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葛根汤——产后伤寒,小儿乙型脑炎,小儿急惊风
87外感加内伤——曹颖甫医案
余昔在西门内中医专校授课,无暇为人治病,故出诊之日常少。光华眼镜公司有袁姓少年,某岁八月,卧病四五日,昏不知人。其兄欲送之归,延余诊视以决之。余往诊,日将暮。病者卧榻在楼上,悄无声息。余就病榻询之,形无寒热,项背痛,不能自转侧。诊其脉,右三部弦紧而浮,左三部不见浮象,按之则紧,心虽知为太阳伤寒,而左脉不类。
时其兄赴楼下取火,少顷至。余曰:乃弟沉溺于酒色者乎?其兄曰:否,惟春间在汕头一月,闻颇荒唐,宿某妓家,挥金且甚巨。余曰:此其是矣。今按其左脉不浮,是阴分不足,不能外应太阳也。然其舌苔必抽心,视之,果然。余用:葛根6克,桂枝3克,麻黄2.4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红枣5枚,生姜3片。余微语其兄曰:服后,微汗出,则愈。若不汗,则非余所敢知也。
临行,余又恐其阴液不足,不能达汗于表,令其药中加粳米一酒杯,遂返寓。
明早,其兄来,求复诊。余往应之,六脉俱和。询之,病者曰:5日不曾熟睡,昨服药得微汗,不觉睡去。比醒时,体甚舒展,亦不知病于何时去也。随请开调理方。余曰:不须也,静养二三日足矣。闻其人7日后,即往汉口经商云。《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论:此阴分不足,是阴中之阳不足,清阳不升,阴不化阳。是左三部脉虚,不见阳浮土缓之象,按之反紧,此是阴寒之象,阴分失藏,阴中之阳不足。右三脉弦紧而浮,弦紧为外寒之伤,浮为表闭,太阳不散。舌苔抽心者,应是舌心无苔之义,此是火逆上热之象,肺燥而苔渐退。苔者,心之液,火气不降,则苔渐退而抽心也。
葛根汤汗之,微汗出则愈。若不汗,则非余所敢知也。发汗而剂量不大,汗出表解。不汗出就加大剂量,此有明显葛根证,且内含有桂枝汤补虚升陷,不会过汗。
88产后恶露不行——孟澍江医案
杨某,女,28岁。产后5日恶露不行,行亦腹中时有阵痛,伴有形寒恶风,项背强几几。此为营卫不和,气血瘀滞。法当调和营卫,行气和血。方用葛根汤或生化汤,药取葛根、防风、桔梗、麻黄、赤白芍、甘草、桃仁、当归、川芎、炮姜炭、益母草、红花、生姜、大枣等。服药后寒热恶风之象渐退,不时汗出,恶露渐行,有块,色不鲜,量亦不多,显然营卫尚未调和,瘀血未尽。于前方再加生黄芪、焦山楂,加强调和营卫、行气和血之力,再服7剂后,寒热退,恶寒渐止而愈。摘自:杨进,孟澍江中医学术集萃,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表里同气,产后生风,皮毛窍开,则易伤寒,外则伤寒,内必不利,所以恶露不行。葛根汤,解表寒以松里气,则露自下。真正的恶露不行是大承气汤,此恶露不行者,是为变象。
89产后伤寒——祝谌予医案
王某,女,28岁,军人。1978年10月中旬生一男孩,生产时产房不温,产妇感受寒邪,回病房后,盖棉被数床仍不觉温,次日发热,经治疗后热退,但全身酸痛,活动困难,服药无效。产后七日返家途中又觉寒冷,周身疼痛如折,不出汗。邀我往诊,患者面色苍白,室内温度不低,但仍怕冷,呻吟不绝。睡眠不佳,纳食、二便尚可,舌淡,脉弦。诊为产后血虚受风寒,侵及经络,痹而不通。用葛根汤治疗。葛根20克 麻黄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大枣5枚
服药1剂,微有汗出,全身疼痛大减。服3剂后身已不痛,恶寒消失。二诊改用调和营卫方以善后。(祝谌予,若干古方之今用.中级医刊.1980,(9):63)《名医经方验案》
论:典型的伤寒病。产后亡血,血虚生风,风泄皮毛,必窍开而伤寒。盖数被而不觉温者,此是恶寒之象。次日发热,此是经阳内闭之热。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解表通经降逆也。
90足癣合并感染
某,女,72岁。每年夏天就发生水虫病,今年特别厉害,约自10天前即不能走路了。曾请医生诊治,仅用外涂药,毫无功效,要求出诊。病人两脚糜烂,特别是脚板尤为严重,皮肤开始剥落,不断地渗出黄汁,并有脓臭,恶寒头痛,口渴多饮,大便不畅。
近几天脚痛的厉害,脉象稍浮,心下部稍坚而紧张。从头痛恶寒脉浮等研究,首先确定是表证。决定用十味败毒汤加石膏煎服,兼用葛根汤药精。给予一周的用量。
一周后,患者的家人来要药说:服用煎药后眼看着好了起来,第五天就几乎和平时一样了。又给予一周量的十味败毒汤。四、五天后,病家打电话来说:服用煎药后脚又痒起来,病人很想服用粉药(即葛根汤药精)。我给予一周量的药。七天后家人来告:服了粉药后瘙痒马上停止了,现仍想再用一些。再给予一周量的葛根汤药精,用后完全好了。《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本案医生,还以为是十味败毒汤的功劳,给予一周量,结果又瘙痒起来了。合方能提高命中率,但显然本案停了葛根,暴露了医者合方用十味败毒汤的失误。
91小儿急惊风——温载之医案(清)
小儿急惊一症,古无其名,不知创自何时。余著有《急惊治验》一书,经李大守听斋刊送流传。兹有曾姓之子,生甫一周,染患此症。医用清热祛风化痰之剂,愈见口渴便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掣。已无生理,医辞不洽。伊戚王姓知余能医此病,时已三更,令其叩门求治。余视经文告曰:此名痉症,俗号惊风。问曾服凉药否,曰数剂矣。余曰:此寒也,非火也。服凉药大谬。幸而今晚求治,明日殆矣。余即与以葛根汤,令其服药后覆取微汗,其搐搦自止。
次晨抱来复诊,诸症悉退。再用桂枝加葛根汤而愈。出处:《温病浅说温氏医案?急惊风》。《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李可老中医的书中,就有急惊风医案,也在慢脾风医案。没读黄师之前,我连急惊风与慢脾风的病名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更读不懂医案,更分不清此二者区别。现在我不仅知道病名,分清二者区别,更能注解二病病理。相信很多自学者和我一样,就是自学中医两年,连个中医的病名都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是中医的解表术语,都听不懂什么意思。这就是学基础理论不系统,过于零碎,不能系统的串连起来导致的。
本条急惊风医案,是太阳实证,伤寒表实而发刚痉,阴阳互厥之病。因为外感表实而卒病,所以名称为急惊风。此病在现代就是所谓的流行性小儿乙型脑炎病。治疗此病,最快的方法就是放血。放血选穴,可观李可老中医医案。伤寒表实,阴寒外束,经阳之热不能外泄,热厥于内,所以高热昏迷,放血者,以泄内闭之阳热也,血出则热泄,患者即出一身汗而苏醒,然后是一副清热和表之药,调和表里,就治愈了。急惊风者,伤寒表实,病来之急,其表一解,病去也急。《伤寒之道》有转载李可老中医急惊风医案数条。另外大青龙汤,葛根芩连汤,本条葛根汤,下条葛根加半夏汤,越婢汤,都有(乙脑)急惊风医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解表。小儿乙型脑炎,如从标准化理解,那最对证的首选方就是大青龙,次选方就是本条葛根汤。
此案出处为《温病浅说》,也就是此病被定义为温病。从此点更说明,很多人把伤寒发热的病,理解为温病。此种理解,是错误的,此不是温病,就是伤寒,此病准确来说,就是伤寒痉病。伤寒则刚,伤风则痉,此痉为实,此属刚痉。伤寒有五,有伤寒,有温病,将伤寒发热,混成温病,此即是当今中医普遍之风。
92小儿脑炎
(标题)刚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宋某,男,12岁。3月19日上午入院。家长代诉:患者昨夜突然起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剧烈,颈项强直,旋即昏迷不醒。人院时情况,面色灰白,目呆口噤,呕吐肢冷,脉紧而迟,舌润苔白,病由风寒袭于肌表,阳气阻遏于内,扰乱神明,邪犯太阳阳明经脉。处方:麻黄、桂枝、葛根、生姜、甘草、羌活、藁本、半夏、橘红。服药一剂之后,得微汗,身温肢和,昏迷转烦躁,面色转红润。夜间处方:原方去橘红,加吴萸、菖蒲、胆星。
3月20日,神志清醒,呕吐告止,口渴多饮,邪郁于里,将化为火,扰乱神明,而表邪未除,法宜疏邪于外,安神于内。处方:麻黄、桂枝、葛根、白芍、甘草、半夏、菖蒲、至宝丹。夜间处方:原方去至宝丹,加全蝎、枳实、菊花。
3月21日,烦躁已安,神志有时尚模糊,口渴引饮,大便不解,脉转细涩,外邪渐入于里,将转阳明腑实证。处方:葛根、羌活、菊花、半夏、胆星、全蝎、朱茯神、甘草、石决明、生军、芒硝。
3月22日,大便解后,口渴已减,但神志有时尚模糊,头痛项强依然,腑实虽去,经脉未和,内邪引动肝阳,夹以痰浊,蒙闭清窍,阻滞经络,转从平肝息风,豁痰宁神。处方:葛根、全蝎、地龙、钩藤、菊花、甘草、白芍、石决明、朱茯神、胆星、枳实。上方服两剂,神志完全清楚,头痛项强亦除,诸症消失,停药观察四天,精神恢复,化验室报告趋正常,于3月28日出院。(《江苏中医》1964年11期17-19页)《经方研习》
按:据报道,应用葛根汤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3例(与刚痉症状相符者),13例中,症状完全消失,时间最快者40小时,最慢者11天,平均5天,病前体质衰弱和年龄较大者恢复较慢,13例全部治愈出院,无后遗症。临床体会,若药后能够得汗者,其效更速,无汗者清醒得慢;但得汗很不容易,剂量上须重用麻黄,再加羌、防。盖得汗之后,阳气通达,较易恢复,呕吐者加吴黄、半夏。在治疗过程中,消失最慢的症状是项强,所以葛根、桂枝在方中用得比较多。如果病症由阴转阳之后,有见动风之象,因人内之邪化热窜入经脉,就须加入平肝息风之药。但此病变化多端,必须详细观察,随机应变,灵活施用。(《江苏中医》1964年11期17-19页),《经方研习》
论:本案就是小儿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也叫脑脊髓炎。这种病用中医,只要一解表就治愈了。西医没有解表理论,所以不如中医善长。用朱木通老师的话叫家长便饭(下条医案)。
所谓,动风之象者,就是血热,不能外泄,而内生风动,抽搐之象也。此也是太阳中风提纲,所谓恶风之义。血热生风,风不外泄,热不外越即生抽搐,头抖肢摇风动之象。表寒一解,风热外泄,其风自熄。方中有大黄芒硝者,就是清内郁之腑热。李可老中医的解毒辟秽汤,就是此二药为伍。谓胃承气汤的路子,泄腑热和阴脏之义。
台湾医家朱木通
93小儿脑炎——朱木通医案
(标题)内耳炎、角膜炎、发热下痢(病理同小儿脑炎)
卧床一星期,诊断为三种病名的五岁男孩,用三剂葛根汤诸症尽除,这在现代医学的看法或许是奇迹,其实是中医的家常便饭。
1953年2月10日,左邻李某某氏孙子某者,七岁,体质普通,忽于是日晚上发热恶寒头痛,就近延某医院治疗。翌日症状转剧:水泄性下痢,两眼肿胀,左耳下腺肿胀,灼热疼痛,同时耳内排出黄色脓汁。
此时李氏夫妇大起惶恐,乃兼请某某先生协力治疗,经过三日症状更剧,于是由某医师主张分科治疗,即发热下痢之内科由方郑两医师负担,耳下腺炎即由侯某医师负担(耳鼻专科),眼科由某某治疗。如次,一连七日病势有增无减。
2月17日李氏求我兼施中药,我素知李氏夫妇鄙视中医,而且此儿症状我自始至终知之甚熟。今者兼用中药治愈则等于代西医建功,于是以停止西药疗法为交换治疗的条件,初犹不肯,翌日看情形不对,乃再来恳求而愿停止一切西药疗法。投以葛根汤一剂,是夜热退,下痢次数大减,明日眼肿稍退,耳下隆肿略消。至此李氏夫妇稍得安心,连服三四剂诸症尽失。
按:此患儿自始至终,皆稽留于葛根汤证,故一剂便有见效,惟李氏夫妇生平对中医没有信心,所以我虽知其治疗不合,也不肯毛遂自荐以助西医治疗。
葛根汤为太阳病主要的发汗剂,与麻黄汤、大青龙汤鼎足而立,其治疗范围除感冒之外相当广泛。然以项背强急为主证,才是葛根汤的适应。
用葛根汤不一定有发热恶寒,不过脉浮紧,是为主要参考资料。治疗领域大抵如下:(1)结肠炎赤痢的初期,发热恶寒;(2)头部炎症如脑炎、耳炎、结膜炎、角膜炎;(3)肩痛背重、项背神经痛。此外葛根汤有加味之法,是为临床医家最常用的处方。不过胃肠虚弱,或身体衰弱,脉弱、细、迟、沉等阴虚证是不可用的。《朱木通经方医案》
论:耳下隆肿者,此是太阳与阳明,久不能解,少阳经气也上逆。阳明八十一,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不治。(师解)阳明病,脉弦浮大,弦为少阳,浮为太阳,大为阳明脉,是以三阳合病。此在阳明经论,是阳明病,三阳合病。此三阳合病,在太阳论,就是太阳表闭,闭其阳明与少阳之病。所以本案两耳后肿者,三阳合病,少阳经气上逆也。正是此逆,所以耳有黄脓汁。葛根汤解表,则三阳俱解。