“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储光羲到朝廷自首请罪,被关进了监狱。最终,储光羲被发配岭南劳动改造,并且死在了改造地。这样看来,储光羲的复出官场之举,真是不值。

储光羲的诗作,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自然超逸,情趣盎然,颇具“王孟”之风。比如这首《咏山泉》,就写得清新隽永,耐人回味: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其中最后两句,既是一种景色的描述,更是一种境界的追求。

其二是崔国辅。《唐才子传》称崔国辅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氏。但有人考证称,此说有误,认为崔国辅祖籍清河,后落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市)。

进士及第后,崔国辅被任命为山阴县尉。几年后,崔国辅参加了朝廷组织的选拔县长考试(应县令举),并顺利通过,被任命为许昌县令。从字面上理解,“应县令举”这样的选拔方式,同如今的竞争上岗、公开考选等,倒颇有几分相像之处。

担任县长一段时间后,崔国辅奉调进京,先后出任过左补阙(谏官)、礼部员外郎、集贤直学士等职务。所谓集贤直学士,相当于政府的智囊高参。做了集贤直学士不久,崔国辅的一个高官近亲犯罪被杀,崔国辅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竟陵(今湖北天门市)司马。

在竟陵,崔国辅呆了三年多。其间,他结识了一个好朋友——茶圣陆羽。两人互相引为知己,经常聚会畅谈,吟诗作赋,品酒赏茶,还为各种茶叶评定品级。崔国辅离开竟陵前,将自己最为珍爱的三件收藏品送给了陆羽,称这样的藏品,只有陆羽这样的高雅之士才配拥有。崔国辅和陆羽的深厚情谊,一时传为佳话。离开竟陵之后,崔国辅的行踪便无从查考了。

崔国辅同李白、孟浩然等人,也交谊颇深。对于杜甫,崔国辅还有知遇之恩。在崔国辅担任集贤直学士期间,杜甫进京投献《三大礼赋》,以求谋得个一官半职。唐玄宗命崔国辅、于休烈二人做考官,测试杜甫的文章才学。测试完后,崔、于二人对杜甫大加赞赏,建议朝廷予以任用。杜甫对此深表感激,特赋《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一首:

欲整还乡斾,长怀禁掖垣。

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附:《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全诗

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

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

倚风遗鶂路,随水到龙门。

竟与蛟螭杂,空闻燕雀喧。

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

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

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

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崔国辅的诗作,以五绝最为出名。其内容多为闺帏儿女之情,词语清丽,风格含蓄委婉,例如这首《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后人这样评价崔国辅的诗:“唐五言绝,太白、右丞为最,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王昌龄、裴迪、崔颢次之。”

其三为綦毋潜。綦毋潜,乃虔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氏,另有荆南(今湖北荆州市)人氏一说。綦毋潜十五岁时便独身闯荡长安,做了一个“京漂”。

在长安,綦毋潜一边读书求学,一边以诗会友,渐渐有了一些名气,结识了一些诗坛中人。綦毋潜与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高适、韦应物等人都有交往,有的还过从甚密。比方说,王维在綦毋潜一次科考落榜之后,专门写了一首题为《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的诗送给他。其中有“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这样的名句。李颀也曾为綦毋潜写过一首诗,名为《送綦毋潜三谒房给事》。这两首诗篇幅都比较长,在此就不全文转引了。

綦毋潜的科举之路也不是很顺,考了七八年才被录取。綦毋潜进士及第之后,先是做了个副县级干部(宜寿县尉),后来成为京官,做过低级谏官左拾遗。由于官位不显,自感不受重视的綦毋潜,在好友储光羲辞官的影响下,也挂冠而去。辞官之后,綦毋潜没有回家隐居,而是在江淮一带四处游历,成了一个驴友。

在外游荡了七八年之后,綦毋潜像储光羲一样,再度回到长安,申请复官。綦毋潜的申请得到批准,先是恢复了左拾遗原职,最终官至五品著作郎。“安史之乱”爆发后,綦毋潜再次辞官而去,重操驴友旧业。他这次辞官,仍然没有回归故里,继续在江淮一带游历,最后不知所踪。

綦毋潜的诗风受王维等人影响较大,有人评价他“故是摩诘一路人”。綦毋潜的诗作,内容多为寻古探幽的经历感受,情调高雅,有种超凡脱俗的气韵。綦母潜的《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就写得意境幽深,飘逸空灵: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

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中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两句,更是风靡一时,成为人人争相传诵的名句。高耸的宝塔,仿佛悬挂在湛蓝的碧空。悠扬的钟声,伴着漂浮的白云敲响。如此的意境,确实韵味无穷。

壹点号谷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