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五重境界:以读书悟良知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他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出身教育世家、状元名门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28岁起随父同朝为官,后因直谏宦官刘瑾之害被贬谪贵州龙场,历经“百死千难”之后,终于悟得“良知”学说,并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戎马一生。

讨江西宁王之叛,平闽赣两广民寇之乱,次次都是临危受命,屡建奇功,用兵之神,无人能出其右。

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把“勤读书”放在了第一位,他在给弟子的一封家信中还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竟然兴奋地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书香之风继承有望了。

“读书学圣贤”是王阳明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他后来所说的“读书学道”,又叫读书穷理。

道是什么?理是什么?

王阳明主张心学,在他看来,心即理,心即道,心的本体是至善,是良知,“至善是心之本体”,“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因此,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自己的良知,“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

第一重境界:读书的价值

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王阳明幼年读私塾,他有一天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第二重境界:背诵经典,开启智慧

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道:“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阳明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背诵经典、教育孩子背诵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第三重境界:以无心之心读书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意思是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科考,怎么办?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读书与科举并不相妨,读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

第四重境界:养不动心,随机而动

《孟子》上记载,孟子自称“四十不动心”。王阳明也十分强调不动心的功夫:“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

王阳明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时,王阳明问,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而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第五重境界:发明本心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这些内容只是王阳明的一部分智慧,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知行合一》与《传习录》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如果有可能,希望在座的各位都去看一看这两本书,其整合了王阳明生平的作品,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给大家,还与当下结合,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读这本书虽然不可让我们成为王阳明,却是我们升官发财、涵养福报的宝贵锦囊。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从不同角度出发,带我们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自己看,还是收藏,或者送给身边的人,这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很上档次。

喜欢的朋友,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正版书籍阅读!!!

(0)

相关推荐

  • 学术 | 潘立勇: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1期,第17-26页 导 读 [摘 要]阳明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在 ...

  • 《王阳明全集1》│每周一书 No.61

    每周一书 No. 061 我们真的懂王阳明吗? --<王阳明全集1> 推荐程度:***** (无论如何评价,这都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的心法) 偶尔也会来啃啃经典,特别是这种古文的经典.主要还 ...

  • 继张载“为天地立心”后,王阳明为“人”也立了一个“心”

    东方既白 著 众所周知,以龙场悟道为发端,阳明心学逐步发展成为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理论支撑的心学体系.纵然经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巨变,发展到了今天"信息大 ...

  • []王阳明与朱熹的同异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前边几讲是就王阳明心学当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做了一个基本的讲解.尽管这个讲解还是非常的简单的,并且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但是我想王阳明心学当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我觉得我们都基 ...

  • 读书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个层次。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 ...

  • 读书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个层次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 ...

  • 王阳明:读书的五重境界

    王阳明:读书的五重境界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他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 ...

  • 【读书笔记】教师的五重境界

    # 教师的五种境界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 ...

  • 读书的四重境界

    随着社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随着民众富足水平提升所导致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生活方式和公共话题,如果说这还只是一种趋势的话,那么,至少这种趋 ...

  • 读书的三重境界,腹有诗书气自华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经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q ...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开始学习钻研的阶段,要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努力钻研耗尽心血的阶段,即便累 ...

  • 古训:读书的三层境界

    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是不一样的. 而会读书的人和不会读书的人也是不一样的.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将 ...

  • 林散之被称为当代草圣,曾说过学书法要多读书,多读书才有境界!

    说到草书,很多人会想到怀素.张旭等等草书大家,但是在怀素和张旭之后,草书的发展似乎出现了一种颓势的状态,到了文征明和王宠之后,被称为草书大家的人寥寥无几.直到林散之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局面,林散之也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