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文】| 代晓作品:庭院深深
湘江之行,行在岳麓。来此,只为寻找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
湘江西畔,岳麓脚下,一个依山傍水的地理坐标,一个魂牵梦萦的文化聚焦。
闭上眼,它躲藏在我的脑海里,却又活跃于我的想像中。
而现在,它真实的矗立在眼前,一览无余。抑制不住的,想去亲近它,触摸它,用心去感知它,想了解它的现在,想明白它的过往。就像一位心仪已久了的恋人,热切的向往着和它有关的一切。
与想像中不同,书院规模不大,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略显嘈杂的喧闹里,甚至显得有些促狭。但既然山之名不在高,那么院之声自然也不源自于大。思之便心下释然。
浮观之下,书院古朴厚重,茂林掩映,修竹环萦,中有小溪淙淙,青砖铺地,粉墙黛瓦。细细想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砖一瓦,一尘一埃,都跨越了千年的风霜,浸染过思想的飓光,见证过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吸纳过天地灵气,孕育出数不尽的英魂,他们伴着书院走过了千年的世纪,早已与其融为一体。不由地,心生敬意,甚至有些羡慕它们了。
朱张会讲,是岳麓美谈,更是文化盛宴。
依稀仿佛,风尘仆仆的朱公怀揣着对“中庸之义”的疑惑,远道而来,寻求答案,寻找释放胸中块垒之后的酣畅淋漓。他甚至来不及掸去满身的灰尘,便急切的携手山长,像多年的老朋友,攀越峰端,直入主题,坐而论道。在朱张端坐的那一刻,岳麓峰顶,便绽放了一朵绚丽夺目的思想开放之花。
率真而谈,真理烨然,心灵便通透,
真挚向学,感情浓厚,友谊便暗长。
朱张会讲,盛况不亚于华山论剑,“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只不过,这里没有剑拔弩张,没有名序谍谱,有的只是智慧的碰撞与传扬。
那一年,朱熹37,张栻34。
那一年,他们学术未定,意气风发
那一年,他们相谈甚欢,结为知己
那一年,他们让会讲之风徐徐的飘扬在文化思辩的舞台。
那一年,朱熹留诗:
忆者秋风里,寻朋湘水旁,胜游朝挽袂,妙语夜连珠,别去多遗恨,归来识大方。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霸气的楹联,裹挟着无数熟悉的面孔次第而来,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坎坷与荣光。
朱熹,王阳明,踏着思辨之云,凌风而过。
王夫之,魏源,擎起启蒙的火炬,蹒跚而行。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在中华民族的呐喊声中,书写下晚清中兴的浓墨重彩的篇章。
陈天华,蔡和森,掬一捧热血,为着民族独立的理想,昂扬向前。
朱洞,张栻、范源濂,磨血为教育,传承着千载的文明与精神。
太多太多了,仅止于此吧!
这一张张的面孔,每一个,都曾经托起过历史的一角,每一个,都曾经是一朵绮云,点亮了历史的天空,每一个,都曾是浪峰之花,留给历史长河惊鸿的一瞥。
而这每一个人,都浸润过书院的情怀和精神,书院,是他们心中的灯塔和无言的自豪。
书院,就像一个小小的支点,撬动着千年的历史,又像一汪不可测的深潭,积蓄着未知的力量,然后秀口一吐,氤氲出千载的中华文明,在不断的绵延中,书香不息,弦歌不绝。
书院,它坚守着清风与寂寞,将喧闹留给了世界。但它又像未雨绸缪,洞察一切的先知,及时的孕育、吐纳时代所需的力量,它是圣殿般的存在,却又诗意的矗立在幽林山间,任凭无数文人墨客去肆意的想象,去抒写和瞻仰。
庭院深深深几许,时光千载,无数英魂知。
我想,即使千年前,满腔愤懑,忧楚忧民的屈子,睹其书院之盛况,也应该放下一切,抚平情绪,魂兮安矣了吧!
本栏目主编:宋蔷
作者简介:代晓,中学教师,爱生活,爱文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