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翻译的是与非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近期发行了长达17分钟的新单曲,关注人类历史上那些丑恶的暗杀。其最为世人熟知的作品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的插曲《Blowin' in the Wind》。
这首歌因其反战内涵而被广为传唱,也被世界各地的摇滚乐爱好者奉为圭臬。
鲍勃·迪伦的音乐以歌词见长,擅长用意象表达诗意。因而只有真正读懂歌词,才能听懂他的音乐。对于许多中国听众而言,这就需要借助中文翻译。然而不同译者对歌词会有不同理解,贡献出不同译本。
歌词翻译对译者提出更多要求。“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教授在谈到译诗时,提出了“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标准。所谓“意美”,就是既忠于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意境;“音美”,是指注重原文节奏和音律,实现译文读者对音的审美和感悟;而“形美”,就要求译者兼顾内容和形式,保留原文形式结构特点,使译文形神兼备。此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存在差异,很难在歌词译文中保留原有英文音步节奏,译者应力求在译作中再现节奏,使歌词译文节奏与乐曲相匹配。
笔者找来了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两大音乐平台上《Blowin’ in the Wind》歌词的中文翻译,以及一个颇为流行的七言“古诗体”译本进行比较,并选取其中较为重要的几句进行比较。通过对照译文平行文本,不难发现三个版本在下列方面存在差异:
这三个版本的译文各有优劣,应了翻译界常说的一句话:“没有最好的译本,只有更好的译本”。QQ音乐版和网易云音乐版歌词符合歌词翻译的要求,至少在意思上较为忠于原文,如能在韵律感上做一些改进,就能和歌曲旋律更加合拍。
古风版除了七言形式产生的韵律感之外,乏善可陈,存在很多问题。且不说原歌词中每句字数并不一致,统一用七言古风体来翻译显得有些僵硬,像《答案在风中飘荡》这类在歌词及形式上强调自由的音乐,未必适合古风体翻译,用此来翻译这首民谣摇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失掉了原本的味道。
再如,古风版将“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才能获得自由)翻译为“浑噩受苦难安恬”,令人一头雾水,将“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才能听到人们呐喊)翻译成“亿兆沦为刀下魂”,让人毛骨悚然。译者在进行歌词翻译时,理应充分顾及音乐和语言的多元性,而不是得其形而失其神,令歌词效果大打折扣。应当先做到“信”,再求所谓“达”“雅”。先得“意美”,再图“音美”和“形美”。
此前,也有人将电影《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翻译成古体的《如释冰》,引发很大争议。类似的古风体翻译也大行其是,受到很多人的热捧,但有些翻译却未必经得起推敲。这种尝试固然勇气可嘉,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译者为了强行押韵,完全不顾歌词原文语境和风格刻意拼凑,甚至不惜任意增删原文意象,近乎二次创作,颇有“炫技”之嫌,很难算得上忠实的翻译。
也有些译者,自身古文水平有限,选用一些牵强附会的表达,使译文读起来不知所云。原本应当隐形的译者,化身成为表演者,而让作者退到了幕后。这样的翻译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笔者并不推荐单纯为了译成古诗体而用古诗体翻译歌词的做法,而应在当用时用,且用得恰到好处,切忌译得不文不白,不伦不类。作为观者必须承认,古风体的出现说明了作品本身的受欢迎程度,但译者更应该明白,只有作品的荣耀归于作者,译者方能与有荣焉。
——本文首发于4月14日《北京晚报》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