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斌强||云台乡中九零级往事

大家好,今天分享姚斌强老师的文章。他在外打工,没有电脑,没有书房,只在工作的间隙,用手机敲成了以下珍贵的记忆。愿大家阅读分享。

(一)

那年秋季,我们一群苦涩的少年从云台的各个村庄相聚在云台乡中,组成了初中一年级。

报名那天,我们在父母的陪同下交了32元的学费和书费后,就抱着铺盖在教室后边砖窑建成的宿舍里早早占个位置。

我们初一共分为三个班,每班有四十多人。我们的相见充满了胆怯和陌生,第一次和这么多的同学相处更有些恐慌和不太信任。每人都寻找自己村的同学相邻而睡,才比较踏实。

开饭时,我们会排起长队,每人舀一碗浑浊的开水泡上从家里背来的蒸馍,拧开装有酸菜的灌头瓶子,夹上几口酸菜就津津有味地开吃了。

我们六、三班的班主任当时是段亚民老师,英语老师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郭百芳老师,政治老师是李高才老师,几何是段建明老师,代数是段经济老师,地理是姚中玉老师,历史是姚定来老师,体育由后勤主任郭有顺老师任教,美术是段赵亭老师,音乐是段秀娥老师。我在校时成绩不怎么样,只爱学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成绩还不错,代数、几何、英语从开课就陷入了困境。

当时的老师非常严格,挨揍是常事,记得有次上政治课,犯了错误就被李高才老师抽了两耳光,罚站到下课。也多亏当时挨打是常事,我的羞涩很快就烟消云散,只是心里警告自己不要再犯到李老师的手里,他蛮打哩。

(二)

刚开学不久,段建明老师就新任校长,段福友老师任教导主任,都说新官上任一把火,两位段老师做事是林立风行,从生活的小事抓起,先抓附近通膳生的来校时间,来的迟了一律站在校园外,从而有效的改变了他们的散漫性。

从学生的住宿环境入手,让学生们自带床板,从而结束了云中历来睡地铺的历史。那时家里没有床板,我们就用门板代替床板,我们用砖头垒成床腿,用各种板铺成了通铺,改变了潮湿的睡觉环境。

前不久几个同学小聚时,听段翠娥同学说起因为家里有床板而辍学,听后内心很不平静,学校要床板没有错,家里没有床板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了那个贫困的年代,我们为了一碗开水而争先抢后,我们为了勤公俭学在庙凹窝里的农场给苹果树上化肥的一幕幕场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家长对学习也不怎么重视,初一是学生流失最多的时期,在我的记忆中张秀文在那个冬天感冒咳嗽,咳嗽的声音很大,后来她就回家看病了,自那以后就没有见她来过。

还有段塬村的一个叫段西仁的,记得只念了几个星期,也再没来,记得当时打听他的消息,听同学说他家里情况也不好,交不起学费。到初一的第二学期时班里好像只剩三十几名学生了。

那时候,我们是那么的天真和无知。记得有一次,学校里来了个卖甑糕的,五块钱就能卖一大洋瓷碗,当时刚吃过饭,同育民就和刘军红赌开了,如果同育民能吃完一大碗,钱就由刘军红掏腰包。同育民这个犟货就是硬把一碗甑糕吃完了。现在想起来,不是同育民贪婪,而是在那个年代里谁都想吃碗诱人的甑糕。只是我们没有赌博的勇气罢了。

(三)

那时冬天,天气冷得很早,学校没有经费给老师拉煤烧炕。最后决定让学生帮老师到云台山上去拉柴。星期天来校时,大家都带来砍刀、镰刀,通膳生们拉来了架子车,一切准备工作就续后,就等学校星期一的命令了。

周一早上学校统一组织,老师们讲完上山的安全后,我们大队人马就浩浩荡荡的向云台山进军。大家拉着架子车,排着长长的队伍边走边笑,上山就好像是去旅游。我们步行有至少十几里的路,我们从秦家河下了大坡,穿过三岔村,大约快到九眼泉时过了河,向南山坡上的树林进军。

我们嘻嘻啦啦的在林中砍那些无名的野生树木,砍的砍,拉的拉。野外那迷人的风影让我们忘记了疲劳。

中午时刻大家都把柴禾装好车,用麻绳捆紧,下山在路边集合。看到初三学生砍的柴又粗又干,再看我初一砍的柴又细又软,心中总有几分愧对老师。集合完毕后,每位老师都为自己的学生发几个水果糖表示鼓励。现在想起那时候的水果糖的味道真正是甜,口里含上水果糖,个个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回去的路似乎变的坚难而慢长,装满柴禾的架子车上秦家河的陡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齐心协力把柴禾拉上塬时,太家都松了一口气。休息了一下,调整一下心态,我们很快走完了剩下的下坡路。

下午时刻,我们把柴拉回了学校,老师们很是开心,而我们像一个个能胜归来的勇士。谢谢那个坚辛的年代为我们九零级创造了一次煅练的机会。也为我们走向社会奠定了能吃苦奈劳的基础。

(四)

那时冬天,冷得不仅早,而且天寒地冻得厉害。有的时候,我们背来的馒头冻成了硬疙瘩,学校让灶上帮我们把硬馒放回笼里温一下,每个班一个大抬笼,学生们把自己的馍用一个小网蓝装好放进笼里,等开饭时再来找自己的热馍馍。

在地冻天寒的日子里,我们先用热馍把自己冰冷的双手捂热,然后夹上咸菜吃起来有滋有味。现在想想,真的要感谢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如果换成现在,我怀疑我们还能活下去吗?

冬天里,如果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暖暖身体那就再好不过了。后来学校为了改变我们的伙食,让我们从家里背来玉米糁交到灶上,换成饭票,然后再用饭票换稀饭。那年冬天记得灶上只做过几次稀饭就不做了,后来把票又退了。想想当时环境真的不宜烧稀饭,灶上唯一的一口大汤瓢锅能烧开水就不错了。现在还记得那口大锅底上有个三角口子,烧水时常漏水,把火浇灭了。烧水的有时急了就往锅里铲一掀土堵住漏洞,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现在的孩子,他们都会说我们是在讲笑话。

岁月的脚步,淡化了我们的记忆,九零级的故事慢慢的在消失。我愿做为一名拾荒人,重新拣回我们那段苦涩的时光,为大家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是这需要有一个交流和挖掘的过程,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慢慢整理,暂时到此收笔。

作者简介:姚斌强,白水云台人,县作协会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作品散见多家网络平台,代表作有《母校情结》《学驾照》等。

往期推送:


1、郭学谦||阅读,让我们抵达幸福

2、郭学谦||期中考试后,写给女儿十二岁的生日

3、郭杨娟||致敬教育梦想者

4、重磅散文||林皋中学,那些不曾忘却的记忆碎片

5、李杨洁||做一位有思想的教书匠

6、郭学谦||舌尖上的酸菜

7、郑影:记录过往,品味人生 ||有关《过往》11

8、冯龙珠||致不完美的父亲

9、薛婷婷||在云台乡中,一群人, 一个梦

10、王美丽:在“过往”中前行||有关《过往》12

11、苏晓娜||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0)

相关推荐

  • 俗语小识|稀饭有得喝

    这是村庄物语第277篇原创推送 稀饭,有的地方叫粥.皖北乡人偏喊它"稀饭". 当然严格起来,两者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粥,包括了咸淡甜多味之粥:皖北人的稀饭,则多是淡的.如加糖, ...

  • 观云台日出

    观云台日出 株洲游客 / 余维新 庚子七月朔,安化云台峰顶真武观观日出. 寅时半,群主乃发群信息,卯时登山.出逆旅,鸡鸣狗吠,繁星满天.手机映路,男女十余,迤逦而上.沿途红灯笼引路照明,乃悟昨日索道所 ...

  • 寒冬暖情:七旬老汉架子车推老伴赶年集

    这是一组抓拍自采风途中的故事 故事小而简单 但大河君觉得 生活平凡 平凡中却不缺少感动 2017年1月15日是农历腊月十八,是山西永济文学乡赶集的日子.由于春节越来越近,附近的乡民开着汽车.农用三轮车 ...

  • 五龙柏,游子们心中的港湾||姚斌强

    五龙柏,座落在白姚村南的小河畔傍,因五条树根裸露土外约三米,又像五条苍龙出海而得名.五龙柏根深叶茂,四季常青,树枝在微风中似无数条小龙在追逐嘻闹,树龄无人可知. 春天,冰雪融化,小草发芽,清澈的河水从 ...

  • 姚斌强||忆大舅

    时光飞逝,岁月流走.在这幽静的夜晚,我又想起了我可亲可敬的大舅,天寒地冻的日子,远在天国的大舅你还好吗? 在我童年的记忆,你的形象和蔼可亲,高大威武.你当兵时的照片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你一生教书育人, ...

  • 姚斌强||再见段照亭老师

    与段老师从学校分别已有三十年了,这三十年来我对他仍然是记忆犹新,他那时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年轻潇洒,特别是单杠全空环翻的极其完美.当时他给我们六年级代美术课,从他的课堂中我接受了水彩的配色,他的山水画当 ...

  • 五龙柏下的志愿者||姚斌强

    白姚村地处白水与铜川的交界之处,这里是渭北明珠--林皋湖的上游,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这里村民勤劳善良,朴实无华.闻名遐迩的古树五龙柏就耸立在小河畔,千百年来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庚子年初,冠状病毒的 ...

  • 党旗飘飘抗病魔(外二首)||姚斌强

    党旗飘飘抗病魔(外二首)||姚斌强

  • 姚斌强|| 踏雪

    (一) 昨日,一场大雪从天而降,飘进山川,落在田园.白色覆盖了故乡的山山卯卯,银装素裹了故乡的沟沟坎坎. 白雪是丰收的天使,白雪是纯洁的像征,白雪是吉祥的开始,白雪是通往初心的天桥. 午饭后,我简单的 ...

  • 姚斌强||初冬

    不知何时,温柔的秋风变成了凛冽的寒风,光临渭北高原.一片片黄叶,带着对秋的眷恋,无声又无奈的飘落. 清晨的清洁工,忘记了冬天,无惧严寒.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美化着街角,他们用忠诚陪伴着四季的轮回. 一颗 ...

  • 姚斌强||又是一年杏儿熟

    今天中午,好心的房东夫妇送给我们一些杏子(白水王河人),这杏是自家园里产的,个头不太大,黄中带青,青中带绿.黄色的杏子略带晶莹,像宝石,而绿色的杏子像玛瑙.我急不可待的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甜中略带酸味. ...

  • 姚斌强||都市的街角,留下你弱小的背影(外二首)

    姚斌强||都市的街角,留下你弱小的背影(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